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東北三省土壤風蝕天數時空變化及分區(qū)評述*

      2022-05-20 08:32:38楊婉蓉劉志娟蘇正娥高偉達任圖生楊曉光
      中國農業(yè)氣象 2022年5期
      關鍵詞:長白山區(qū)三江平原風蝕

      楊婉蓉,劉志娟**,蘇正娥,高偉達,任圖生,楊曉光

      (1.中國農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北京 100193;2.中國農業(yè)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北京 100193)

      東北三省是中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糧食產量約占全國的1/5,在保障糧食生產中具有重要地位[1]。東北黑土區(qū)土壤有機質及養(yǎng)分含量較高,而近年來表層土壤流失嚴重,有機質含量下降,已對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及農業(yè)生產帶來不利影響[2]。其中風蝕是東北黑土區(qū)土壤有機質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三次水土流失普查數據顯示,東北地區(qū)現有風蝕面積達3.4萬km2,占黑土區(qū)總土地面積的12.3%[3]。旱風同期的氣候特點使東北地區(qū)春冬季大風頻發(fā),同時近幾十年來,農業(yè)生產強度增強,農田保護措施不足,導致土壤風蝕更加嚴重[4]。

      影響東北地區(qū)農田土壤風蝕的因子包括風速、降水、土壤含水量、土壤質地、植被覆蓋以及耕作方式等[5]。風是土壤風蝕產生的動力,風蝕速率與風速成正相關關系[6]。風蝕程度與近地層風速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沙粒脫離靜止狀態(tài)開始運動的最小臨界風速,即起動風速的研究對風蝕的研究很有意義[7]。王仁德等研究表明,農田土壤風蝕量隨風速增加呈指數規(guī)律變化[8]。降水量也是影響風蝕的一個重要氣象因素[9]。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質不同,也會對風蝕特征產生較大影響[10]。黑土有機質含量比風沙土高,有利于土壤團聚體的形成,從而土壤穩(wěn)定性及抗風蝕能力較高[11]。董苗等研究表明,CaCO3含量為5%時,栗鈣土和暗栗鈣土的起動風速最大[12]。植被覆蓋也能影響土壤風蝕的發(fā)生,研究表明,在其他條件相同時,裸地的風蝕強度最大[13]。除以上自然條件影響土壤風蝕外,人為的耕作措施對農田土壤風蝕亦產生影響。秸稈覆蓋能夠降低風蝕速率,在不同風速下,達到理想的防風效果所需要的秸稈覆蓋度不同[14]。

      東北地區(qū)的風速呈現出季節(jié)性變化規(guī)律,春季風速大,冬季小[15]。楊新等根據1951-2000年氣象資料對典型黑土區(qū)6個站點的風蝕環(huán)境進行了分析,得出東北地區(qū)氣候條件造成的土壤風蝕較嚴重,特別是春季,降水少,植被覆蓋度低,土壤疏松,是全年最容易發(fā)生風蝕的時期[16]。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北半球大部分地區(qū)地面風速總體呈下降趨勢[17],中國風速以減少趨勢為主[18],且存在很強的季節(jié)性。范帥邦等[19]研究表明,1964-2019年遼寧省平均風速呈顯著降低趨勢,春季下降趨勢最大。地表風速的改變將影響土壤風蝕發(fā)生的時空分布特征。現階段關于風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的風蝕因子對風蝕量的影響[20],而針對氣候變化對土壤風蝕的影響研究較少,特別是綜合考慮風速和降水變化對風蝕發(fā)生天數的影響研究報道較少。本研究擬基于東北地區(qū)的實測風速資料,綜合考慮風速和降水兩個氣象因素,解析東北三省不同區(qū)域不同耕作階段日最大風速的變化規(guī)律,以及土壤風蝕發(fā)生天數的時空分布特征,以期為東北三省黑土地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數據及其來源

      研究區(qū)域為東北三省即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省。參照《中國農業(yè)自然資源和農業(yè)區(qū)劃》可以分為遼河平原區(qū)(Ⅰ區(qū))、長白山區(qū)(Ⅱ區(qū))、松嫩平原區(qū)(Ⅲ區(qū))、三江平原區(qū)(Ⅳ區(qū))和小興安嶺區(qū)(Ⅴ區(qū))[21]。各區(qū)域站點分布見表1和圖1。

      圖1 東北三省5個分區(qū)和氣象站點的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five regions and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表1 東北三省5個分區(qū)及各區(qū)域氣象站點分布Table 1 Regionalization of five regions and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each region in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遼河平原區(qū)(Ⅰ區(qū))位于遼寧省西部,包括以遼河流域為主體的中部沖擊平原,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7.0~11.0℃,年降水量在600~1100mm。主要種植玉米、水稻和大豆等作物[22]。

      長白山區(qū)(Ⅱ區(qū))包括吉林省東部、遼寧省東部和黑龍江省東南部,以山地丘陵為主,屬于溫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5~3.6℃,年降水量在757~930mm。主要種植玉米、大豆和小麥等作物[23]。

      松嫩平原區(qū)(Ⅲ區(qū))位于黑龍江省西南部和吉林省西部,屬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半干旱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0.5~6.1℃,年降水量在400~600mm。主要種植玉米、大豆、小麥、馬鈴薯等作物[24]。三江平原區(qū)(Ⅳ區(qū))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屬于寒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0~4.0℃,年平均降水量為384~886mm。主要種植玉米、水稻和大豆等作物[25]。

      小興安嶺區(qū)(Ⅴ區(qū))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屬于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0~1.0℃,年降水量為550~670mm。主要種植作物為大豆[26]。

      1981-2017年各氣象站點逐日降水量和日最大風速(10min平均最大值)來源于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http://data.cma.cn)。由于日平均風速是指某一段時間內各次觀測風速的算術平均值,無法體現當日的瞬時風速,使用日平均風速數據會低估風蝕的發(fā)生情況,故風速數據取日最大風速(10min平均最大值)。

      1.2 風蝕起動風速

      要使靜止的土壤顆粒開始運動,需要一定的風力條件,當風速增大到某一臨界值時,地表土壤顆粒開始運動,這個臨界風速稱為起動風速[27]。

      風速和降水是影響風蝕發(fā)生的兩個重要的氣象因子[28]。降水能夠改變沙粒的運動特性,并顯著提高風蝕的起動風速。因此,綜合考慮風速和降水量,確定不同降水情景下的起動風速指標,以判斷風蝕是否發(fā)生。當日無降水時,采用5.7m·s-1作為風蝕發(fā)生的起動風速[29]。當降水量為0.1mm、0.2mm和0.3mm時,起動風速分別增至10.1m·s-1、16.9m·s-1和25.6m·s-1。當降水量超過0.3mm時,很難發(fā)生土壤風蝕。因此,參照文獻[30],將10.1m·s-1、16.9m·s-1和25.6m·s-1分別定義為降水0.1mm、0.2mm和0.3mm當日的風蝕起動風速。

      1.3 風蝕發(fā)生天數

      在考慮每日降水量的情況下,確定每日起動風速,將日最大風速與起動風速進行比較,認為在日最大風速大于起動風速的情況下,該日存在風蝕的發(fā)生。

      分階段統(tǒng)計全年(即1-12月)、休耕期(10月-翌年3月)和播前1個月(4月)各等級日最大風速發(fā)生天數和風蝕發(fā)生天數。在作物生長季內,地表覆蓋減小了地表風速[31],降低了風蝕,且在植被蓋度超過70%時,基本不產生風蝕[32],故作物生長季(5-9月)暫不考慮。

      1.4 數據處理

      采用最小二乘法計算日最大風速和風蝕發(fā)生天數的時間變化趨勢,要素的變化用一次線性方程表示[18],即

      式中,y為樣本,t為時間,b為線性回歸系數,b>0表示y隨時間變化呈增加趨勢,b<0表示呈減少趨勢。

      基于式(2)計算每個分區(qū)的站點各時期風蝕發(fā)生天數占相應時期總天數的百分比,并基于各年代(即1981-1990年、1991-2000年、2001-2010年和2011-2017年)進行分析。

      式中,P表示某個時期風蝕發(fā)生天數占相應時期總天數的百分比,dwe表示某個時期風蝕發(fā)生天數,dn表示該時期總天數。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耕作階段日最大風速的時空變化

      2.1.1 日最大風速分布

      從全年(1-12月)來看(圖2a1、a2、a3),按中國氣象局風速與風力等級劃分標準,東北三省日最大風速一般在0-6級范圍內,僅個別站點個別年份出現了7級及以上風速。1981-2017年,整個研究區(qū)域全年日最大風速在0-3級(風速為0~5.4m·s-1)、4-6級(風速為5.5~13.8m·s-1)和7級及以上(風速為13.9m·s-1以上)平均出現天數分別為177d、184d和4d,占全年總天數的48.5%、50.4%和1.1%。全區(qū)各等級風速出現天數空間差異大,0-3級日最大風出現天數為84~298d(占23.0%~81.6%),日最大風速出現最多的站點為位于長白山區(qū)(Ⅱ區(qū))的吉林省臨江站,最少的站點為位于松嫩平原區(qū)(Ⅲ區(qū))的黑龍江省通河站。4-6級日最大風出現天數為66~267d(18.1%~73.2%),日最大風速出現最多的站點為位于松嫩平原區(qū)(Ⅲ區(qū))的黑龍江省通河站,最少的站點為位于長白山區(qū)(Ⅱ區(qū))的吉林省臨江站。7級及以上日最大風出現天數為0~31d(占0~8.5%),日最大風速出現最多的站點為位于三江平原區(qū)(Ⅳ區(qū))的黑龍江省依蘭站。可見,從全年來看,全年出現0-3級小風天數與4-6級大風天數占比相當,7級及以上大風僅個別年份出現。

      從休耕期(10月-翌年3月)來看(圖2b1、b2、b3),1981-2017年,整個研究區(qū)域休耕期日最大風速在0-3級、4-6級和7級及以上平均出現天數分別為92d、89d和2d,占整個休耕期的50.3%、48.6%和1.1%。全區(qū)各等級風速出現天數空間差異大,0-3級日最大風出現天數在34~158d(占18.7%~86.8%),日最大風速出現最多的站點為位于長白山區(qū)(Ⅱ區(qū))的吉林省臨江站,最少的站點為松嫩平原區(qū)(Ⅲ區(qū))的黑龍江省通河站和三江平原區(qū)(Ⅳ區(qū))的依蘭站。4-6級日最大風出現天數在24~141d(13.2%~77.5%),日最大風速出現最多的站點為位于松嫩平原區(qū)(Ⅲ區(qū))的黑龍江省通河站,最少的站點為位于長白山區(qū)(Ⅱ區(qū))的吉林省臨江站。7級及以上日最大風出現天數在0~22d(占0~12.1%),日最大風速出現最多的站點為位于三江平原區(qū)(Ⅳ區(qū))的黑龍江省依蘭站??梢?,從休耕期來看,休耕期出現0-3級小風天數與4-6級大風天數占比相當,7級及以上大風僅個別站點個別年份出現。

      從播前1個月(4月)來看(圖2c1、c2、c3),東北三省播前日最大風速4-6級風發(fā)生明顯多于0-3級風。1981-2017年,整個研究區(qū)域播前1個月日最大風速在0-3級、4-6級和7級及以上平均出現天數分別為7d、22d和1d,占整個播前1個月的23.4%、73.3%和3.3%。全區(qū)各等級風速出現天數空間差異大,0-3級日最大風出現天數為3~15d(占10.0%~50.0%),日最大風速出現最多的站點為位于長白山區(qū)(Ⅱ區(qū))的吉林省臨江站。4-6級日最大風出現天數為15~26d(50.0%~86.7%),日最大風速出現最多的站點均在遼河平原區(qū)(Ⅰ區(qū))的遼寧省,最少的站點為位于長白山區(qū)(Ⅱ區(qū))的吉林省臨江站。7級及以上日最大風出現天數為0~4d(占0~13.3%),日最大風速出現最多的站點為位于三江平原區(qū)(Ⅳ區(qū))的黑龍江省依蘭站。可見,從播前1個月來看,播前1個月出現4-6級大風天數明顯多于0-3級小風天數,7級及以上大風僅個別站點個別年份出現。

      2.1.2 日最大風速變化趨勢

      從全年(1-12月)來看(圖3a1、a2、a3),1981-2017年,整個研究區(qū)全年0-3級日最大風速出現天數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20.5d,4-6級和7級及以上日最大風速出現天數呈減少趨勢,平均每10年分別減少18.1d和2.2d。0-3級、4-6級和7級及以上日最大風速線性變化趨勢的變化范圍在全區(qū)內差異較大,分別為-26.3~53.0、-49.5~26.2和-17.0~1.4d·10a-1??梢?,對于東北三省大部分站點,0-3級日最大風的發(fā)生天數呈增加趨勢,4-6級和7級及以上的日最大風呈減少趨勢。而遼河平原區(qū)(Ⅰ區(qū))的阜新站、長白山區(qū)(Ⅱ區(qū))的雞西站出現0-3級風速發(fā)生天數顯著減少,4-6級風速發(fā)生天數呈顯著增加的趨勢。

      從休耕期(10月-翌年3月)來看(圖3b1、b2、b3),1981-2017年,整個研究區(qū)休耕期0-3級日最大風速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10.3d,4-6級和7級及以上日最大風速出現天數呈減少趨勢,平均每10年分別減少9.3d和0.9d。0-3級、4-6級和7級及以上日最大風速線性變化趨勢的變化范圍在全區(qū)內差異較大,分別為-12.7~25.7、-24.9~12.5和-11.4~0.9d·10a-1??梢?,東北三省大多數站點0-3級日最大風速發(fā)生天數呈增加趨勢,但遼河平原區(qū)(Ⅰ區(qū))的阜新站、長白山區(qū)(Ⅱ區(qū))的雞西站出現0-3級風速發(fā)生天數呈顯著減少趨勢。4-6級和7級及以上呈減少趨勢,而遼河平原區(qū)(Ⅰ區(qū))的阜新、長白山區(qū)(Ⅱ區(qū))的雞西、三江平原區(qū)(Ⅳ區(qū))的富錦和依蘭等站點4-6級風速發(fā)生天數呈顯著增加趨勢。

      圖3 1981-2017年東北三省不同階段不同等級風速發(fā)生天數的平均線性變化趨勢Fig.3 Linear trends of occurrence days of wind speed at different levels in different periods(1981-2017) in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從播前1個月(4月)來看(圖3c1、c2、c3),1981-2017年,整個研究區(qū)播前一個月0-3級日最大風速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1.3d,4-6級和7級及以上日最大風速出現天數呈減少趨勢,平均每10年分別減少0.8d和0.6d。0-3級、4-6級和7級及以上日最大風速線性變化趨勢的變化范圍在全區(qū)內差異較大,分別為-2.1~4.9、-4.8~2.0和-2.0~0d·10a-1??梢?,對于東北三省大部分地區(qū)站點,0-3級日最大風的發(fā)生天數呈增加趨勢,4-6級和7級及以上的日最大風呈減少趨勢。而遼河平原區(qū)(Ⅰ區(qū))的阜新站、長白山區(qū)(Ⅱ區(qū))的雞西站出現0-3級風速發(fā)生天數顯著減少,4-6級風速發(fā)生天數呈顯著增加趨勢。

      2.1.3 日最大風速出現天數占比

      經統(tǒng)計,1981-2017年各區(qū)不同階段不同等級風速發(fā)生天數所占百分比見表2。由表中可見,從全年(1-12月)尺度來看,5個分區(qū)日最大風速在0-3級、4-6級和7級及以上的平均出現天數差異很大,表現出明顯的區(qū)域特點。0-3級日最大風速出現天數最多為小興安嶺區(qū)(Ⅴ區(qū)),最少的為三江平原區(qū)(Ⅳ區(qū));4-6級日最大風速出現天數最多的為三江平原區(qū)(Ⅳ區(qū)),最少的為小興安嶺區(qū)(Ⅴ區(qū))。遼河平原區(qū)(Ⅰ區(qū))和三江平原區(qū)(Ⅳ區(qū))0-3級日最大風速出現天數大于4-6級,7級及以上日最大風速出現天數各區(qū)域差異較小??梢姡瑥娜陙砜?,長白山區(qū)(II區(qū))和小興安嶺區(qū)(Ⅴ區(qū))發(fā)生0-3級小風的天數相對較多、4-6級大風天數相對較少;遼河平原區(qū)(Ⅰ區(qū))和三江平原區(qū)(Ⅳ區(qū))則相反,發(fā)生0-3級小風天相對較少、4-6級大風天相對較多;松嫩平原區(qū)(III區(qū))0-3級和4-6級發(fā)生天數占比相當。各區(qū)發(fā)生7級及以上大風發(fā)生天數的差異不大,相對而言,三江平原區(qū)(Ⅳ區(qū),2.7%)和遼河平原區(qū)(Ⅰ區(qū),1.3%)發(fā)生的天數較多。

      表2 各區(qū)不同階段不同等級風速發(fā)生天數占比(%,1981-2017年統(tǒng)計)Table 2 Proportion of occurrence days of wind speed at different levels in five regions (%,1981-2017 statistics)

      從休耕期(10月-翌年3月)來看,1981-2017年5個分區(qū)0-3級日最大風速出現天數最多的為小興安嶺區(qū)(Ⅴ區(qū)),最少的為三江平原區(qū)(Ⅳ區(qū))。4-6級日最大風速出現天數最多的為三江平原區(qū)(Ⅳ區(qū)),最少的為小興安嶺區(qū)(Ⅴ區(qū))。其中遼河平原區(qū)(Ⅰ區(qū))和三江平原區(qū)(Ⅳ區(qū))0-3級日最大風速出現天數大于4-6級風,7級及以上日最大風速出現天數各區(qū)域差異較小??梢?,從休耕期來看,日最大風發(fā)生天數在5個分區(qū)與全年表現出相似的規(guī)律,即長白山區(qū)(II區(qū))和小興安嶺區(qū)(Ⅴ區(qū))發(fā)生0-3級小風的天數相對較多、4-6級大風天數相對較少;遼河平原區(qū)(Ⅰ區(qū))和三江平原區(qū)(Ⅳ區(qū))則相反,發(fā)生0-3級小風天相對較少、4-6級大風天相對較多;松嫩平原區(qū)(III區(qū))0-3級和4-6級發(fā)生天數占比相當。各區(qū)發(fā)生7級及以上大風發(fā)生天數的差異不大,相對而言,三江平原區(qū)(Ⅳ區(qū),3.4%)發(fā)生的天數較多。

      從播前1個月(4月)來看,1981-2017年5個分區(qū)0-3級日最大風速出現天數最多的分區(qū)為小興安嶺區(qū)(Ⅴ區(qū)),最少的分區(qū)為遼河平原區(qū)(Ⅰ區(qū))。4-6級日最大風速出現天數最多的分區(qū)為遼河平原區(qū)(Ⅰ區(qū)),最少的分區(qū)為小興安嶺區(qū)(Ⅴ區(qū))。5個分區(qū)播前1個月0-3級日最大風速出現天數均明顯小于4-6級風,7級及以上日最大風速出現天數各區(qū)域差異較小,可見,從播前1個月來看,5個分區(qū)均發(fā)生0-3級小風天數相對較少、4-6級大風天相對較多。各區(qū)發(fā)生7級及以上大風發(fā)生天數的差異不大,相對而言,三江平原區(qū)(Ⅳ區(qū),5.3%)發(fā)生的天數較多。

      2.2 不同耕作階段風蝕發(fā)生天數時空變化

      2.2.1 風蝕發(fā)生天數分布

      在綜合考慮風速和降水量兩個氣象因子變化條件下,從全年(1-12月)來看(圖4a),1981-2017年整個研究區(qū)風蝕發(fā)生天數平均為128d,占全年的35%,全區(qū)變化范圍為32~212d,高值區(qū)(大于200d)集中在遼河平原區(qū)(Ⅰ區(qū))的遼寧省黑山、瓦房店和大連站。低值區(qū)(低于40d)位于長白山區(qū)(Ⅱ區(qū))的吉林省臨江站。從休耕期(10月-翌年3月)來看(圖4b),整個研究區(qū)休耕期風蝕平均發(fā)生天數為70d,占休耕期的38%,全區(qū)變化范圍為12~122d,高值區(qū)(大于120d)位于三江平原區(qū)(IV區(qū))的黑龍江省依蘭站和遼河平原區(qū)(Ⅰ區(qū))的遼寧省大連站。低值區(qū)(低于12d)位于長白山區(qū)(Ⅱ區(qū))的吉林省臨江站。從播前1個月(4月)來看(圖4c),整個研究區(qū)播前風蝕平均發(fā)生天數為17d,占播前的57%,全區(qū)變化范圍為9~22d,高值區(qū)(大于22d)位于遼河平原區(qū)(Ⅰ區(qū)),包括遼寧省的彰武、朝陽、黑山、錦州、熊岳和瓦房店站,風蝕平均發(fā)生天數為22d。低值區(qū)(低于9d)位于長白山區(qū)(Ⅱ區(qū))的吉林省臨江站。可見,東北三省在全年和休耕期風蝕發(fā)生情況相當,但播前1個月的風蝕發(fā)生相對較多。

      圖4 1981-2017年東北三省不同階段平均土壤風蝕發(fā)生天數Fig.4 Average occurrence days of wind eros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1981-2017) in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2.2.2 風蝕發(fā)生天數變化趨勢

      在綜合考慮日最大風速及降水量兩個氣象因子條件下,從全年(1-12月)來看(圖5a),1981-2017年整個研究區(qū)大部分站點全年風蝕發(fā)生天數呈減少趨勢,除遼河平原區(qū)(Ⅰ區(qū))的阜新和長白山區(qū)(Ⅱ區(qū))的雞西呈顯著增加趨勢。全區(qū)平均每10年減少16d,區(qū)域內在-43~22d·10a-1范圍變化。從休耕期(10月-翌年3月)來看(圖5b),1981-2017年整個研究區(qū)大部分站點休耕期風蝕發(fā)生天數呈減少趨勢。全區(qū)平均每10年減少10d,區(qū)域內在-24~4d·10a-1范圍變化。從播前1個月(4月)來看(圖5c),1981-2017年整個研究區(qū)大部分站點播前1個月風蝕發(fā)生天數呈減少趨勢,除遼河平原區(qū)(Ⅰ區(qū))的阜新和長白山區(qū)(Ⅱ區(qū))的雞西呈顯著增加趨勢。全區(qū)平均每10年減少1.1d,區(qū)域內在-4~2d·10a-1范圍變化??梢?,東北三省各個耕作階段風蝕的發(fā)生都呈現出減少的趨勢。

      圖5 1981-2017年東北三省不同階段土壤風蝕發(fā)生天數的線性變化趨勢Fig.5 Linear trends of occurrence days of soil wind eros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1981-2017) in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2.2.3 風蝕發(fā)生天數占比

      圖6為東北三省5個分區(qū)1981-2017年各年代受風速和降水綜合影響的土壤風蝕發(fā)生天數占比,表3為各年代平均占比??梢钥闯觯S著年代際變化,5個分區(qū)全年、休耕期和播前1個月各區(qū)域土壤風蝕發(fā)生天數均呈減少趨勢。對比不同的耕作階段,每個分區(qū)播前1個月的風蝕發(fā)生天數占比最大。但每個年代風蝕發(fā)生較多的地區(qū)存在差異。5個分區(qū)全年風蝕發(fā)生天數由多到少的排序為,遼河平原區(qū)(45.8%)、三江平原區(qū)(41.1%)、松嫩平原區(qū)(34.3%)、長白山區(qū)(29.2%)和小興安嶺區(qū)(26.7%)。休耕期風蝕發(fā)生天數由多到少的排序為,遼河平原區(qū)(50.5%)、三江平原區(qū)(49.9%)、長白山區(qū)(34.4%)、松嫩平原區(qū)(34.3%)和小興安嶺區(qū)(26.3%)。播前1個月風蝕發(fā)生天數由多到少的排序為,遼河平原區(qū)(66.0%)、松嫩平原區(qū)(59.8%)、三江平原區(qū)(56.7%)、長白山區(qū)(50.1%)和小興安嶺區(qū)(46.7%)。5個分區(qū)中,遼河平原區(qū)在不同耕作階段風蝕發(fā)生天數均為最大。松嫩平原區(qū)雖然休耕期土壤風蝕發(fā)生頻率較低,但播前1個月土壤風蝕發(fā)生嚴重。

      表3 各區(qū)不同階段土壤風蝕發(fā)生天數的年代占比(%,1981-2017年統(tǒng)計)Table 3 Decadal average proportion of occurrence days of soil wind erosion in five regions (%,1981-2017 statistics)

      圖6 1981-2017年東北三省5個分區(qū)各年代不同時期土壤風蝕發(fā)生天數占比Fig.6 Proportion of occurrence days of soil wind erosion in five regions of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in 1981-2017

      3 結論與討論

      3.1 結論

      東北三省全年0-3級、4-6級和7級及以上日最大風速年均發(fā)生天數分別占全年的48.5%、50.4%和1.1%,休耕期分別為50.3%、48.6%和1.1%,播前1個月分別為23.4%、73.3%和3.3%,全年與休耕期出現0-3級小風天數與4-6級大風天數占比相當,播前1個月出現4-6級大風天數明顯多于0-3級小風天數。從1981-2017年時間變化趨勢上來看,東北三省大部分區(qū)域0-3級日最大風速呈增加趨勢,4級和4級以上的日最大風速呈減少趨勢,各耕作階段不同風速的變化頻率基本保持一致。從5個分區(qū)來看,全年和休耕期表現出長白山區(qū)(II區(qū))和小興安嶺區(qū)(Ⅴ區(qū))發(fā)生0-3級小風的天數相對較多、4-6級大風天數相對較少;遼河平原區(qū)(Ⅰ區(qū))和三江平原區(qū)(Ⅳ區(qū))相反;松嫩平原區(qū)(III區(qū))0-3級和4-6級發(fā)生天數占比相當。播前1個月,5個分區(qū)均發(fā)生0-3級小風天數相對較少、4-6級大風天相對較多。各耕作階段5個分區(qū)發(fā)生7級及以上大風發(fā)生天數的差異不大,相對而言,三江平原區(qū)(Ⅳ區(qū))發(fā)生的天數較多。

      綜合考慮日最大風速及降水量兩個氣象因子條件下,研究區(qū)域全年風蝕發(fā)生天數為35%,休耕期發(fā)生風蝕天數占該時期總天數的38%,播前1個月發(fā)生風蝕天數占該時期總天數的56.7%。播前1個月風蝕發(fā)生較為嚴重。研究期內東北三省大部分地區(qū)各個耕作階段風蝕發(fā)生天數均呈減少趨勢。其中,遼河平原區(qū)在不同耕作階段風蝕發(fā)生天數均最大,因此,該地區(qū)應更加重視土壤保護性耕作措施的推廣應用。松嫩平原地區(qū)雖然休耕期土壤風蝕發(fā)生頻率較低,但播前1個月土壤風蝕發(fā)生嚴重,因此,在該地區(qū)播前1個月應盡量減少土壤擾動,降低土壤風蝕以保護黑土地。

      3.2 討論

      東北三省全年日最大風速整體呈現減少趨勢,其中日最大風速3級及以下風速呈增加趨勢,4級及以上風速呈減少趨勢,該結果與前人關于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平均風速下降的結論相一致[33],同時,亦與任景全研究的吉林省大風日數呈下降趨勢的結果一致[34],即5m·s-1以下風速呈增加趨勢。5m·s-1以上風速呈減少趨勢。對比休耕期(10月-翌年3月),播前1個月(4月)4級及以上日最大風速發(fā)生較多,風速相對較大。

      東北地區(qū)播前1個月(4月)風蝕發(fā)生較為嚴重,這與賈蓮蓮等關于北方風蝕氣候因子指數最大值出現最多的月份為4月的結果相吻合[35]。同時發(fā)現遼河平原區(qū)和三江平原區(qū)是風蝕發(fā)生較為嚴重的地區(qū),除此之外,松嫩平原區(qū)在播前1個月風蝕發(fā)生較為嚴重,因此,在未來農業(yè)生產中應該引起高度重視,通過改進耕作方式,如采取免耕減少土壤擾動,促進土地資源利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影響土壤風蝕的因素包括風速、降水、土壤含水量、土壤質地以及耕作方式。劉鐵軍等研究發(fā)現風蝕量與土壤表層質量含水量的關系符合對數分布[36]。李勝龍等研究表明,同高度下黑土壟作措施輸沙量較免耕高。相同耕作條件下,地表覆蓋對農田土壤侵蝕也存在差異性,即無覆蓋輸沙量最高,留茬次之,覆蓋最低[37]。除此之外,東北地區(qū)的凍融作用會改變土壤理化性質,從而影響土壤風蝕的發(fā)生[38]。本研究重點探究在氣候變化背景下,風速變化對土壤風蝕發(fā)生天數的可能影響,未考慮其他因素對土壤風蝕的影響,未來將結合土壤類型及農田耕作措施,深入探討氣候變化背景下東北地區(qū)土壤風蝕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及風蝕量的變化。

      當前保護性耕作的土壤保護措施已經在東北地區(qū)廣泛采用,該措施分為免耕、深松、壟作和覆蓋等,這些措施通過減少對土壤的擾動,增加土壤表面的作物殘茬覆蓋,起到降低風蝕、保護黑土地的作用[39]。然而由于東北不同氣候區(qū)土壤現狀、風蝕發(fā)生特點以及種植模式存在差異,導致不同的保護性耕作措施在不同區(qū)域的適用性存在差異[40]。未來還需要綜合考慮東北三省各區(qū)域氣候及氣候變化、土壤和農業(yè)生產現狀,篩選并提出適合于東北三省不同區(qū)域的保護性耕作措施。

      猜你喜歡
      長白山區(qū)三江平原風蝕
      黃土高原水蝕風蝕交錯帶迎風坡水蝕影響的風蝕特征
      長白山區(qū)桑黃生態(tài)栽培關鍵技術
      長白山區(qū)孔雀草育苗及綠化栽培技術
      長白山區(qū)百日草育苗及綠化栽培養(yǎng)護
      試論吉林省長白山地區(qū)野生動物的保護對策
      三江平原氣溫變化趨勢及區(qū)域差異識別
      基于灰色絕對關聯(lián)度的三江平原降水量影響因子識別
      基于小波變換的三江平原旬降水量主周期識別
      基于相關分析的三江平原氣候影響因子關系識別
      令人震撼的侵蝕地貌(一)
      兰溪市| 吉安县| 靖宇县| 哈尔滨市| 贵南县| 萨迦县| 丰都县| 手机| 长汀县| 澄江县| 二手房| 汤阴县| 皋兰县| 罗甸县| 石景山区| 苍溪县| 客服| 巴彦淖尔市| 定结县| 芜湖市| 青州市| 云阳县| 蛟河市| 江都市| 安远县| 上高县| 聊城市| 巢湖市| 西丰县| 鄂伦春自治旗| 黄浦区| 崇义县| 宣汉县| 桂林市| 丹阳市| 宁陵县| 喀什市| 灌阳县| 拉萨市| 化州市| 疏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