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巍
(審稿:劉連軍)
(本文責編:牟鋒)
歷經(jīng)一輪又一輪的知識復習、習題模擬后,在最后沖刺高考的階段,怎樣才能實現(xiàn)厚積薄發(fā)呢?不要相信“我的分數(shù)已基本定型”的說法,合理安排每天的復習計劃,反思學習中的問題,有條不紊地堅持到最后,你就是高考的勝利者。所以,在沖刺階段,除了緊跟老師的教學安排外,學生還應有自己的復習計劃。
在經(jīng)過一輪“地毯式”基礎知識復習、二輪“貫通式”主題復習后,三輪返樸歸“本”是王道。但此時的回歸課本與一輪復習是有區(qū)別的,我們要強化高頻考點基礎知識的記憶,并根據(jù)日常習題特別是高考真題把握考點的考向。如下表為中國古代史的一級考點。
政治 經(jīng)濟 思想 科技文化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農(nóng)業(yè)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科技成就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手工業(yè)、商業(yè)的發(fā)展?jié)h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漢字的起源、演變和書畫的發(fā)展?jié)h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宋明理學 文學成就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資本主義萌芽 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京劇等劇種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重農(nóng)抑商”和“海禁”政策
例如,一級考點“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下的二級考點“分封制”就是高頻考點。課本中有關“分封制”的基礎知識如下:
1.分封制的對象:子弟、功臣和先代貴族。
2.分封制的內容: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tǒng)治權,對周天子定期朝貢并提供軍賦和力役。
3.分封制的影響:一方面,有利于穩(wěn)定當時的政治秩序,促使周的政治文化有驚人的穩(wěn)定性和延續(xù)性。另一方面,隨著諸侯實力的變化,諸侯國之間出現(xiàn)強國兼并弱國的形勢,使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
4.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宗法制下的大小宗關系,體現(xiàn)了血緣關系的親疏,從而形成“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因此,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里、相輔相成。
這些基礎知識是應知必會的,但是需要再次回歸課本,課本才是對考點最權威的解讀,同時還能積累規(guī)范的學科語言,避免高考時因詞不達意而失分。高考題以情境材料的形式呈現(xiàn),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考查內容基于課本又高于課本,體現(xiàn)了高考的選拔性功能。所以,我們要從高考真題(包括模擬題)中總結考點的考查方向,拓展對基礎知識的認知角度。以下是幾道有關“分封制”的高考真題:
例1.(2020年全國Ⅰ卷,文綜24題)據(jù)《史記》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國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級,遭到周桓王拒絕。熊通怒稱現(xiàn)在周邊地區(qū)都歸附了楚國,“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楚)武王”。這表明當時周朝
A.禮樂制度不復存在
B.王位世襲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開始解體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戰(zhàn)
例2.(2017年全國Ⅰ卷,文綜24題)周滅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衛(wèi),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封周公長子伯禽于魯,都奄(今山東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薊(今北京)。分封( )
A.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文化認同
B.強化了君主專制權力
C.實現(xiàn)了王室對地方的直接控制
D.確立了貴族世襲特權
例3.(2012年浙江文綜卷,13題)中國古代講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時秦晉兩國世為婚姻(故稱兩姓聯(lián)姻為“喜結秦晉之好”),而魯晉兩國不可通婚。結合所學關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識,能夠判斷( )
①晉國是姬姓封國
②晉燕兩國可以通婚
③晉宋兩國可以通婚
④秦燕兩國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例1考向為“分封制的瓦解”,實際是對“分封制內容”中“周天子與諸侯的關系”這一基礎知識的變式考查。由題干中的信息“楚國國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級,遭到周桓王拒絕”“乃自立,為(楚)武王”可知,楚國國君的做法觸犯了周天子權威,僭越了周天子權力,違背了分封制中規(guī)定的諸侯對天子的效忠義務,因而,分封制度受到挑戰(zhàn)。例2和例3是對“分封制影響”的考查。課本中將分封制的積極影響概括為“穩(wěn)定當時的政治秩序,促使周的政治文化有驚人的穩(wěn)定性和延續(xù)性”,為什么呢?這兩道高考題的考向就對這句話進行了解讀。分封制下,通過將姬姓貴族分封到各地,與當?shù)刭F族共同管理當?shù)厝嗣瘢扔欣陟柟讨芴熳拥慕y(tǒng)治,達成對西周政權的認同,又有利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促進民族交融。西周不僅依靠同姓貴族拱衛(wèi)王室,結成“兄弟之國”,還通過姻親關系,即“同姓不婚”的原則,加強與異姓貴族之間的聯(lián)系,結成“舅甥之國”。這正是“周的政治文化有驚人的穩(wěn)定性和延續(xù)性”的內在原因。
沖刺階段,老師會安排高密度的“套題式”仿真練習,訓練學生的時間分配能力和答題技巧等。除此之外,學生自己也應進行針對性訓練,根據(jù)自己的薄弱點,集中練習,總結做題方法。
選擇題總分為45分,但對于每位考生而言,選擇題對卷面得分的貢獻率要大于主觀題。在臨近高考的階段,一方面要保持做題的熟悉度,建議每天一組(15個)選擇題限時練習,時間控制在15-20分鐘;另一方面,規(guī)避選擇題的技術性失分,比如忽略時間信息、以偏概全解讀、主觀臆斷、答非所問(問原因選影響)等,不在考場上犯低級錯誤。
(1)主觀題類型“各有千秋”
四道主觀題,材料情境角度不同,考查的知識和能力也各有側重,所以答題方法也各有不同,因此,同學們在分類練習中,要總結四種題型的答題模式和答題語言。
16-18題,題型順序不固定,請以具體試題為準。
比如,16題史料研習題,能夠區(qū)分史料的類型(文獻、實物、口述、圖像等)、知道運用史料的基本原則與方法(大膽懷疑、多源互證等)。
17題開放性試題區(qū)別于其他材料分析題的特點就是作答格式,需要根據(jù)設問的具體要求確定是觀點論證類的“三段式”還是其他格式,總之要區(qū)別于“序列號式”答題格式。此外,開放性試題要做到史論結合,所以,史實的準確度和豐富度就決定了本道題的得分等級。
18題材料分析題“小切口大視野”,解答的關鍵是對材料選取的“小切口”有基本認識,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充分挖掘材料信息和所學歷史分期的階段特征,以此來確保本題的得分底線。
19-21三道選修題,因涉及內容不同,歷史思維和答題語言差別較大。19題“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側重改革措施及其評價的考查,改革措施考驗我們獲取和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評價則需要從辯證唯物主義角度出發(fā),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評價,同時還需要掌握不同類型改革的歷史思維方式。比如財政賦稅類改革,一般從“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收入再分配”等角度分析。20題“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側重對國際關系格局、戰(zhàn)爭反思、維護和平等方面進行考查,由于舊教材必修課本涉及此版塊的內容較少,知識的欠缺影響了我們對這道題的青睞程度,但我還是建議考生高考時在閱讀了三道選做題的材料和設問后,根據(jù)難易程度再做選擇。21題“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側重對人物事跡和人物評價的考查,這除了考驗我們獲取和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外,更是對我們正確價值觀的考查,要結合人物的時代背景,通過人物事跡做出正能量價值導向的人物評價,同時要有“小人物大背景”的意識:典型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和努力為社會發(fā)展做出貢獻,但也離不開國家和社會的支持,正所謂“時勢造英雄”。
(2)審題“不離其宗”
其實,從材料情境的選取和設問多樣化的角度說,每一道主觀題對考生來說都是開放性試題,都“素未謀面”,但遺憾的是許多考生并沒有感到“眼前一亮”,而是“頭腦發(fā)懵”。尤其打頭陣的16題,以中國古代文獻史料居多,閱讀障礙比較大。想要做到真正的處亂不驚,我們需要從“審題”入手。下面,筆者從“審設問”這個環(huán)節(jié)給大家提供一個思路。
近幾年,歷史高考主觀試題設問靈活性增強,打破了傳統(tǒng)的“原因”“影響”“評價”等簡單設問方式,所以我們需要對設問進行解讀分析,明確了題目在問什么,我們才能回答什么,從而避免“跑題”。
例4.(河北省2021年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選擇性模擬考試題)(材料略)(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西方輿論將中法建交喻為“一次突發(fā)的外交核爆炸”的理由。(6分)
解讀設問:作答內容為“理由”;主體為“中法建交”;限定詞為“一次突發(fā)的外交核爆炸”。解題關鍵就在于對限定詞的解讀,“突發(fā)”強調中法建交的“出人意料”,其實就是考查“中法建交的國際背景”;“外交核爆炸”強調中法建交的“巨大反響”,其實就是考查“中法建交的影響”。經(jīng)過這樣的分析,就將“文學化”的設問轉化為具有歷史學科特點的問題了,答題更具針對性。
在最后的備考階段,還有哪些“增分”的工作可以做呢?一方面,記憶歷史階段分期及每一階段的歷史特征。階段特征在主觀題作答中的利用率是比較高的,既能強化時間線索的記憶,做到古今中外貫通對比,又能積累學科答題術語。另一方面,關注時政熱點。高考時歷史學科不會蹭“熱點”,但也不會回避熱點問題。我們可以結合時政熱點,包括歷史大事的周年紀念,進行相關基礎史實的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