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彈與氫彈研制成功對新中國意義重大,老一輩電影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難才為今天的我們留下了珍貴的影像。本文作者楊映梅親歷了當年“兩彈”試爆的拍攝工作,為人們再現(xiàn)那段燃情歲月。
舊機器中找到一臺高速攝影機
當初接受任務時,氣氛非常神秘,去什么地方?拍什么東西?一概沒說。后來得知是拍攝核試驗,我們特別高興。原子彈爆炸瞬間的閃光,有上千個太陽的亮度。為控制曝光問題,我們自制了一套深淺不同的阻光鏡,并進行了一系列試驗,掌握了膠片曝光的難題。據(jù)說,美國拍第一次核試驗,動用上百臺機器。我們家底薄,但薄自有薄的辦法。我們從已退役的陳舊機器中挑選了數(shù)臺,最令人興奮的是,找到了一臺高速攝影機,經(jīng)過改裝、整修,并用現(xiàn)有的膠片反復試驗,其頻率達到了每秒200格左右,總算符合了要求。經(jīng)過拼湊,投入這次拍攝的機器有10多臺。
器材膠片等被裝上了軍用專列,大家踏上了征途。
最快速度將膠片帶回北京
拍爆炸只能用遙控方式拍,這方法是事先將攝影機安裝在選定的位置上,拍攝指令由主控站統(tǒng)一下達。爆炸的當天,對攝影人員的位置、任務作了分工,我的位置在720主控站外面,距爆心7.2公里,主要拍蘑菇云,柴森、鄭治國的位置更靠前些,他們拍攝炮彈取樣和坦克、步兵小分隊穿越爆心等活動,這三處是經(jīng)過多次申請才獲準的。
耳朵里傳來了“5—4—3—2—1—啟爆”,我提前兩秒打開了機器,白光過后,露在外面的皮膚有很強的灼熱感,幾秒鐘后,才聽到驚雷般的巨響。取景框中的火球在不斷地變幻,翻滾升騰的火球逐漸形成了蘑菇云,景象極為壯觀。我跟著圖像的變化,用變焦鏡頭不斷改變景別。當煙云升到一定高度,我機器中的膠片也拍完了。
緊張的拍攝告一段落,我受命帶著所拍攝的膠片,搭乘張愛萍總指揮回京匯報的專機直飛北京。八一電影制片(下稱“八一廠”)廠政委張景華親自到機場,用車將人和膠片直接拉到洗印車間。那里的準備早已就緒,張政委通宵在現(xiàn)場坐鎮(zhèn),我緊盯著藥槽中循環(huán)滾動的膠片。啊!我看到成影的蘑菇云了!大家也懷著興奮的心情,聚過來觀看。
周總理到八一廠看樣片
1964年10月下旬的一天,周總理來到八一廠看樣片。當總理看到火球翻滾、蘑菇云升騰的鏡頭時,非常高興,連聲說“拍得好!拍得好!”并指示要很好保管、使用這些資料,要成立一個專門機構辦這件事。
1964年11月2日,在送審的對外宣傳照片時,周總理親自選了4張核試驗的照片,并批示:“底片交八一廠各洗大、中、小相片三套準備發(fā)表。11月15日,核試驗的電影也要搞出來。”影片初稿編出來后,周總理派專家到八一廠對鏡頭畫面逐一審核,解說詞也是總理審定的。新聞片公演后,引起強烈的反響。
半年多后,又相繼進行了飛機空投和火箭運載的原子彈試驗。我們均圓滿完成了拍攝任務。
完成拍攝氫彈的任務
多次核試驗的成功,預示著我國第一顆氫彈快響了。我們也在進行著各種準備,迎接它的到來。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以分段、接力的拍法,明確了每臺機器的任務。拍火球依靠高速攝影機,只有它才能滿足視覺的要求。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這次拍攝收獲頗豐,安裝的攝影機,都拍到各具特色的畫面,特別是高速機器所拍鏡頭,專家、領導看后贊不絕口,因為那些鏡頭是肉眼看不到的?;鹎?、蘑菇云與原子彈比,更是大顯風采,受到好評。
(摘自《人民文摘》 楊映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