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玲玲 陳晴晴 汪月明 王文楠 孟令潔 楊淇 陶滿意 柏同健 張雷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累及肺部的慢性傳染病,是導致傳染病相關死亡的主因,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嚴重的經(jīng)濟負擔[1]。肺結核不僅造成器質性損害,還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2],病恥感(stigma)是導致心理疾患的主要原因。已有研究表明,肺結核患者的病恥感程度較高,且病恥感與抑郁癥顯著相關[3]。作為另外一種常見心理疾患,焦慮癥是否與肺結核患者的病恥感存在相關,尚不明確。除了情緒低落、焦躁不安等負性情緒癥狀以外,抑郁癥及焦慮癥患者常主訴多種軀體不適(背部疼痛、頭痛、胃腸不適等),但這些癥狀群無法以明確醫(yī)學原因解釋,稱之為軀體化癥狀[4]。肺結核患者的病恥感是否與軀體化癥狀有關目前也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討肺結核患者的病恥感與焦慮癥、軀體化癥狀間的相關性。
納入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我院結核科住院的51例肺結核患者,男22例(43.14%),女29(56.86%)例,年齡18~68 (42.04土15.19)歲。入組標準:a) 經(jīng)痰涂片、痰培養(yǎng)、分子生物學或肺穿刺活檢確診的肺結核;b)年齡≥18歲;c) 初治患者;d) 有意愿參加本項研究的患者;排除標準:a) 存在其他傳染性疾??;b) 抗結核藥物耐藥的患者;c) 存在腦器質性疾病或嚴重的精神心理疾??;d) 存在其他嚴重的器質性疾病或慢性病。本研究經(jīng)安徽省胸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受試者均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一般情況調查:包括年齡、性別、教育年限、肺結核病程、應用的抗結核藥物、抗結核治療療程、是否初治、是否存在耐藥。
2.病恥感量表:為評估患者病恥感程度,本研究采用結核病患者病恥感量表(tuberculosis-related stigma scale, TSS)。該量表共計23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完全不同意、不同意、同意、完全同意,分別對應1~4分),總分范圍為23~92,得分與病恥感嚴重程度成正相關。該量表已被證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5]。
3.焦慮量表:本研究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評估患者的焦慮嚴重程度。該量表共計14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無癥狀,輕微癥狀,中等癥狀,重度癥狀,極重癥狀,分別對應0~4分),總分范圍為0~56,與焦慮嚴重程度成正相關。其中,0~6無焦慮癥狀,7~13可能有焦慮,14~20肯定有焦慮,21~28肯定有明顯的焦慮,29~56可能有嚴重的焦慮[6]。
4.軀體化癥狀量表:本研究采用病人健康問卷-15(The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15, PHQ-15)評估患者的軀體化癥狀嚴重程度,該量表共計15個條目,采用3級評分法(無癥狀,癥狀輕微,癥狀嚴重,分別對應0~2分),總分范圍為0~30分,其總分與軀體化癥狀嚴重程度成正相關。其中,0~4無軀體化癥狀,5~9輕微軀體化癥狀,10~14中等軀體化癥狀,15~30嚴重軀體化癥狀[7]。
本研究由一名嚴格規(guī)范化培訓的醫(yī)生進行調查。對于符合入組及排除標準的肺結核患者采用面對面方式進行調查,所有評估問卷當場完成。
本研究中,肺結核TSS評分為43.24±15.67,其中相對于教育年限大于12年,教育年限小于12年的患者顯示出更高的TSS評分(t=2.30,P=0.026);TSS評分在年齡分組、性別分組、病程分組及療程分組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不同分組肺結核患者TSS評分情況
本研究中,肺結核患者HAMA評分的中位數(shù)為8,四分位數(shù)間距為5,其中34例(66.67%)患者至少可能有焦慮癥狀(HAMA≥7)。不同人口學特征(年齡、性別、教育年限)、病程分組及療程分組間的HAMA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不同分組肺結核患者HAMA評分情況
本研究中,肺結核PHQ-15評分的中位數(shù)為6,四分位數(shù)為3,32例(62.75%)的患者具有輕微甚至更重的軀體化癥狀(PHQ-15≥5)。不同人口學特征(年齡、性別、教育年限)、病程分組及療程分組間的PHQ-15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不同分組肺結核患者PHQ-15評分情況
Spearman相關分析結果提示,肺結核患者TSS評分與HAMA評分(r=0.515,P<0.001)和PHQ-15評分(r=0.422,P=0.002)呈顯著正相關,HAMA評分與PHQ-15評分也呈顯著正相關(r=0.567,P<0.001)(見表4)。
表4 肺結核患者TSS評分與 HAMA及PHQ-15評分相關系數(shù)(r)
疾病的病恥感一般是由普通公眾的歧視、患者本身對醫(yī)學知識的缺乏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肺結核由于具有傳染性、難治愈性等特點,容易導致病恥感的產(chǎn)生。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肺結核患者較高的TSS評分,表明患者存在較高水平的病恥感,這與以往的研究一致[8-9]。此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教育程度低的患者具有更高水平的病恥感,類似的現(xiàn)象以往也有報道[10]。這可能與教育程度低的患者對于肺結核相關的醫(yī)學知識更加缺乏有關。因此,加強對肺結核患者相關醫(yī)學知識的普及教育,可能對降低患者的病恥感具有一定的作用。
此外,本研究探索了肺結核患者的焦慮、軀體化癥狀水平。研究結果提示較高比例(66.67%)的肺結核患者可能存在焦慮癥狀。類似的比例也在巴基斯坦、印度等其他亞洲人群得到證實[11-12]。與焦慮癥狀相同,軀體化癥狀也是常見的心理問題,其在綜合性醫(yī)院更為常見。但軀體化癥狀難以被非精神科醫(yī)師識別為心理問題,容易造成患者反復就醫(yī),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負擔[13]。以往尚未有研究探索肺結核患者的軀體化癥狀情況。本研究利用PHQ15量表調查了肺結核患者的軀體化癥狀情況,結果發(fā)現(xiàn)62.75%的患者具有輕微甚至更重的軀體化癥狀。而軀體化癥狀的出現(xiàn)會降低患者對治療效果的滿意度,增加醫(yī)患矛盾。因此,早期識別與干預軀體化癥狀十分重要。
關于肺結核的焦慮等心理問題的形成目前尚無統(tǒng)一結論,其中,病恥感是重要危險因素。研究提示病恥感與肺結核患者的抑郁癥狀密切相關[14]。但目前關于病恥感與肺結核患者的焦慮癥狀間關系的研究較少。而以往關于艾滋病等傳染性疾病研究,發(fā)現(xiàn)病恥感是焦慮癥狀的危險因素[15]。本研究發(fā)現(xiàn)肺結核患者病恥感程度與焦慮癥狀存在相關性,表明病恥感及其相關形成因素在焦慮癥狀的產(chǎn)生或加重過程中發(fā)揮一定作用。研究也發(fā)現(xiàn)肺結核患者的病恥感與軀體化癥狀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性,這對理解軀體化癥狀的形成原因具有一定的幫助。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少,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其次,本研究中患者所服用的抗結核藥物種類較多,而且入組的部分患者應用了異煙肼等其他與精神癥狀相關的抗結核藥物,因此本研究結論無法排除藥物影響。最后,本研究僅進行了相關性分析,無法證明不同因素間的因果關系。
綜上所述,肺結核患者存在較高水平的病恥感、焦慮癥狀及軀體化癥狀,且三者存在一定的相關性,臨床上應注意早期識別、有效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