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月琴
摘 要道德與法治教材秉持生活邏輯與知識邏輯相統(tǒng)一的整體思路,要求教學基于學生經驗而設計與實施。立足兩地不同的社會發(fā)展和學校實際,通過問卷星調查將教材中抽象的學生經驗具體化,準確設計不同的學習目標;據(jù)此調整教材活動,以問題設計激發(fā)個體經驗的反思、表達、調整、擴展,深化價值體認;以個性化活動創(chuàng)新課后拓展實踐,更好地涵育公共參與等能力與素養(yǎng),實現(xiàn)學生經驗與教材知識的價值鏈接,促進真實學習與道德成長。
關 鍵 詞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生經驗;生活邏輯與知識邏輯相統(tǒng)一;活動設計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22)05-0059-03
統(tǒng)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提出生活邏輯與知識邏輯相統(tǒng)一的整體思路,教材呈現(xiàn)的思維演進路徑與學生個體生活經驗相互嵌套,強調“以個體生活經驗為起點,并使其能夠得以表達、分享、反思、調整與擴展”[1],引領學生的思想認識向縱深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真正的價值引導。這要求教學必須基于學生經驗設計與展開,努力實現(xiàn)學生經驗與教材知識的價值鏈接,促進學生經驗的生長,才能有效落實價值觀教育,實現(xiàn)教材的育人價值。
2021年10月,筆者在陜西省周至縣西周初級中學支教,有機會在太倉本校(浮橋中學)和西周初級中學(簡稱西周中學)同時教學“參與民主生活”(九年級上冊)一課。兩地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文化背景、學校情況等決定了學生經驗存在諸多差異,研析兩地學生經驗,優(yōu)化教學設計與課堂學習的磨課過程,讓我們對基于學生經驗的道德與法治教材與教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正如由兩點確定一條直線一樣,兒童的現(xiàn)有觀點與學科的事實、真理界定了教學。它是一種連續(xù)的重構,從兒童的現(xiàn)有經驗一直到由我們所謂學科的那些有組織體系的真理所代表的經驗?!盵2]道德與法治教學要落實生活邏輯與知識邏輯相統(tǒng)一的思路,必然從學習目標的設計開始,重審對學生個體經驗的認識和把握。學習目標旨在讓學生知曉“我要到哪兒”,其原始經驗自然是“我現(xiàn)在哪兒”。相應地,基于學生經驗的教學必然要先明確學生“在哪兒”,即清晰地把握學生經驗,進而思考要引領學生“到哪兒”,準確設計學習目標。
“參與民主生活”是第二單元“民主與法治”第3課“追求民主價值”的第二框,在了解我們所生活的新型民主國家基礎上,本課重在學會“參與”民主生活,培育學生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能力與素養(yǎng)。而學生對民主的認識和理解與其相關生活經驗息息相關。從普遍性分析,多數(shù)初中生有參與班干部選舉的經歷,但此年齡段的學生還不具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因而缺乏參與民主政治生活的直接經驗。學生在八年級已學習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相關內容,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有一定了解,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實現(xiàn)方式缺少實踐經驗。這構成教材設計的基礎學情分析,或說是對學生經驗的“抽象化”理解。
然而,具體到周至縣和太倉兩地課堂上的學生,其實際的民主生活經驗究竟如何?圍繞本框教材和教學內容,我們對兩地學生作了問卷星調查。結果顯示:兩地初中生普遍缺少主動參與民主生活的意識、必備的知識和能力,民主生活視野較窄,多局限在班級、校內,更缺乏具體規(guī)范的做法。同時,兩地學生參與民主生活的情況存在較大差異。我們通過進一步家訪,與學生、學校領導溝通等方式發(fā)現(xiàn),周至縣因不少學生家長外出務工,孩子留守在家,多數(shù)住宿在學校,其走進社會、參與社會的時空比較有限。而太倉經濟發(fā)展水平相對較高,學生平時參與社區(qū)和學校組織志愿者活動較多,加之學校持續(xù)推進小組合作學習等新課改倡導的學習方式,學生具備較強的參與意識與能力。
基于此,我們依據(jù)教材確定共同的學習目標:在學習過程中,重點提升公共參素養(yǎng);激發(fā)主人翁意識,增強民主意識,行使民主權利,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嘗試用協(xié)商民主的方式解決問題,理性、公正、全面、深刻地看問題,提高思辨能力和在真實復雜問題中求解能力。依據(jù)兩地學生經驗差異,確定個性化學習目標:引導西周中學學生從積極參與班級管理做起,注重主人翁意識的培養(yǎng),強化“走出學校、走進社會”的參與意識,重在民主參與意識的培養(yǎng);引導浮橋中學學生依法有序參與民主生活,規(guī)范參與的行為,提升參與的有效性,在社會實踐中培養(yǎng)民主參與的技能,重在民主參與能力的培養(yǎng)。
正如奧蘇貝爾所說:“如果我必須將全部教育心理學的知識縮減到一條原則,我會說:‘影響學習最重的因素是學習者已經知道的東西。弄清楚他的已有知識,以此為據(jù)展開教學?!盵3]具體化的學習目標為教師展開基于學生經驗的教學提供了指引。我們需要據(jù)此進一步調整教材的欄目設計,針對不同的指向調整學習活動,并注重問題設計,從而激發(fā)個體經驗的反思、表達、調整、擴展,以經驗重構促進與深化價值體認。
“參與民主生活”一課教材在“運用你的經驗”設計了學生小澤舉報學校附近非法網吧的事例,引發(fā)學生對如何行使民主權利的思考;進而設計了四個“探究與分享”活動:一是“情境討論”,通過列舉社會生活中不同的人在“投誰一票”問題上的不同想法,以思辨加強對公民行使民主選舉權利的認識;二是“思維拓展”,通過“公共交通價格調整聽證會”這一公共話題探究,多維思考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意義和制度保障;三是“行為導向”,借助學生社團組織民主管理的常見問題,引導學生嘗試用民主的方式解決分歧和利益沖突;四是“體驗反思”,通過思辨性話題“如何對待網絡謠言”,引導學生從思想和行動上思考如何增強民主意識。結合問卷星反饋信息和兩校不同的學習目標,我們對其進行了取舍和調整:
作為教材每一框的開篇活動,“運用你的經驗”無疑是“經驗導入”型活動設計,意在以個體生活經驗為起點,激發(fā)學習興趣和個體經驗的表達和反思。圍繞學習目標,我們基于兩地學生經驗差異對這一活動及其問題設計作了調整:
太倉所在的東部鄉(xiāng)鎮(zhèn)大街小巷都有網吧,不少非法網吧經常鉆督查之空讓未成年人入內。問卷星數(shù)據(jù)顯示,太倉學生沒有嘗試過去舉報,也不知道如何舉報。學生對未成人年入內的行為習以為常,并未認識到其危害,更未從自身的權利視角思考這一現(xiàn)象,這才是此環(huán)節(jié)教學的重難點問題。因此,立足“運用你的經驗”欄目內容,我們增設了問題:若無人舉報,可能會有哪些后果?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立足真實生活現(xiàn)象的問題,引發(fā)了學生對熟視無睹的“經驗”的反思,通過探討交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正確處理利已與利他的矛盾,激發(fā)學生作為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疤骄颗c分享”則側重“思維拓展”“行為導向”型活動,鼓勵學生展開多維思辨和觀點碰撞,提高民主意識和能力。
西周中學所在的西部鄉(xiāng)鎮(zhèn)街上網吧較少,學生在校時間較多,無暇光顧網吧;他們平時的校外時間除學習外,多數(shù)要承擔一些田野勞動和家務勞動,“民主生活離我太遠”是其習慣性的經驗,也是本課核心的成長問題?;诖耍覀兺ㄟ^視頻,引入陜西省西安高新第一中學高三學生向模擬政協(xié)提交《關于加強中小學食堂膳食營養(yǎng)建設的提案》這一典型案例(此提案獲2019年度全國最佳中學生模擬提案,并通過全國政協(xié)委員遞交、轉到相關職能部門),替換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思考:高三學生學業(yè)壓力大,為什么還要擠出時間和精力實地調研,收集、研究、分析數(shù)據(jù),撰寫提案?以相似生活狀況學生的民主生活實踐,打開西周中學學生的民主生活視野,喚起其反思。通過引領學生圍繞視頻素材提供的提案過程和收獲,引導學生暢所欲言,提升思想認識,糾正價值偏差,從而感受到參與民主生活并非可有可無的小事,而是中學生走向社會生活必須具備的能力?!疤骄颗c分享”則側重“情境討論”型活動,以相關素材情境彌補其民主生活的不足,深化其民主生活體驗和價值體認。
學生真實學習的發(fā)生是從改變原有經驗開始的,精挑細選的他人經驗,其主要功能在于通過它來激活學生的自在經驗,為學生的價值辨析搭建支架,努力實現(xiàn)教學邏輯、生活邏輯、學生認知邏輯有機統(tǒng)一。
實踐性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本性質,教材在課文最后設置了“拓展空間”,意在引導學生通過設計選舉“校長小助理”方案的實踐活動,在知行合一中增強民主意識。教材對選舉方案的要素、選舉程序和小組討論方式等,都作了明確的提示和指引。此類實踐活動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延展性、復雜性和創(chuàng)造性,需要立足學生的實際生活視野和能力狀況對活動作出調整和創(chuàng)新。我們根據(jù)兩地學生實際,對其課后實踐進行了個性化的設計和指導:
結合浮橋中學德育辦有關學生志愿者的具體要求,筆者和學生一起擬定了招聘校長小助理的行動方案,明確了校長小助理的職責、權利與義務等;通過張榜海報、網絡推送等方式,在校園廣而告之。學生運用本課所學民主生活知識,傾聽不同意見、處理意見分歧、解決現(xiàn)實問題,在學會傾聽、研析數(shù)據(jù)、以理服人、推選人選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智慧,更培養(yǎng)了理性、全面看待問題,面對真實情境、智慧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西周中學,我們在走訪學生的家庭中了解到多數(shù)學生都是“留守兒童”,他們的志向是努力讀書,爭取到東南部去工作,做第二代有知識的“移民”。這深深刺痛了我們,也提出了更深層次的現(xiàn)實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由誰來推進,周至家鄉(xiāng)建設由誰來擔當,這些不能回避的嚴峻問題擺在每一位教育人和社會面前。如何教育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節(jié)道德與法治課堂顯然難以有立竿見影的成效,需要各方的協(xié)同育人、久久為功。
由此,我們對“拓展空間”進行了調整設計,帶領學生開展“強國有我、建設家鄉(xiāng)我在場”的實踐探討。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的講話精神,激勵學生梳理家鄉(xiāng)高質量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用自己的力量努力譜寫周至高質量發(fā)展的新篇章,建設美麗家鄉(xiāng)。學生可根據(jù)其中一個問題,小組合作撰寫“促進周至縣高質量發(fā)展”的議案,結合自身實際談談自己的做法與擔當。初三學生或許從未考慮過如此真實復雜的社會問題,但現(xiàn)實情況迫使他們不得不思考:父母老了誰來建設家鄉(xiāng)?于是,“建設家鄉(xiāng)我必在場”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油然而生?;顒咏Y束后,我們擇取優(yōu)質議案,請校德育辦轉交政協(xié)或人大,期待后續(xù)反饋,以此持續(xù)激勵學生的民主生活參與熱情。
教師在教材使用中要把握際遇的學生存在狀態(tài),在課程中學生是抽象的存在,在教材中學生是具體的存在,在教與學中學生則是個性化的、特定的存在。只有讓“抽象的、具體的、個性化的、特定的”學生融為一體,匯聚成真實的學生經驗,當靜態(tài)的知識與動態(tài)、真實的生命相遇時,才會生成教材所期待的教與學最佳生態(tài),促進學生的真實學習與道德成長。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思想政治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6.
[2]約翰.杜威.經驗的重構[M].李業(yè)富,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社,2017(12):59.
[3]約翰.哈蒂.可見的學習——最大程度地促進學習(教師版)[M].金鶯蓮,洪超,裴新寧,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1):42.
責任編輯 毛偉娜
①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和其他學科協(xié)同育人的策略研究”(立項編號:E-b/2021/1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