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賢
風花雪月的大理,給我留下深刻記憶的,要數(shù)崇圣寺和洱海。
一
最好的旅行,永遠是從心開始。很多時候,一個人為某個地方感動,是剎那間靈與魂的交融,像人性與神性的碰撞,突然產(chǎn)生了一抹光,照亮混沌的心靈。遇見崇圣寺,便是這樣的感覺,仿佛心靈的梗阻一下被沖開,多了一絲徹悟的歡喜。
剛下車,極目所見皆是溫暖的色調,比陽光更熱烈。紅壁高墻、紅磚青瓦,古樸典雅、大氣簡約。崇圣寺,依偎在蒼山青翠的懷抱里,穿越歷史的風塵款款走來。
走進寺院,不自覺地多了一絲敬畏,敬畏那氣勢宏偉、莊嚴秀麗的建筑,敬畏那于無聲處注入心靈的佛音。正是天朗氣清的早晨,和煦的陽光從山間鋪灑下來,地上逐漸漫溢出金子般的顏色,讓佛的圣地生出縷縷光輝。走過護法殿、彌勒殿、觀音殿,眼前涌現(xiàn)出濃郁的佛教文化,耳畔吹拂著滄桑壯闊的歷史遺風。在這里,宏大和細節(jié)相互滲透,歷史和現(xiàn)實彼此交融,光陰在無知覺的流逝中沉淀出佛性的哲思。緩緩穿越水榭幽徑,走過亭臺樓閣,我在眾生紛擾中想象遠去的時光,便多了一份清凈怡然。
如果說低處的懷抱是柔軟的,那高處的守護則是堅毅的。面對眼前的三塔,無論用心還是眼睛,都只能仰視。千百年來,三塔用佛一般的智慧,守護著滄海桑田,注視著蕓蕓眾生,撐起大理文脈的盛世。通往三塔的路,青石板鋪地,兩側綠樹成蔭,花草相依,奇石遍布。青灰色的臺階上,陽光下金色的三塔巍然矗立,透出穿越歷史的光亮。
離三塔不遠處,有一水潭,奇石環(huán)繞,樹木蔥郁。山、樹、塔、人的倒影在水中相依,隨著微風輕輕搖晃。那一瞬間,我竟有種時空錯亂的恍惚,感覺仿佛與萬物融為一體,化為這佛教圣地的一個影子。
坦率地說,對于佛教文化,我并不了解,也無信仰。我甚至覺得,一個人心懷慈悲,待眾生以和善,信與不信又有什么要緊呢?我來崇圣寺,亦不為尋找什么,但遇見了,內(nèi)心總如春風吹過難免蕩起漣漪。記得那天,恰逢一場盛大的佛教活動在崇圣寺舉行。有幸見證的人,是有福的。很多人,來了崇圣寺十次、百次,尋尋覓覓,也沒機會遇上這樣盛大的佛事。我想起三塔中大的那座塔的名字——千尋,瞬間心弦被撥動。世間之事,皆是隨遇而安,否則找尋千次也是枉然。那么,我遇見這場盛事,一切剛剛好。于是,我懷一顆佛心,去體悟一段別樣的旅程。腳步尚在遠處,已聞誦經(jīng)聲、樂器的敲擊聲在空中回蕩。我循著聲音,來到大雄寶殿前,只見行人駐足,飛鳥停滯。塵世里燃起香火,青煙混入繚繞的梵音,每個人恍若置身于空靈之境,赴一程心靈的朝圣。
眾多紛擾的腳步,歸于同一種虔誠的姿態(tài)。眾生平等,禮佛的人、求佛的人抑或佛學大師,坦露出人性最初的謙卑和善,如雨水洗凈的大地上的草木。大殿里,有人身披袈裟雙手合十誦經(jīng),有人微閉雙眼跪在佛前靜思。大殿外有人手持棍棒,有人敲擊木魚,有人默數(shù)佛珠,一切儀式,皆是聆聽或守護。
佛曰:渡人先渡己。這場佛事,聽說是一名企業(yè)家邀請高僧所作,渡劫、渡人或是另有所求,將在此刻為人心刻下不朽的烙印。佛音裊裊,沁入企業(yè)家的心里,也飄進旁人的耳朵乃至透入泥土里的蟲蟻塵埃。企業(yè)家或許沒有想到,這場渡一個人的佛事,也在不經(jīng)意間感化萬物。我突然意識到,心境澄明,眾生無別,每一個人無論角色貴賤,都應該去做一些事,利己或利人,皆有其價值。
無風焦躁的正午,太陽懸在中天像一枚火球。企業(yè)家從大殿里走出來。與此同時,一個孤獨的身影映入我的眼簾。一個身著土黃色僧服的人向大殿從容走來,三步一拜,九步一叩,一遍遍重復著同一個姿勢。我看到他的鞋子早已磨破,頭頂亮晶晶的汗珠發(fā)出珍珠般的光,但眼神里平靜如水。在周遭起伏的喧囂中,他的世界波瀾不驚,這一場虔誠的修行,需要摒棄多少身外之物?
聽導游說,每年都有很多苦行僧來崇圣寺修行,少則十幾天,多則半年,他們總是虔誠無語如大山般靜默。我知道,苦行是對他們餐風露宿的概括,也是禮敬。世事紛紜,萬般皆苦,又有多少人能夠沉下來修行?
我慢慢看清苦行僧的臉,泥土一樣的顏色,而他頭頂?shù)奶炜?,廣袤如大海,透著幽藍而深邃的純凈,讓我感到羞慚??嘈猩畯奈疑砼宰哌^時,我仿佛聽到了他的心跳聲和腳掌的抓地聲,而企業(yè)家已漸漸縮小,成為我視野里的一個點。同一個時空里,他們修行的方式看上去如此遙遠,一個熱烈,一個沉默。我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從內(nèi)心深處感悟兩個人的聲音,又覺得他們離得如此之近。我無法評判,誰的心更接近于佛心?;蛟S他們都是在渡己時尋求渡人的機緣,在他們身上,我游歷的此行得到了同樣的震撼和感化。
我想,這世間的每個人,心中都藏著一片海,不管有心或是無意,都在機緣巧合處澤潤蕓蕓眾生。
二
剛踏上去大理的旅途,我就開始想象洱海的樣子。這高原的明珠,總是牽動太多人的思緒。這不是我獨有的情結,事實上,去洱海,是每個到大理旅行的人都無法擺脫的渴盼,像種在前世的記憶,冥冥中有一種由不得選擇的魅力。
洱海水畔 清水澈/攝
云貴高原,群山險峻綿延,水乃稀缺之物。一汪湖水,足以蕩起柔情的水波,在人們心中幻化成海。洱海,作為云南的第二大淡水湖泊,恍若一面掛在群山縫隙中的鏡子,照出秀麗山川,也照映高原人的內(nèi)心。如果說,大理是一個溫婉美麗的女子,洱海則是她身體上最柔軟豐盈的腰肢。風起時,她搖曳著千嬌百媚的姿態(tài),讓人醉在其間忘了歸途。風停時,需要在軟軟的水里尋找自己澄明的心。
洱海,形若人耳,似傾聽或擁抱。靜臥蒼山腳下,她如溫婉的小家碧玉。山川歸一,上善若水,匯成洱海的靈性。山與海,仁與智,融進大理的魂魄,讓這座城市多了些睿智和靈動。
歲月積淀,留給洱海太多的鋪陳。洱海之源,彌苴河、永安江、羅時江……蒼山十八溪,萬花、靈泉、隱仙……每一條河流和溪水,在時空里獲得靈性。水悄然流動,滋潤萬物放射出清冽的光,點化古人的才情博思。那些讓人驚羨的名字,像遺落在凡間的精靈,是天地靈氣在洱海的匯聚。我相信今日少有人能準確說出其含義,甚至連記得名字也無比艱難。
洱海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幅黑白的山水畫,素雅中蘊含色彩,陰郁中不失靈動。去洱海那天,正逢細雨霏霏。煙雨朦朧中的洱海,更充滿一種神秘、朦朧的美。近處,蜿蜒的海濱路、靠港的漁船、美麗的寨子;稍遠的地方,一排柳樹在水中恣意洗濯濃綠的長發(fā),水面微微搖晃仿佛飄著一層煙云。晨霧中的遠山近水,彼此交織相映,構成一幅寧靜的淡墨的畫卷。
一片灰色的霧靄中,看不清遠山,隱約有一些小船,在清冷的風中飄忽。我們穿了雨衣,登上一張大船,向洱海深處找尋海的故事。放眼望去,船多而渺遠,像一張宣紙上隨意勾勒的筆畫。群山起伏,沐浴在一片忽濃忽淡的雨霧里。
我站在船頭的微風中,任細雨撲面,一片迷離。四野蒼茫,遠遠地,似有微弱的歌聲傳來,很快被風吹散,再近些,歌聲慢慢變得清朗起來。歌聲如細雨,隨風沁潤我的心田,在洱海的波光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我看到一艘小船上,有幾人戴篾帽、穿蓑衣,手拿網(wǎng)兜正在打撈垃圾。那時,豆大的雨點落在他們身上發(fā)出窸窣的響聲,海面上濺起的圈圈波紋,讓整個世界一片濕寂,他們卻神態(tài)悠然地哼著唱著,似乎早已超然物外。我聽不懂歌詞的內(nèi)容,只覺得那歌聲仿佛是從茫茫大海里鉆出來,透著高冷的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導游說,那是白族的民歌,是洱海人歡迎客人的語言。
靜靜地,我聽著歌聲,如空谷幽蘭,仿佛觸摸到他們海一般澄澈的心。我醉在洱海柔情的呼吸里,空靈如夢。
大船和小船擦身而過時,我才清醒過來,心突然像被石塊擊中,硬生生疼。我終于真切地看清環(huán)衛(wèi)工人的樣子,幾張黝黑滄桑的臉,透著風吹日曬雨淋的痕跡。他們朝我微微一笑,又低下頭,繼續(xù)手中的活計。當歌聲又一次響起時,他們已消失在遠方。導游說,洱海有很多這樣的環(huán)衛(wèi)工人。他們有的幾人一組,有的孤人孤舟,在茫茫洱海里漂蕩,唯一的任務就是打撈垃圾。在洱海旅游日漸繁榮的今天,垃圾越來越多,每個人的工作都十分辛苦。
在洱海偌大的背景里,環(huán)衛(wèi)工人的歌聲和船的劃水聲,形成一曲天然的交響樂。數(shù)點船只融進山水,構成一幅灰白的寫意畫。這樣的畫面讓我很感動,在年復一年的負重前行中,他們繼承了洱海博大的胸懷,不自卑,不抱怨,再苦再累都敞開心胸擁抱遠方的客人。是的,洱海給予大理的子民母親般柔軟的愛,我們更應該以一顆如海的素心還洱海一片澄澈。這是海的品格,也是人的品格。
時近中午,霧氣漸漸消散,只剩下幾段白色的霧帶掛在山間。陽光徐徐鋪灑開來,我們的船向著岸邊靠近。我回過身,看到遠處的很多船以及船上星星點點的人,瞬間熱淚盈眶。我是洱海的過客,他們是洱海的守護神,是山河畫卷里生生不息的綠葉。萬頃陽光照映著洱海的萬頃波光,像一個海藍的夢境。
事實上,我們太匆忙,沒有詩意的腳步。我們必須承認,對洱海浮光掠影的拜謁,缺乏融于自然大美心靈的智慧。對于居住在洱海畔或是到洱海旅游的人而言,生命的真義,更應該是回歸一片清澈的夢境,尋找一顆如海的素心,棲居一段詩意的生活。
編輯手記:
老街、古村展示了在長期的生存繁衍過程中“人地遺存的關系”,是悠久博大的中華文明的直接物證。如今這些古老的村鎮(zhèn)在不斷的傳承和發(fā)展中煥發(fā)著新的面貌。《沙溪:“市外桃源”里的慢時光》描寫的就是沙溪在修舊如舊的思維實踐下,不斷接納著和當?shù)匚幕胶庀嗳诘男迈r元素,讀來欣喜之感躍然紙上。到戶外走走,與這個世界真實而自然地接觸,探尋屬于我們對自然認知中那些栩栩如生的新生世界?!秾ふ疑n山西坡陰河仙人洞》描寫的就是尋找蒼山西坡秘境之地的旅程。作者不僅是戶外愛好者,還喜歡拿著相機在山野間穿梭,此行自然之旅的未知和驚喜生動可感。露營也是和大自然親密接觸的另一種形式,拿上裝備,遠離城市,回歸鄉(xiāng)野,讓風撩撥著蟄伏已久的心,《夜宿蒼鷺谷》就記錄下這樣一個戶外的夜晚,這份安靜的愜意讓戶外自然的浪漫美好永駐心頭。在鳳陽邑這個不大的村莊里,卻包羅著繽紛的文化氛圍,這里不僅有古老的房檐、馬蹄踏出的古道,近幾年,還有很多文藝愛好者紛紛“隱居”于此,《行走鳳陽邑》此行感受著多元文化碰撞下的奇妙體驗,在鳳陽邑邂逅著向往的生活?!洞罄碛∠蟆凡蹲较麓罄砹钇溆∠笞顬樯羁痰牡胤?,作者抵達大理,抵達詩意,用細膩的語言為大理之旅染上浪漫溫暖的筆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