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潔
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性較強的學科,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講,高效地掌握語文知識能更好地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因此,語文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幫助小學生打好語文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單元教學模式越來越受歡迎,這種教學模式能讓學生站在全局的角度了解整個單元的文章內容,從而更好地了解各篇文章間的有效聯系。單元整體教學模式不同于原有的單篇教學模式,其有效整合整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通過這種方式,能在最大程度上挖掘每篇內容中的知識重點,同時還能讓小學生從更多層次上了解相應的內容,使其提高學習效率,進而提高理解力。本文針對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實施策略展開探究。
一、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內容和特點
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是對原有的傳統(tǒng)語文教學方式的改革,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主要以單元為中心,圍繞具體的教學主題展開,從而由一個主題擴散為多個方面,這種教學模式并沒有影響每篇單元內文章的獨立性,并且將各個文章的內容相互聯系,形成教學上的連續(xù)性,以便于學生的能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單元教學重視的是整體性的學習,而這種整體性并非簡單的組合相關內容,而是重視整體性的把握內容。要做到理解課文表達的核心思想,也能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另外,單元教學還有較強的連貫性,其具體表現為單元之間的內容銜接,即單元訓練的各個項目間有一定的聯系性。因此,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考慮單元之間的相互銜接關系,從而讓前后兩個單元之間能產生內容上的關聯,以便學生高效學習。
二、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樹立教學目標,立足單元主題
目標要貫穿整個語文教學過程,這是學生進行單元學習的核心。因此,教師要能對整本教材內容都有足夠的了解,并且在設計教學課件時確立整個單元的教學目標,從而引導學生有方向地學習。教師要先確立基本目標,如能整體閱讀課文,能認識文中出現的生字、生詞等;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能得到學生的積極回應,并能與教師產生積極互動,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討論并分析相關問題,提高對內容的理解力;能有效理解文中的重點內容和出現的成語等。同時,學生要能充分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并能體會其傳達的深刻道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其發(fā)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并能與同學和教師積極互動,通過課堂互動,讓學生能自主總結整個單元的內容主題和重點。
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中《在牛肚子里旅行》時,這是一篇有趣的科學童話。兩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叫“紅頭”的蟋蟀不幸誤入牛肚子里,并在牛肚子里做了一次驚險的“旅行”,最后逃脫危險。通過學習本課內容,小學生能懂得一個科學小知識,即牛一共有四個胃,吃食時具有反芻現象。本文情節(jié)生動有趣,語言活潑,內容充滿童趣,能有效激發(fā)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本單元的課文都是童話故事,因此,通過學習本單元的課文,學生有了更好的發(fā)散思維的表達機會。在學習完本課內容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一篇童話故事,以此鍛煉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寫作能力。
(二)明確教學重點,突出難點內容
在單元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行閱讀文章,思考其表達的內容重點,并提出一定的問題,與學生之間展開討論,使學生深入了解文章內容。因此,在對單元課文進行品讀前,教師可以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引導小學生發(fā)揮其想象力,將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感受和疑惑等進行有效記錄,并與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討論,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自行找到文中的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為能更加有針對性地學習奠定基礎。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上冊中第四單元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通過自主閱讀了解各篇文章的基本內容。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感知內容的重點。如閱讀《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時,學生了解本篇文章的內容主要跟“預測”有關,這是繼《永遠倒不了的老屋》后的又一篇童話故事。小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了解整篇故事的敘事結構,并了解本篇課文的學習重點目標在于學生能有效復習預測的方法,并結合相應的插圖編故事,續(xù)寫故事內容?;诖?,小學生能自行找到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有利于教師更好地開展單元教學。
(三)加強小組探究,體會課文內容
小學生在學習知識時,大多數時候都是在興趣的驅動下進行,因此,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能充分掌握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習慣,增加課堂的生動性,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具體可以讓學生以小組探究的形式共同學習。在小組探究的過程中,課堂的氛圍能被充分活躍,學生能更加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
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中《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本篇課文通過介紹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麗富饒,表達了作者對西沙群島的熱愛之情。本課有兩個特點:一是首尾相呼應;二是用詞準確。通過教授本課知識,一方面能讓學生了解我國南海水域的廣闊玉富饒,感受西沙群島風光的美麗,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對課文里的優(yōu)美語言展開欣賞,并能從中積累好詞佳句。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示中國地圖,并展開提問,讓學生以小組探究的方式展開討論,如“誰能從地圖上找出西沙群島?”并就此展開詳細講解,讓學生了解這個位置很重要,有祖國“南大門”之稱。接著再提問:誰來說說你對西沙群島的了解?讓每個小組選出一名代表展開介紹。通過這種方式活躍課堂氛圍,并引出下一課的內容,讓學生能主動了解《海濱小城》這篇課文,使其能在充分了解本課內容的基礎上,對本單元的各篇課文都有強烈的探究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四)增加課堂提問,加深學習印象
小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十分有限,在語文課堂活動中,學生經常出現“溜號”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課堂學習效率。因此,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增加課堂問題,讓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產生思考,使其保持課堂專注力。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中《古詩兩首》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讓學生提高學習的專注力。如“假如你就站在這山頂寺院的高樓上,你會有什么感覺?”而本單元的內容主題主要是自然景觀,而小學生的學習通常依賴具體的形象。因此,教師可以根據這個特點,結合相關內容,從網絡中搜索相應的圖片,刺激學生的視覺,使其能順利地理解相應的內容。教師可以分別展示葡萄溝、日月潭、黃山奇石和廬山瀑布等景觀的圖片或食品,讓小學生能對課本內容有更為直觀的了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課堂提問是教師在實踐教學開展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通過提問,教師可以搭建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渠道,進而讓教師在實踐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更好地了解學生,更全面地分析學生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根據學生的實際問題對課堂教學內容作出相應的分析和研究,讓教學工作在實踐過程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進一步提高。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提問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問題:第一,教師的提問應該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實際問題和實際情況出發(f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調查和分析,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問。第二,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要認識到教學提問在實踐展開的過程中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了解自身未來改進的方向。但是很多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對學生較為嚴格,態(tài)度也較為嚴厲,這就導致教師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的提問反而成了對學生的懲罰。很多學生畏懼提問,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調整教學理念,即在教學過程中以鼓勵為主,引導為輔,讓學生首先確立語文學習的自信,在此之后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讓教學工作在實踐展開的過程中有效地引導學生,讓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通過這種方法,讓課堂提問對于學生而言不再是挑戰(zhàn)和懲罰,而是一個能力有效提升的過程。教師要引起關注和重視,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作出相應的調整和優(yōu)化。
(五)及時拓展教學,實現溫故知新
所謂溫故知新是指學生能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復習已經學習過的內容,并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從而完善知識體系,實現學習能力的提升。而在小學語文單元整體閱讀教學中,教師也應及時擴展教學,將兩個蘊涵相同教育因素的單元整合,一方面自然豐富課程內容,降低教學的枯燥感,另一方面則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他們會對所學新知識產生深層次的理解,在前后聯系綜合分析的過程中構建知識鏈條,真正做到夯實語文基礎,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問題分析能力,實現個體的全面發(fā)展。
以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觀潮》《走月亮》《現代詩兩首》一單元與《古詩三首》《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單元合并教學,尋找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即“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教師將課文進行綜合分析,讓學生能在廣闊的自然環(huán)境中領悟語言知識的奧秘,《觀潮》到《暮江吟》的延伸能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在“觀看”景象的過程中感受到《暮江吟》詩人對明月和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借助現代文章體會古詩的意境,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讓他們在溫故的過程中實現知新的目標。
(六)尋找外部聯系,豐富單元內容
教師在單元整體教學期間還要積極地尋找單元主題與外部因素之間的關系,即同類型文章、實際生活事件等,在此基礎上實現綜合教學,保證學生能將所學知識遷移應用,使他們能自然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也能提高綜合語文素養(yǎng),為未來學習與訓練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明確課外資源的重要性,不僅靈活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搜索相關資料,還應該用心觀察生活、利用生活,這樣一來不僅能大大降低教學難度、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還能激發(fā)學生思考欲、表達欲,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他們的核心素養(yǎng),進而達成預定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組織創(chuàng)造性交際活動,如演講比賽、手抄報制作大賽、主題班會等,真正做到將尋找單元主題與外部因素之間聯系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讓他們能在興趣的基礎上搜索生活小故事、積累名人名言。在此過程中,學生能進一步深化對主題的認知,能了解到單元主題不僅僅是對多篇課文的概括,更是一種生活理念、一種社會行為、一種道德思想,能主動尋找學習與生活之間的連接點,并積極與雙方溝通,更深層次、多角度地理解知識,也能憑借自己的努力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最終在學習中養(yǎng)成觀察生活、記錄生活的良好習慣,自然實現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七)前后對比訓練,實現讀思結合
在單元整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對前后課文之間的對比,通過這樣的方式增強對單元教學主題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最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為學生拓寬思維空間,讓他們能在讀思結合的前提下完成各項課堂學習任務,實現綜合素質的發(fā)展。除此之外,對比教學還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使他們在對比過程中不自主地結合生活實際、社會現實思考問題,從語言文字中尋找思想道德因素,并通過課內與教師、同學的交流互動明確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提升個人品質,為后續(xù)的學習與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陶罐與鐵罐》兩課時,教師可以采取前后對比的方式展開教學,首先在講述《守株待兔》故事過程中自然滲透“不要心存僥幸,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勞動去創(chuàng)造美好、獲取能量”的道理,而在講解《陶罐與鐵罐》的過程中則應重點講解有明確自我認知的重要性,前后兩篇文章雖然核心思想之間存在差異,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即要求學生掌握自我提升的策略。期間教師可以將兩篇文章進行對比分析:守株待兔中種田人想要走捷徑,在樹樁子旁邊等待,但是他并沒有白撿到兔子,將其與第二個故事中陶罐的性格進行對比。陶罐十分謙虛,能看到他人的長處,也明白自己的短處,最終成為出土文物。在前后對比中,學生更能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只有對自身產生明確認知且根據實際需求,制定努力方向最終才能取得成功,從而實現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對比教學中,學生能擴大思考范圍,通過對不同事件過程、結果的分析提高學習能力,實現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通過單元整體式教學,教師能將風格不同、教學任務不同的文章進行有效整合,利用不同文章間共同的主題內容將其有效聯系,并以共同的主題為出發(fā)點設計教學任務。在這種模式下,小學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一個單元的主題,并能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運用單元整體式教學,為小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奠定基礎。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