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輝華
看人識人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假設你是一個老板,需要招聘一個高水平的銷售總監(jiān),來應聘的每個人都會說自己水平高,你如何甄別高手和低手呢?
錄用之前,你無法知道應聘者是高水平還是低水平,這屬于事前的信息不對稱。此時,如果沒有任何甄別機制,不管水平高低都給同樣的工資,結果將非常糟糕。一方面,一大批“南郭先生”就會濫竽充數(shù)、以次充好,最終團隊無法完成目標;另一方面,高水平的人不甘心和低水平的人拿同樣的工資,于是可能會離開,這就是“逆向淘汰”——該走的沒走,不該走的走了。
如果我們能夠設計一種機制,讓每一個應聘者如實披露自己的信息,并且得到好處,而撒謊會帶來壞處,就能甄別出應聘者的真實水平了。
我們來看一個真實的案例。
很多人以為大學老師都是“鐵飯碗”“鐵工資”,情況已經(jīng)不是這樣了。十年前,我所在的大學就開始招聘海外歸國人才(簡稱“海歸”)。一開始,“海歸”都是高薪,一年收入幾十萬,大概是本土老師(戲稱“土鱉”)的兩到三倍。但是,有少數(shù)“海歸”研究和教學能力一般,甚至不如優(yōu)秀的“土鱉”,這種同工不同酬的問題引起了“海歸”和“土鱉”之間的矛盾。后來,學校對招聘機制進行改革,對“海歸”人員實行“雙軌制”。一種是人才崗,特征是“高收入+高風險”“實行年薪制”,每年大約三十萬元,三年一個聘期。聘期內必須在國際高水平期刊發(fā)表三篇學術論文,考核不合格就不再續(xù)聘。另一種是普通崗,特征是“低收入+低風險”:工資和“土鱉”一樣,以固定工資為主,每年大約十萬元,沒有硬性的國際期刊論文發(fā)表要求,基本上是“鐵飯碗”。
實行了這種甄別機制之后,本校的人才引進效果立竿見影。一批水平較高的“海歸”選擇了人才崗,之后脫穎而出,他們認為這個報酬物有所值。俗話說得好,“不是金剛鉆,不攬瓷器活”。而水平一般的“海歸”則望而卻步,他們寧愿選擇普通崗。關鍵是,“海歸”和“土鱉”之間的矛盾得以緩解,“土鱉”不再羨慕“海歸”的高薪。畢竟,人家雖然收入高,但是風險也大,這很公平。
你可能會問,如果有些“海歸”一開始選擇了人才崗,拿了高薪之后考核不達標,然后轉成普通崗,那不就占便宜嗎?不用擔心,學校明確規(guī)定,考核不合格的人才崗不能在本校轉為普通崗,必須離職。說白了,這就是所謂的“非升即走”。這就堵上了“套利”的空間。
(摘自《一切皆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