小華佗“變高為低”采桑葚
小華佗出生時,家境已經(jīng)衰落,不久父親也去世了。母親沒錢讓華佗繼續(xù)讀書,便想讓他學(xué)一門手藝。她想起丈夫生前的好友蔡大夫,醫(yī)術(shù)很高明,于是讓華佗去拜師。
見到蔡大夫,小華佗立即跪下施禮,說:“弟子拜見師父。我父親病逝,孩兒受母親之命前來拜您為師,請收下徒兒吧!”蔡大夫見這孩子這么懂禮貌,打心眼里喜歡。他想行醫(yī)需要反應(yīng)敏捷、頭腦聰明才行,于是決定考考這孩子。
出什么題好呢?蔡大夫看看四周,見他的幾個孩子正在一棵大桑樹下摘桑葚??伤麄兲_也無法夠到。蔡大夫?qū)π∪A佗說:“你能想個法子,幫他們把桑葚采下來嗎?”
小華佗想了想,說:“我有辦法。您稍等一會兒,我去去就來!”
小華佗找來一根長繩,系上一塊石頭,往上一拋。繩子越過枝條,小華佗使勁一拽,枝條就被拉低了,這下就采到桑葚了。大家都夸這個未來的小師弟聰明。小華佗謙虛地說:“其實你們也能想出辦法,只是顧著采桑葚,一時沒想出來罷了?!?/p>
采桑葚一件小事,也需要動脈筋,找竅門,否則只能望著流口水咯!
諸葛亮“無中生有”查饞鬼
諸葛亮八歲時拜水鏡先生為師。一天,水鏡先生讓諸葛亮到廚房干活,準備找機會考查他的計謀。
師傅叫諸葛亮清燉一條鯉魚。魚燉好了,接著就又讓他挑水。等他挑著滿滿一擔(dān)水回到廚房,卻見水鏡先生正對著一幫弟子發(fā)脾氣。原來,燉好的魚不知被哪個弟子偷吃了。
弟子們誰也不承認自己偷吃了魚。諸葛亮眼睛一眨,假裝驚慌地大聲說道:“壞了!壞了!要出人命了!那鯉魚是用荊芥燉的,荊芥燉鯉魚就是八步斷腸散,我是用它藥野貓子的呀!”他這么一說,有個弟子頓時變了臉色,撲通跪倒,大聲喊道:“先生救命!先生救命!魚是我偷吃的!”
水鏡先生以為是真的,正要責(zé)怪諸葛亮,卻見他在一旁偷笑。水鏡先生恍然大悟,原來這是諸葛亮用的一條計策。
水鏡先生看諸葛亮品德優(yōu)良,聰明過人,就傳授給他平生的本事,使他成為千古俊杰。
司馬紹
“忽遠忽近”符實情
晉明帝司馬紹小時候聰明伶俐,很受父親元帝的寵愛。一次,元帝抱著他玩,太監(jiān)前來稟報:“陛下,長安派人來了?!?/p>
元帝朝見完畢,對小太子司馬紹說,“孩兒,你說太陽和長安,哪個離我們遠呢?”太子說:“太陽遠,長安近呀?!薄盀槭裁茨兀俊薄疤枏膩頉]人來,長安常來人呀?!痹鄹吲d地說:“說得對呀,還能講出理由來呢!”
第二天,晉元帝宴請文武百官。為了讓大家知道太子的聰明,把太子也叫來參加。大家正吃得高興時,元帝問太子:“孩兒,父皇問你。太陽和長安,哪個離我們這兒近呀?”太子抬起頭,朝殿外一指說:“太陽離我們這兒近呀!”元帝一聽變了臉色:“你怎么和昨天說得不一樣呀?”太子說:“太陽我們一眼就能看到,長安呢,我們能看到嗎?這不是太陽近,長安遠嗎?”元帝松了一口氣,得意地笑了。
小司馬紹兩次回答都建立在觀察與實踐的基礎(chǔ)上,很有說服力。
小張衡“分組觀察”識星星
東漢時有個張衡,他刻苦鉆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學(xué)家。
張衡小時候就迷上了星星。一個夏天的晚上,大人孩子都到打谷場上納涼,滿天的星星像明珠一樣閃亮。大人們搖著扇子在聊天,孩子們一會兒捉螢火蟲,一會兒捉迷藏??捎幸粋€孩子卻靠著奶奶,對著夜空數(shù)星星。一顆,兩顆,三顆……一直數(shù)到了幾百顆。
奶奶笑著說:“傻孩子,又在數(shù)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閃一閃地亂動,眼都看花了,你能數(shù)得清嗎?”孩子說:“奶奶,我能數(shù)得清。星星是在動,可不是亂動。您看,這顆星星和那顆星星,總是離那么遠。”爺爺走過來,說:“孩子,你看得很仔細。天上的星星是在動,可是它們之間的距離是不變的。我們的祖先把它們分成一組一組的,這就是星座,還給它們起了名字,方便把它們弄清楚。記住啦!”孩子指著北邊的天空說:“爺爺,你看,那七顆星連起來真像一把勺子,就可以單獨分為一組。是不是這樣?”“孩子,你說得對,這就是北斗七星。勺口對著的一顆亮星,就是北極星。北斗七星總是繞著北極星轉(zhuǎn)。”
爺爺說的話是真的嗎?這孩子一夜沒睡好,幾次起來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繞著北極星慢慢地轉(zhuǎn)動。后來張衡再看星星的時候,就注意哪些星星可以放在一起觀察,這樣記的星星就更多了。
只要講究方式方法,難事也能變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