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比喻情趣相似、臭味相投的人勾結(jié)在一起。
【辨析】
“瀣”的字形非常復(fù)雜,很容易寫錯,尤其是右邊字形上半部分的“又”,不要寫錯。
【起源與演變】
這個成語來源于宋代錢易《南部新書·戊集》里講述的一個故事?!般戾焙汀般戾粴狻?,從含義上來說并沒有什么關(guān)系。“沆”有兩個意思,一是比較大的湖泊,二是白色的霧氣?!板币馑际且归g的露氣。根據(jù)《康熙字典》,“沆瀣”指“北方夜半之氣”。我國傳統(tǒng)道教文化認(rèn)為,在不同的季節(jié)呼吸吐納不同的“氣”,是一種修煉身心的養(yǎng)生方式。春天要呼吸日出時的赤黃氣,秋天要呼吸日落時的赤黃氣,冬天要呼吸北方夜半之氣,夏季要呼吸南方正午之氣,以上四氣再加上天、地之氣,并稱“六氣”。這六氣各有名字,分別是朝霞、淪陰(或飛泉)、沆瀣、正陽、天之氣和地之氣。
【例句】
抗戰(zhàn)時期,漢奸和日本侵略者沆瀣一氣,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zāi)難。
【字里字外】
唐代乾符二年(875年)科舉,考官崔沆錄取了一個叫崔瀣的考生,因為“沆瀣”本身是一個已有的詞語,意為夜間的水汽和露水,人們便打趣他們說:“座主門生,沆瀣一氣?!保ㄗ鳎禾扑螘r期進(jìn)士稱呼主試官的稱謂;門生:在古代,科舉考試及第者自稱為主考官的門生,算是一種師承關(guān)系。)
崔沆、崔瀣之間其實并不存在營私舞弊的情況,這句話也沒有指責(zé)貶低的意思,只是用他們兩人的名字開玩笑而已。然而,據(jù)說崔瀣中舉之后,很快就得到了很好的官職,遭到他人質(zhì)疑,于是便有人拿“沆瀣一氣”的說法來暗指他與崔沆有私人關(guān)系。漸漸地,“沆瀣一氣” 也從一句玩笑話變成了一個含貶義的成語。6431836A-566A-4583-9308-6E90413E5E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