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印斌(媒體評論員)
五一前夕,北京新一波疫情來襲。隨之,北京部分區(qū)域商超短時間內出現(xiàn)一些市民搶購和囤貨情況,市民爭相購物的情景一度在朋友圈刷屏。星夜通報,火速流調,全力保供……之前國內其他城市曾反復出現(xiàn)過的場景,北京似不可避免。
不過,類似的緊張與焦慮,并沒有迅速蔓延,更沒有演變?yōu)槿珕T的瘋狂跟進。很快,隨著北京相關部門一連串應對措施的出臺,這種搶購現(xiàn)象迅速平息。
據(jù)媒體報道,記者探店發(fā)現(xiàn),在北京各大菜市場里,不僅可以買到青菜、土豆這類常見的蔬菜,還能買到香椿芽、槐花、絲瓜尖甚至枸杞苗這類最適合春天吃的時令蔬菜。
而不少身處管控區(qū)的居民也表示,盡管偶有搶購者,但畢竟是個別人的個別行為,大多數(shù)居民完全沒有焦慮心理。其中一位居民告訴我,在被臨時管控的第二天,在自家所處小區(qū)里見到了平價售賣蔬菜的貨車,前來買菜的居民秩序井然。
這背后,其實展現(xiàn)出的是一個城市所擁有的強大的物資儲備和供應能力。這種能力并非從天而降,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經(jīng)由長期積淀形成的應急響應。
其一,保供包括儲備和運送,至少就目前而言,一般大城市生活物資的儲備并無問題,多數(shù)城市建立起了完備的物資儲備模式。問題往往出在運送上,也即如何暢通“最后一公里”“最后100米”。之前一些城市出現(xiàn)短缺,也主要集中在無法抵達居民手中,而非物資短缺。
此次疫情北京市朝陽區(qū)建立了“白名單”機制,在疫情防控總體要求下,幫助美團買菜、每日優(yōu)鮮、盒馬鮮生、叮咚買菜等生鮮電商企業(yè)解決配送人員健康寶“彈窗”問題,保障末端配送運力。這些市場化機構在資源配置上往往更高效、更精準,也更能疏解民眾情緒。
其二,社會面秩序良好也與基層治理能力有關。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背后,其實有一張龐大的網(wǎng),每一個曾經(jīng)看似順暢運行的節(jié)點,都可能成為一個堵點、卡點和難點,各級政府和自治組織需要做的,就是打通這些堵點、卡點和難點,這是一項長期的基礎性工作。
如何處理好日常供應和緊急狀態(tài)下的供應,如何解決好政策性儲備和市場機制的關系,如何以信息公開透明緩解公眾焦慮……這些都不是小事,每一件事都與另外的事情關聯(lián)、牽扯,并產(chǎn)生共振。這也意味著,必須全力協(xié)調好這些關系,惟其如此,才能讓社會平穩(wěn),讓民眾安心。
民眾的信心、信任,既來自日常的生活感知,也來自物資供應體系建設,更來自城市管理者與民眾的共情,而根本上取決于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中間可能會涉及很多具體的指標,但在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形勢下,讓居民能夠多一份安定、踏實,少一些焦慮、慌張,無疑是一項重要內容。搶還是不搶?本不該成為城市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