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圓媛
從本質上講,人人都是愛自己的,因為如果不自戀、不維護自己的話,很可能生存不下去。但自戀有程度的差異。有心理學者把自戀分為適度自戀、過度自戀及惡性自戀??梢赃@么區(qū)分,“我很好,他也很好”,這是適度自戀;“我很好,他很不好”,這是過度自戀;“我很好,他很不好,而且我要去打擊他這種不好”,就是惡性自戀。大部分人能夠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知道自己的長處和能力,我們稱之為“自賞”,這是良性的狀態(tài);而有的人需要通過打壓別人來展現自己,或夸大自己的優(yōu)勢來獲得關注,則可能是過度自戀。
過度自戀的人可能在智識、情緒、生活工作能力上和其他人沒什么差別,但在關系建立上四處碰壁。因為過度自戀與惡性自戀者內心只有自己,看不到他人的存在,即使表面上眼中有對方,也可能是出于個人利益,并不真誠。
盡管看起來威風,但從心理的層面看,過度自戀與惡性自戀是一種過度的自我保護,也是自卑的鎧甲。惡性自戀的人會為避免內心的糟糕體驗而壓榨他人,為的是“顯得”自己很優(yōu)秀,進而保護自尊心。這樣的行為模式可能源自小時候的創(chuàng)傷,受親子互動模式的影響。例如父母總是打壓、挑剔孩子,孩子長大以后內心是自卑的,但外在表現可能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去挑剔、攻擊別人,為自己筑起銅墻鐵壁,不讓任何人觸碰自己的弱點。
比起表面就很自卑的人,這些過度自戀者可能更要去學習如何真正地愛自己、欣賞自己,而不是通過表面的跋扈來自欺欺人。
首先是學會自省。認真問問自己或親朋好友,“我的優(yōu)缺點是什么”。要承認自己確實存在不足,不必事事都搶風頭、不用時時都去逞強。知道自己優(yōu)點的同時接納缺點,與不完美的自己和平相處,不要一味地否定、打壓自己或通過貶損他人來自我保護。
其次是要豐富自己。喜歡自己是要有來源的,可以是來自他人真誠、無條件的愛,也可以來自本身。做的事、做成的事越多,對自己的肯定就會多一些,對自己的滿意度就會提高。讓自己的生活豐富起來,多嘗試、多成長,也是超越自卑、減輕心理負擔與創(chuàng)傷最好的方式。
最后是學著取悅自己。在無人為我們鼓掌的時候,要給自己一個鼓勵;在沒人為我們擦淚的時候,給自己一個擁抱;當沒有力氣前行時,給自己一塊面包……也要學會獎勵自己,滿足內心的渴望,而不是轉向攻擊別人。內心的需求可以自給自足,與他人無關,如果他人愿意贊美、給予,要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