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丹
黃蜀芹。圖/受訪者提供
黃蜀芹曾說,自己最大的本事是不說話。
不說話的她,總是靜靜地透過電影攝影機的視角去看世界,表達世界。
她說,視角就像房子的朝向。主流視角就像朝南的窗戶,寬敞明亮,直接望向花園的正面和大路,是中國人最看重的;而女性視角則是東窗,陽光首先從那射入,從那扇窗看出去的園子和道路是側(cè)面的,因而更容易看到另一半意蘊、另一種情懷,它將使世界完整。
黃蜀芹不說話的功夫是從小練就的。
她的家在上海泰安路120弄1號,是小街盡頭一棟帶花園的二層洋房。院落里有一片草坪,還有一棵老桑樹。黃蜀芹是長女,有三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姐弟們從小習慣光著腳在地板上走,在草地上打滾,總是歪七扭八斜躺在沙發(fā)上,說起話來沒大沒小,吃起飯來不等人齊就下手。英國劍橋大學畢業(yè)的父親黃佐臨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yè)的母親金韻之(藝名丹尼)從不強求孩子們,總是讓他們順其自然。
但是一出家門,這幾個生龍活虎的孩子就不靈了,在生人面前開不了口,在學校個個膽小木訥,總是朝人群后縮。日后他們在生活中碰釘子后總會抱怨:“‘泰安路’出來的人弄不好了!”需要喘息時又忍不住想:“還是‘泰安路’好!”
黃蜀芹的小學是在永嘉路的中西第二小學念的,兩個妹妹念附設(shè)的幼稚園。這是一所貴族學校,下課后一溜小轎車來接,同學們都時髦而活潑,冬天女生們穿呢子短裙、呢大衣,黃蜀芹姐妹卻一身北方打扮(黃佐臨是天津人),穿小棉袍。黃蜀芹寡言、離群,老師拿針嚇唬她,說再不開口就要刺刺她,看帶耳朵來沒有,但她就是不開口。
一聽下課鈴響,黃蜀芹姐妹就沒命地奔向校門,爸媽的兩輛自行車已經(jīng)等候在校門口了。爸爸的車子前后、媽媽的車后各坐一個女兒,騎向“辣斐劇場”。
黃蜀芹在后臺做完功課,就去側(cè)臺或前臺看戲。側(cè)幕與舞臺光區(qū)沒有門墻相隔,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黃蜀芹后來回憶,童年時對舞臺的這層體味,恐怕就是她后來拍《人·鬼·情》的潛在情感了。
高中時黃蜀芹迷上了看蘇聯(lián)電影,因此立志報考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56年第一次招生,1957年反右時這個班學生竟有三分之一被打成右派,也因此,黃蜀芹高中畢業(yè)的1957年,北電導演系沒有招生,1958年只是內(nèi)部招生,1959年才從應屆高中畢業(yè)生中招考。黃蜀芹下鄉(xiāng)勞動鍛煉兩年后,考進了藏龍臥虎的北電導59班。
一二年級要上表演課,生性拘謹?shù)乃静粫硌?,前兩年痛苦至極。她曾回憶,大學念了五年,她整天低著頭,一點自信也沒有。
班上成績最好、風頭最健的學生是后來自編自導了《大宅門》的郭寶昌。郭寶昌是大宅門里的少爺(實際上是被從小抱養(yǎng)的),那時正值困難時期,他每逢周末就招呼同學們?nèi)ニ页燥垼S蜀芹是極少數(shù)沒有去過他家的人之一。
畢業(yè)那年,厄運降臨到樹大招風的郭寶昌身上。1964年初,北京各大高校畢業(yè)生在體育館召開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即四清運動)動員大會,臺上宣布“階級斗爭就在我們高校中”,然后當場抓捕“反動學生”?!肮鶎毑钡拿直缓傲顺鰜恚瑑蓚€人過來押走了他。所有人都震驚得不知所措,坐在后面的黃蜀芹嚇得渾身發(fā)抖。
招生時,資產(chǎn)階級出身的郭寶昌本來過不了政治關(guān),是愛才如命的系主任田風拍著胸脯為他擔保的。郭寶昌出事后,田風受到審查,自殺了。
黃蜀芹記得,田風總是提醒他們,要成為藝術(shù)家而不是藝匠。他總是支持那些帶著個性和想象力的構(gòu)想,無情地否定平庸之作。田風之死對她震動極大,她不敢說出來,但內(nèi)心有了疑惑,總覺得事情不該是這樣。她不善辭令,不會表演,但她堅定了決心,要用電影來表達和言說自己的思考。
《青春萬歲》的編劇張弦1983年第一次見到黃蜀芹時,對她的第一印象是過于嚴肅,話很少,幾乎沒有笑容。這和他接觸過的其他導演迥然不同。那些導演一般都是說話眉飛色舞,天花亂墜,初見便如至交。
黃蜀芹1964年畢業(yè)分配到上海電影制片廠,一去就趕上“四清”,然后是“文革”,一直到1981年才真正有機會當導演。在上影廠廠長徐桑楚的推薦下,她被借調(diào)到剛成立的瀟湘電影制片廠,執(zhí)導了表現(xiàn)改革初期氣象的《當代人》。拍的時候她就知道,這部片子不會有多大反響,但能夠獨立拍片已經(jīng)很幸運了,哪里還能挑劇本呢。這次,又是徐桑楚介紹她來跟張弦聯(lián)系。
張弦在《黃蜀芹印象》中回憶,黃蜀芹不說話則已,一說話寥寥數(shù)語,句句中的。她表示,想把這部片子拍成一部青春片和懷舊片。青春片在當時的語境下多指西方一些青少年題材影片,不乏貶義;懷舊片也被認為是反映頹廢、沒落情緒的,敢于明確提出這種追求的,她是第一個。張弦聽后,頗有得遇知音之感。
兩人于是商量如何能說服上影廠領(lǐng)導通過劇本并由她擔任導演,她“顯出一副無能為力的樣子”。張弦說,有的青年導演活動能力很強,而她卻一副書生氣,連應該找誰去做工作都茫然無知,這讓他感到氣餒,覺得缺乏公關(guān)能力的導演恐怕是難以成功的。但事情還是成了。
事實上,在當時這并非受人追捧的熱門題材。王蒙這部長篇小說完成于1956年,不久他就被打成右派,小說直到1979年才出版,已是換了人間。
黃蜀芹回憶,當時無論是電影還是文學,主題大多是“反思”,形式上探討得多的是電影語言的現(xiàn)代化,這部影片所表現(xiàn)的50年代青年那種高歌猛進、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生活與時下的主流思潮并不相符。
籌拍期間對劇本又做了一次修改。張弦回憶,黃蜀芹還是不言則已,言必有中。她建議片頭用王蒙的序詩,讓張弦覺得這既有歷史感又詩意盎然;她建議節(jié)奏要大起大落,歡鬧時鬧個夠,沉下來時就寂然無聲,讓他覺得這才是古人說的“靜如處子,動如脫兔”,也符合少女情態(tài)。他覺得,黃蜀芹的意見使劇本提高了至少一個檔次。
影片去北京送審時,卻橫生波折。評審委員會的大多數(shù)人認為片子很“左”,有人批評說,舉國上下都在深刻反思,你們的片子表現(xiàn)得這么熱情和沖動,甚至充滿了歌功頌德。有位專家還痛心疾首地說:“黃蜀芹,我真為你感到惋惜!”
黃蜀芹不是沒想過這個問題,但她覺得,無論今人如何評價,這都是歷史真實,是無法抹去的。但她向來拙于口舌,面對批評幾乎一句話說不出來。幸好王蒙作為原作者和編劇之一也參加了座談會,他拍案而起,與批評者舌戰(zhàn)。
座談會后,黃蜀芹和王蒙站在小西天街口的城墻邊,站著交談了一個多小時。她說,虧得你在,我簡直沒詞,如果你不在,片子肯定死掉了。
影片在上海試映時,卻氣氛熱烈,發(fā)言者都很激動,黃蜀芹也泣不成聲。張弦這才知道,原來不茍言笑的黃蜀芹是個感情豐富的人,只是藏得很深很深。
拍完《青春萬歲》之后,黃蜀芹又執(zhí)導了兒童片《童年的朋友》和驚悚反特片《超國界行動》,但她并不滿足。與同為“第四代”導演(即60年代畢業(yè))的吳貽弓所拍的《城南舊事》以及異軍突起的“第五代”導演(80年代畢業(yè))的《黃土地》等作品相比,她拍的這幾部片子藝術(shù)性都不突出,更不前衛(wèi)。
她給自己按下了暫停鍵。她有一種欲望,覺得自己應該拍一部好電影,所謂“好”,就是要非常突出,能表達自我。半年的時間里,她每天就是翻小說和各種期刊雜志。
一天,她在《天津文學》上讀到蔣子龍的紀實小說《長發(fā)男兒》,小說寫的是京劇女武生裴艷玲的故事。小說結(jié)尾提到的裴艷玲新劇《鐘馗》,讓她眼前驟然一亮。她一抬頭,正好看到墻上那些色彩斑斕的大花臉,那是她的丈夫、上影美術(shù)師鄭長符的戲曲人物畫。她當時就感到,女人反串男人,而且是一個丑鬼,這種反差里有著巨大的容量,也有獨特的形式感。
黃蜀芹到裴艷玲所在的河北梆子劇院去體驗生活。裴將自己的人生故事向她和盤托出:她的生父和養(yǎng)父、婚姻和戀情。從她身上,黃蜀芹體會到一種深刻的孤獨感。
作為“黑線人物”子女和所謂“五一六分子”,黃蜀芹曾被下放干校五年,其中有兩年受到隔離審查,關(guān)在一間小屋里。那期間,她可以讀到的書很少,但恰好有一本《西行漫記》。其中寫道,毛澤東曾對斯諾說:“我是一個撐著一把破傘云游世間的孤僧?!边@句話讓她當時有一種近乎觸電的震撼,覺得這正是一位巨人的真實自我寫照。多年后她才知道,這是一句誤譯,毛的原話是“我是和尚打傘,無法無天”。
話是誤譯,讀時的體驗卻是真實的。黃蜀芹在《人·鬼·情》的導演評注本和導演總結(jié)中呈現(xiàn)了自己的思考。
她說,原著在表現(xiàn)政治運動方面的素材很多,但她打定主意這次不從社會動亂去反映人,甚至對時代背景的交待也放在次要位置,而是深入挖掘人的內(nèi)心世界和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她和主創(chuàng)團隊一稿一稿反復篩選,以選擇那些最能體現(xiàn)男權(quán)社會里的女性痛點的場景。
有一場戲是少女秋蕓(原型為裴艷玲)進了公共廁所,因為穿著打扮和發(fā)型都像個小男生,被當流氓“揪”了出來。她分辨說自己是女的,圍觀眾人不信,哄笑著要她“脫了褲子檢查”,她又氣又急地放聲大哭。這場戲里的群眾場面排練了很多次,因為黃蜀芹要求群演的表情要目露兇光,以揭示人性中的陰暗面的本相。
她將這種人性的幽暗稱為“鬼氣”。她認為,嫉妒、惡語傷人、以欺侮弱者為快事、槍打出頭鳥……都是整人運動產(chǎn)生的深層文化背景,是影片要著力表現(xiàn)的。這是封閉的社會對人造成的壓制,而不是因為有個別壞人。
對此,她是有切身感受的。她說那些年她斗人家,被人家斗,家庭遭難,自己遭殃,朋友反目,眾人落井下石。從這些經(jīng)歷中,她真正認識了生活,認識了人性的多面。
她在寫分鏡頭劇本時寫到一場戲,寫的是少女秋蕓練功后累得躺在草垛上,一個光屁股男孩好奇地問她:“你是不是死了?”她沒好氣地說:“玩你的蛋去!”寫到這里,她忍不住得意地講給兒子鄭大圣聽,說自己今天寫了場好戲。兒子聽后大笑道:“女權(quán)主義!”其實她當時完全不了解女權(quán)理論,這樣寫只是覺得痛快。
影片在國際電影節(jié)參展時,被公認為中國的女性電影。電影學者戴錦華稱之為中國第一部、也是到當時為止唯一一部女性電影,它是關(guān)于表達的,也是關(guān)于沉默的;它關(guān)乎一個女人真實的故事與命運,也是對女性尤其是現(xiàn)代女性歷史命運的一個象喻。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劉詩兵認為,《人·鬼·情》是黃蜀芹創(chuàng)作的一個高峰,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在寫實和寫意的結(jié)合上非常突出?!对扑{》導演尹力認為,這部影片在現(xiàn)實和戲曲空間的兩極跳躍、對人性洞穿之深刻,都極具吸引力。作品充滿了張力,在今天仍然是精品。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黃式憲將《人·鬼·情》稱為中國的“作者電影”,是從民族土壤里生長出來的,鐘馗就是中國的“卡西莫多”。他說:“黃蜀芹找到了自我?!?/p>
黃蜀芹曾有一句“狂話”:如果要拍《圍城》,那么自己是最合適的。
其實,當上影廠編劇孫雄飛找到她,請她來執(zhí)導《圍城》時,她的第一個反應是:“圍城”,是不是打仗的?事實上,他們那輩人當時大多沒有聽說過《圍城》,但是讀過小說后,她覺得自己能導好這部作品。
她的父母都是30年代留學歸國的知識分子,她父親與小說中的方鴻漸是同年同月歸國的。她了解這個知識分子階層,中小學同學中也不乏上海洋小姐。在她看來,方鴻漸絕不是一個花花公子或是鉆營者,而是一位自由自在、不入流的知識分子。
此后,她與孫雄飛一起勇闖北京三里河、當面說服一直認為“拙作上熒屏不相宜”的錢鍾書授予改編權(quán)的故事,就早已盡人皆知了。
《圍城》中有名有姓的角色有72個,黃蜀芹稱之為“七十二賢”,她要求演員的選擇要做到幾十年不后悔。
重中之重當然是男主角方鴻漸。黃蜀芹看過陳道明在電視劇《末代皇帝》中飾演的溥儀,認為他的氣質(zhì)與方鴻漸有契合之處,最終以“你不演,我們就不拍了”“威逼”他接受了這個挑戰(zhàn)很大的角色。
蘇文紈很難找,因為這個角色既要有高貴的一面,又要有俗不可耐的一面。黃蜀芹看過李媛媛演過的莎劇等舞臺劇,認為她刻畫人物的能力很強,有一種特殊的氣質(zhì),因此邀請她出演蘇文紈。最后這個角色被公認為選角到位,連錢鍾書都大加贊賞。
陳道明曾向黃蜀芹推薦當時大學還沒畢業(yè)的楊瀾出演唐曉芙,黃蜀芹看了她主持的節(jié)目后一直猶豫。后有人向她推薦了19歲的史蘭芽,她看了史蘭芽出演的電視劇,從眼神里看到了唐曉芙的感覺,馬上拍板。
1990年3月末,受黃蜀芹邀請,王志華作為執(zhí)行導演進入《圍城》劇組。此時主演已定,他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挑選還沒確定的配角。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黃蜀芹確定演員很果斷,他每次向她推薦,如果有印象,她有時在腦子里過一遍就定了下來。
很多文化圈中人、名人甚至官員都來跑龍?zhí)?。文化部副部長英若誠主動請纓,黃蜀芹分配給他三閭大學校長高松年一角。上海電影局局長吳貽弓出演方鴻漸的岳父周經(jīng)理,與夫人張文蓉在劇中飾演夫妻。上海電影制片廠廠長于本正飾演政治家沈先生。張建亞接到黃蜀芹的電話,出演了詩人董斜川。飾演外文系主任劉東方的演員突然無法到場,王志華臨陣頂替。
黃蜀芹曾在文中回憶,她過去所學的斯坦尼斯拉夫體系強調(diào)層層分析,一句話的臺詞恨不得分析三代革命家史,到了新時期,又被一種強調(diào)“沒有表演的表演”的故作深沉的表演模式所取代。執(zhí)導《圍城》時,原著的獨特魅力迫使她從創(chuàng)作心態(tài)到創(chuàng)作方法都改變了以往的做法。
《圍城》讓她想到“皇帝的新衣”,她覺得,這部小說就是專門揭露人性弱點、處處譏諷裝蒜的,因此她對演員的要求是,要直覺、即興、鮮活的表演,不要假深沉、偽抒情,總之,別裝蒜。
黃蜀芹說,他們當時是在用拍電影的方式拍電視劇?!秶恰窙]有像一般電視劇那樣采用單機拍攝,而是采用雙機拍攝,也不像一般電視劇那樣兩三天拍一集,而是10天一集,拍了100來天。她感嘆,那時最有名演員的片酬也就1000元左右一集,現(xiàn)在翻100倍都不見得有人肯演了。
這一切,使得黃蜀芹版《圍城》成為了永遠的經(jīng)典。
1990年上映的《圍城》如一道分水嶺,之后,時間來到90年代,電影的商業(yè)化大潮來了。
《畫魂》是黃蜀芹導演的一部商業(yè)大片。影片投資200萬美元,前所未有。副導演史鳳和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畫魂》劇組是上影廠最精干的創(chuàng)作班子。這部電影是與臺灣合拍,對方希望啟用一些港臺演員,通過協(xié)商,一向堅持主見的黃蜀芹這次在演員的選擇上作了一些讓步。
由于影片出現(xiàn)了大量人體模特的鏡頭,黃蜀芹又不愿刪減,電影審查久拖不決。公映時,離開始籌拍已整整過去了7年。
盡管《畫魂》收獲了不錯的票房,黃蜀芹卻留下了很多遺憾。她說:“這基本上是商業(yè)片的路子,但又想藝術(shù)點。本質(zhì)上這是互相矛盾的,都沒有走到極致。那時候沒有這個經(jīng)驗和判斷能力,你要拍商業(yè)片就是商業(yè)片,要拍文化片就是文化片。沒有什么‘兼’,這個‘兼’會兩敗俱傷。”她后來體會到,商業(yè)電影要循著男性視角去創(chuàng)作,女性電影在任何社會中都不會是主流。
張建亞1986年到1999年擔任上海電影制片廠第三創(chuàng)作室主任,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那時上影廠有黃蜀芹、史蜀君、武珍年、鮑芝芳、石曉華、沙潔、盧萍等組成的女導演群體。上影廠最初計劃培養(yǎng)這批女導演做副導演,但她們跟隨謝晉等名導演鍛煉后都成了出色的導演,是當時中國電影圈一道風景線。黃蜀芹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尤為勤奮,每次機會都會努力抓住,并綻放出成果。
對此,黃蜀芹有自己的理解。她說,80年代中國出了一批厲害的女導演,一是因為“文革”前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每年都會招收5名女生,這些人在80年代成了氣候,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大鍋飯”條件下有一種平等的假象,這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不會再有,商業(yè)化了以后,女導演就會比較弱勢。她說:“我不拒絕商業(yè)性,但我不具備商業(yè)性?!?/p>
1998年,黃蜀芹執(zhí)導了50集電視劇《上海滄?!?,這是新中國成立50周年獻禮作品之一,通過唐三浦的百歲人生折射出上海的百年滄桑。男主演佟瑞欣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為了節(jié)約時間和成本,《上海滄桑》分為AB兩個攝制劇組同時拍攝。一旦面臨爭論,演員就會喊“請黃導來”。黃蜀芹一到,所有的問題迎刃而解。
嚴曉頻出演了《上海滄?!返呐惶枺^去她曾主演黃蜀芹執(zhí)導的電視連續(xù)劇《孽債》。她回憶,黃蜀芹喜歡讓演員先給她走一遍,看完她再提一些調(diào)整意見。她通常胸有成竹,很清楚自己要什么,現(xiàn)場稍作提示,演員就知道哪里欠了一點。經(jīng)常是長鏡頭拍下來,一些即興的精彩內(nèi)容都能保留下來。
隔年,佟瑞欣在北京參加了電視劇《大宅門》的拍攝。郭寶昌對他說,《上海滄?!肥且徊亢脩?,就是上海的《大宅門》。
《上海滄桑》1999年上映,成為了黃蜀芹導演的最后一部影視作品。
2008年,她在接受上海戲劇學院副教授顧春芳訪談時談起,有人問她是否想念攝影機轉(zhuǎn)動的聲音,她說自己沒有那么夢寐以求。雖然命運給予她的真正創(chuàng)作時間很短,但已經(jīng)很幸運,曾擁有那樣的十年。那時社會環(huán)境較好,自己也處于精力旺盛、思想成熟的年齡段。現(xiàn)在市場經(jīng)濟一點一點走向成熟了,但是這個年代已不再屬于她和她的那一代。
2013年6月,佟瑞欣和夫人夏菁、嚴曉頻去養(yǎng)老院看黃蜀芹。她的房間放了很多書,護工說她很愛看書,但很少跟人說話。
第二年,佟瑞欣和郭寶昌去上海第六人民醫(yī)院看黃蜀芹,郭寶昌還特意買了花。那時,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黃蜀芹已幾乎不認得他們了。離開時,郭寶昌很傷感,一直喃喃地說:“她變化太大了。”
佟瑞欣覺得,郭寶昌和黃蜀芹作為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真”。這種“真”,寄托在他們的作品里,也反映在他們的命運中。
2022年4月21日,黃蜀芹去世。
佟瑞欣找出《上海滄?!氛J真重看了一遍。他覺得,現(xiàn)在來看,這部劇很有力度,也很大膽,包括對“文革”時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呈現(xiàn)很有勇氣,是屬于藝術(shù)家的表達,不藏著掖著,不隔靴搔癢。
在他印象里,黃蜀芹手上永遠捧著書,似乎一直在為下一部作品做準備。他覺得,她是在藝術(shù)上非常有態(tài)度的人,有自己的堅持,也敢于突破,只是不善表達。
(本文參考了張仲年、顧春芳所著《黃蜀芹和她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