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舫 攝
《風笛聲中的城堡:愛丁堡紀行》
李舫 著
長江文藝出版社/2021.1/56.00元
李舫
著名游記作家,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委會委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主要作品包括《在響雷中炸響》《魔鬼的契約》《紙上乾坤》等。
愛丁堡城堡被譽為“蘇格蘭王冠上的明珠”。走在愛丁堡街頭,不論在哪個角度,都可以看到這顆明珠的光輝
這是愛丁堡黃金般的夏季。
從英格蘭一路北行,抵達蘇格蘭,天越來越?jīng)?,風越來越硬,心卻越來越柔軟。
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的地理、歷史看似大同小異,然而,英倫三島的文化其實卻各有各的傳承。
蘇格蘭包括設(shè)得蘭群島、奧克尼群島、赫布里底群島,代表著以英國文化的“北方血統(tǒng)”。在遼闊的蘇格蘭,最值得懷念、最具有況味的城市,毫無疑問,當屬愛丁堡。愛丁堡是蘇格蘭的首府,位于蘇格蘭東海岸入???,雄踞于綿延的火山灰和巖石峭壁上,依山傍水、綠樹成蔭,不僅擁有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秀麗的自然風景,更擁有豐厚的歷史積淀、文化品質(zhì)。
愛丁堡是蘇格蘭的政治中心、經(jīng)濟中心、文化中心,是蘇格蘭與英格蘭、愛爾蘭交流溝通的重要樞紐。喜歡倫敦的人,或許喜歡它的時尚、品位、包容、含蓄的氣質(zhì),喜歡它的極端保守和極端先鋒的精神,喜歡愛丁堡的人,則一定喜歡它的厚重與滄桑。
李舫 攝
歷史上,蘇格蘭曾經(jīng)是一個獨立王國,被英格蘭占領(lǐng)并統(tǒng)治時間長達數(shù)百年。為反對英格蘭的占領(lǐng),鐵血的蘇格蘭曾發(fā)動過兩次波瀾壯闊的獨立戰(zhàn)爭。1707年,蘇格蘭和英格蘭王國合并為大不列顛王國。這座城市見證了太多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鐵血過去和恩怨情仇,在兩者征戰(zhàn)、聯(lián)姻的漫長歷史中,愛丁堡總是扮演著威武不屈的中心角色,愛丁堡人的性格,真實地代表了蘇格蘭追求獨立自由的民族品質(zhì)。如今,蘇格蘭的歷史風貌,便濃縮在了雄居山巔的古堡、尖頂高聳的教堂、鵝卵石砌就的古街,以及環(huán)繞四周的古希臘風格的建筑中。
愛丁堡被寬闊熱鬧的王子大街一分為二。沿著王子大街一路向西,南北兩個區(qū)域的建筑風格迥然不同。長街,長得仿佛沒有盡頭,街道的南側(cè)是中世紀建筑,北側(cè)是維多利亞建筑,不同風格櫛比鱗次,千余年的歲月緩慢得似乎從未流逝,地圖上或者故事里的一個緩彎,恍若宣告著這里曾經(jīng)是某一個寫在某一時刻的終點,然而歷史終于將它向更深、更長的地方拓展著,日子和道路就這樣相攜相伴,延伸下去。
高高的蘇格蘭紀念塔矗立在王子大街之南,黝黑的石頭上寫滿了歲月的傳奇。穿過人潮涌動的王子大街,穿過夢幻般的王子花園,穿過臨時搭建的摩天輪,一路向西,愛丁堡城堡滄桑的樓群、寬闊的庭院,就矗立在西部的山巔之上。每一年的愛丁堡藝術(shù)節(jié)開閉幕式都設(shè)立在愛丁堡城堡前開闊的空地上,這讓世界的目光又一次聚焦這座古老的城堡。
愛丁堡城堡被譽為“蘇格蘭王冠上的明珠”。走在愛丁堡街頭,不論在哪個角度,都可以看到這顆明珠的光輝,暗灰色的克雷格萊斯砂巖層疊覆蓋的城堡,外表雖然粗糙質(zhì)樸,卻時時傳遞著剛健、磅礴的氣息。愛丁堡城堡是蘇格蘭的精神象征,它讓這座城市平添莊嚴肅穆之感。城堡聳立于愛丁堡市的最高點——135米高的死火山巖頂上,一面斜坡,三面懸崖,地勢險峻,氣勢磅礴,儼然一處天然要塞,只要把守住位于斜坡的城堡大門,便固若金湯,可謂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愛丁堡城堡曾經(jīng)作為堡壘、王宮、軍事要塞、國家監(jiān)獄,比英格蘭的利茲城堡早兩百多年,比溫莎城堡早四百多年,比德國的海德堡城堡更是早六百多年。
愛丁堡城堡是蘇格蘭歷史的見證,承載著蘇格蘭的榮耀與滄桑。愛丁堡的地名源于蘇格蘭語,意思是斜坡上的城堡,后來英語化就變成了現(xiàn)在的讀音。當皮克特人5世紀在火山峭壁上建起堡壘,保護蘇格蘭免受諾森伯蘭郡盎格魯人入侵的時候,愛丁堡的歷史就開始了。愛丁堡城堡原來是山上的一座簡陋城堡,公元7世紀,外敵頻繁入侵,諾森伯里亞國王愛德溫開始筑城堡御敵,將它改建成正式的城堡。因此,也有人認為愛丁堡便得名于這位名叫“愛德溫”的國王。公元11 世紀,馬爾科姆三世與瑪格麗特女王逝于此地后,愛丁堡城堡便成為重要的王室住所和國家行政中心。1296年在城堡里建起了宮殿,使最初的防護城成為王家禁地。1296年,英王愛德華一世的軍隊圍困三天后占領(lǐng)了城堡;1314年,羅伯特·布魯斯的軍隊奪回了城堡;1334年,英格蘭軍隊再占城堡;1341年,蘇格蘭軍隊再度奪回城堡……在眾多戰(zhàn)役中,對城堡形狀改變最大的是1573年的長期圍攻戰(zhàn),當時守城的是瑪麗女王的支持者。蘇格蘭攝政莫頓伯爵最后攻下了城池,但他的大炮對城堡造成了極大的損害,城堡的吊閘及城內(nèi)多處建筑包括戴維塔都被摧毀。然而,也有少數(shù)建筑在這次圍城中得以幸存,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建于12世紀早期的圣瑪格麗特禮拜堂。
16世紀,位于愛丁堡東北角的荷里路德宮落成,取代愛丁堡城堡成為新的王室住所,愛丁堡才漸漸面對公眾,揭開神秘的面紗。
城堡的門口有身穿蘇格蘭傳統(tǒng)服飾的哨兵站崗,他們身著獨具蘇格蘭風情的方格背心和方格短裙,頭戴黑色無邊軟帽,腰佩短劍,雄壯、威嚴,凜然不可侵犯。
愛丁堡城堡正門的兩側(cè),分別矗立著一尊雕塑,左側(cè)是羅伯特·布魯斯,蘇格蘭歷史中不可忽視的蘇格蘭王,他曾經(jīng)領(lǐng)導蘇格蘭人打敗英格蘭人,取得民族獨立。在位期間,政體開明,司法公正,享有極高的威望。右側(cè)是威廉·華萊士,他們都是反抗英格蘭入侵戰(zhàn)爭中最偉大的民族英雄,也是電影《勇敢的心》中的兩位主人公。城門上方的紅獅在英國皇家徽章中代表蘇格蘭?!胺肝艺弑厥軕汀?,是愛丁堡城堡入口門楣上的話,體現(xiàn)了蘇格蘭人頑強不屈捍衛(wèi)國家的民族精神。
愛丁堡城堡沿坡旋繞而上分為三個區(qū)域:下區(qū)、中區(qū)、上區(qū)。城堡四周的墻頭,一個個烏黑的古炮整齊排放,炮口一致對著福思灣河,演繹著古時防御森嚴的緊張氣氛。城堡頂上曾架有當年被稱為“芒斯蒙哥”的大炮,虎視眈眈地掃視著王子大街。這門大炮是法國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利普于1449年在比利時的蒙斯建造,有那個時代最尖端的軍事技術(shù),今天看來,依然威風不減當年。
勃艮第公爵后來將大炮贈予他的侄子,也就是當時蘇格蘭的國王詹姆斯二世。而后的兩個多世紀,大炮光榮地參加了多次戰(zhàn)役。1558年,它曾在瑪麗女王的婚禮儀式上鳴響;1681年向約克公爵(即詹姆斯二世)行炮禮致敬時,卻發(fā)生了爆炸,之后便一直存放在倫敦塔;1829 年芒斯蒙哥大炮重返愛丁堡,被妥帖地安置在城堡地窖中,享受著后世的祭奠。
進入內(nèi)城后首先到達的是中層,這一層分布著數(shù)個軍事博物館:蘇格蘭國家戰(zhàn)爭博物館、蘇格蘭皇家軍團博物館、蘇格蘭皇家騎兵衛(wèi)隊軍團博物館、蘇格蘭國家戰(zhàn)爭紀念堂等。國家戰(zhàn)爭博物館所在的建筑原先是一個彈藥庫,建于1755年,1933年被改造成博物館對外開放。展示的是近400年內(nèi)蘇格蘭的軍事歷史,既有蘇格蘭人如何保衛(wèi)自己領(lǐng)土的故事,也有蘇格蘭軍人在世界各地為大英帝國利益而戰(zhàn)的功績。博物館中收藏了中世紀以來各個時代的兵器和軍裝,兵器室中陳列了長達5英尺的稀世巨劍,軍裝陳列室中各種華麗精致的軍服,實用且美觀。國家戰(zhàn)爭紀念堂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的陣亡人員所建,墻壁上有軍團名稱、描繪歷史事件的浮雕,石臺上擺放著花名冊,載明該軍團陣亡將士的姓名、生卒年月、籍貫、軍銜等信息。博物館中的展品,除了武器和軍裝外,還包括服務(wù)于戰(zhàn)爭的各種產(chǎn)品乃至士兵的私人物品。很多實物展品都標明了原來主人的姓名、身份乃至去向,對于軍人來說,“國家不會忘記你們”的含義盡顯其中。
廣場東面的宮室是當時國王的起居處,最值得駐足的是“吉斯的瑪麗之屋”。這里曾經(jīng)是瑪麗女王(1542-1587年)的日常居所,王太子詹姆斯六世,即英王詹姆斯一世就在這里出生?,旣惻踔心贽o世,45年短暫卻又起伏跌宕的一生,充滿了傳奇,也寫滿了悲劇。
李舫 攝
瑪麗女王15歲嫁至法國王室,19歲丈夫去世后又回到蘇格蘭,在民眾擁戴中登上王位。但最終遭到蘇格蘭民眾驅(qū)逐,身著男裝逃出蘇格蘭,投奔其表姑,當時的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以尋求庇護。被伊麗莎白幽禁19年后,瑪麗因與當時西班牙王室密謀暗殺伊麗莎白而被斬首。伊麗莎白在世時未正式任命繼承人,1603年去世后,瑪麗的兒子,蘇格蘭的詹姆斯六世繼承了王位,成為英格蘭的詹姆斯一世。從此,英格蘭和蘇格蘭同歸一個君主統(tǒng)治,開始了不列顛統(tǒng)一進程的第一步——王室聯(lián)合。
在愛丁堡城堡的上層東側(cè),坐落著圣瑪格麗特禮拜堂,這座800年前的石屋是愛丁堡現(xiàn)存最古老的建筑,傳說是12世紀初蘇格蘭國王大衛(wèi)一世為紀念其母所建,禮拜堂中精美的彩色玻璃窗描繪出馬爾科姆三世的圣潔王后。此后英格蘭與蘇格蘭常有戰(zhàn)爭,愛丁堡亦數(shù)度易手。這座石屋曾被作為火藥倉庫使用了200多年,其后又成為駐軍教堂的一部分,直到19世紀中期才恢復原貌。現(xiàn)在這間簡樸的禮拜堂依然是宗教場所,可以舉辦婚禮和洗禮儀式。每周都有一個名為瑪格麗特的愛丁堡婦女輪流來此獻上鮮花、打掃布置。
廣場南側(cè)的皇家會議大廳豪華富麗,建于詹姆斯四世時代,目的是為了舉辦國家慶典,1633年查理一世曾在這里舉辦加冕蘇格蘭國王前夜的宴會,現(xiàn)在仍常在此舉行禮儀性聚會。17世紀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時期,為了取締一切英國王權(quán)的象征物,克倫威爾將大廳改成兵營。由于破壞嚴重,維多利亞女王時代重修大廳時,里面的裝飾已不可能再重現(xiàn)原樣,僅有兩個房間保存著詹姆斯四世時代的天花板和文藝復興時期雕刻的一些精美木制拱腳懸臂托梁,據(jù)說這也是整個蘇格蘭境內(nèi)僅存的中世紀天花板。
城堡頂層是歷代王室居住的寢宮,王宮一樓的王冠室中,陳列著象征蘇格蘭王權(quán)的三件寶物:王冠、權(quán)杖和寶劍。王冠造于1540年,黃金主體上鑲嵌著珍珠、水晶和各種寶石,后來又加上了天鵝絨與貂皮裝飾。純銀鍍金的權(quán)杖是1494年教皇亞歷山大六世送給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的禮物。寶劍則是教皇尤利烏斯二世于1507年送給詹姆斯四世的禮物。
劍刃上刻有圣彼得、圣保羅及尤利烏斯二世的標志。權(quán)杖和王劍首次共同使用,是在蘇格蘭瑪麗女王的加冕儀式上。寶物展覽柜中的另一件稀世珍品是蘇格蘭的國家象征“命運石(又名斯昆石)”。該石為古代蘇格蘭國王舉行加冕禮時的座位,1296年在征服蘇格蘭的戰(zhàn)爭中被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掠走,1996年被送回愛丁堡。
愛丁堡植物茂密繁多,從城堡居高俯視,滿街都是蔥蘢的綠色。不論是大街還是小巷,深深淺淺的樹影四季搖曳多姿。馬齒莧樹硬幣大小的葉片壯碩豐潤;壯碩的金邊虎尾蘭將刀一般的葉莖筆直地伸向天際,也有人將這種植物稱為沙巴蛇草,它的葉子黃綠相間,時而筆直時而扭曲,盤旋著向上攀爬,這種植物非常容易生長,插在土里就能成活,美麗而貼心;歐洲赤松只生長在英倫三島的蘇格蘭,是英倫三島北部唯一的原生松樹,它一度是覆蓋蘇格蘭高地大部分地區(qū)的喀里多尼亞森林的主要樹種,也一度曾因山火、過度砍伐和過度放牧而瀕臨滅絕,但是近年來由于植物學家的精心培育重又出現(xiàn)在大不列顛,它可以單獨成林,遍布愛丁堡街頭,非常壯觀。
從城堡拾階而下,蕩胸頓生層云。城堡里,除周日的每天下午一點,名為“One O'clock”的炮聲都將鳴響,延續(xù)著久遠時代為利茲港口船舶報時的傳統(tǒng)。踏著激烈的炮聲回首望去,山巔上的愛丁堡城堡佇立在流光溢彩的晚霞間,滄桑不減,威嚴猶存,無言地昭示著威武不屈的蘇格蘭精神。愛丁堡城堡的美是一種沉毅雄渾之美,那難以形容的滄桑。歷史如同一道巨大的山巒,橫亙在人們記憶的深處,它不動聲色卻又意味深長,它歷經(jīng)苦難卻又驕傲豪邁昂然,它沉潛低伏卻又氣宇軒昂。那閑置的大炮、緊閉的城門、溝壑縱深的墻壁,無言地訴說著過往,更昭示著戰(zhàn)爭遠去的寧靜與和平。
從2005年起作者開始有計劃地針對有價值的中國古代建筑遺存進行拍攝,用攝影的方式去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經(jīng)過十多年的時間,拍攝的中國古建筑近千座,累計攝影作品超過3000張。本書中的牌坊、祠堂和塔是極具代表性的中國古代建筑類別,大量建筑遺存正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獨特精神文化內(nèi)涵。
《牌坊 祠堂 塔:兩千年平民歷史和信仰》
劉大慶 著
中國華僑出版社/2021.9/360.00元
劉大慶
自由職業(yè)攝影師,北京視覺文化遺產(chǎn)協(xié)會理事。從事攝影30余年,有多年攝影記者從業(yè)經(jīng)歷,自2005年起專注于建筑遺產(chǎn)的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