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
“厚道”在《現(xiàn)代漢語小詞典》中的釋義是:對人誠懇,能寬容,不刻薄。厚道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待人誠懇的處世之道,是做人的立身之本。
漢代有個叫荀巨伯的人。一天,他聽說朋友染病在床,便到郡里去看望朋友。不巧的是,正趕上胡族人入侵,郡里的人聞風而動,都四散跑光了,但荀巨伯沒有跑。胡兵很快發(fā)現(xiàn)了荀巨伯以及臥病在床的朋友。胡兵很納悶,問荀巨伯為什么不跑。荀巨伯說:“朋友有病在這里躺著,我怎么能丟下他不管呢?如果朋友今天難免一劫的話,希望我能代他而死?!蹦切┖?,當聽完荀巨伯的話后,感慨地說:“我們這是無義之師攻入了有義之邦啊?!痹诶⑩糁?,胡族竟然退兵而去。
倘若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來衡量荀巨伯的言行,他屬于那種傻得連彎也轉(zhuǎn)不過來的人。然而,荀巨伯以仁義厚道退敵,成就了歷史的一段佳話,也贏得了后人永遠的敬重。
做人,厚道是一種美德,待人寬容,慈悲處世,以誠待人,照亮人心。厚道如冬日的斜陽、夏日的和風,與厚道之人打交道就像在灑滿月光的湖面上泛舟,讓人寧靜而溫馨。
白話文一代宗師胡適,他的厚道是出了名的。對窮困之人,他接濟金錢;對走入歧途的人,他曉以大義。對待身邊的人,他細心周到。他的朋友遍布北京的每個角落,以至當時人們最常說的一句話便是“我的朋友胡適”。胡適之所以贏得那么多人的欽佩和敬仰,是因為他的厚道使然。
厚道是人性中的一種美德,最能打動人心。像荀巨伯、胡適這樣厚道之人,最值得讓人信賴,讓人追隨,也最讓人感佩。
厚道的人內(nèi)心純良,對人沒有任何惡意,坦誠寬厚,表里如一,有一顆赤誠之心。做厚道之人,必有厚福,因為厚道之人種下了善因,必然收獲善果。
《曾國藩家書》中有一句話:見得天下皆是壞人,不如見得天下皆是好人。惡眼看世界,世界無處不是殘破的,心里住著陽光,心也就至真、至善、至美。心是光明的,世界也是敞亮的。
古人云:“善不可失,惡不可長?!比藗冑澝篮竦?,呼喚厚道,是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有太多不厚道的人和事存在。厚道是社會文明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抑惡揚善,厚道人越多,不厚道的人越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越和諧,社會的陽光越燦爛,生活的花朵就會越鮮艷。
厚道,是一種美好的品德,是一種做人的境界,是一種處世的智慧。
梁漱溟的悲憫
梁漱溟是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著名學者、國學大師,現(xiàn)代新儒學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后一位儒家”之稱。他一生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用“無我”的精神為國家為民族效力。由于他長年茹素且不蓄發(fā),被人稱為“不穿袈裟的和尚”。
1926年33歲的梁漱溟在北大講授《人心與人生》。由于梁漱溟的講課風趣幽默,又知識淵博,吸引了很多學生前來聽課。常常教室的走廊里也站滿了聽課的學生。后來教育部批準他到北京各高校進行演講。
梁漱溟很高興,認為這是對自己的認可,所以提出收費聽課,每人每次聽課費一元。對于當時的學生來說,這個價錢不算低。不少貧窮學生想聽課卻交不上錢,有一些人罵他:虛偽,披著善良的外衣,干著收錢的勾當。善良是假,收錢是真等貶低他的話不絕于耳。
可是梁漱溟不計這些罵聲,繼續(xù)講自己的課程。一個月過后,那些想聽課卻交不上錢的學生陸陸續(xù)續(xù)收到了幾十元不等的資助。原來,梁漱溟把那些有頭有臉人家的孩子交的錢,補給了那些家貧沒錢聽課學生。很多時候,收上的錢不足,他就自掏腰包。
梁漱溟曾說:“我一生所忙碌的事業(yè),都是以出世者悲天憫人的心腸,從事入世工作?!边@是大師的風范。梁漱溟不計罵聲,甚至背上見利忘義的名聲,他仍要為貧窮學生爭取一些生活補助,梁漱溟幫助貧困學生求學的精神,體現(xiàn)了他的悲憫之心。這樣的悲憫之心,讓人欽佩,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