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偉峰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越來越發(fā)現,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運用大數據對社會資源進行網絡化和數據化改造的現象隨處可見。大數據正在成為互聯網價值的重要體現。同時,隨著大數據技術的成熟,其運用邊界也不斷得到拓展。可以說,在大數據時代和互聯網時代,大數據的價值正在逐步凸顯。
作為國家監(jiān)督職能重要體現的審計,也正在向大數據靠近。近幾年,不少審計機關在大數據化和信息化方面,已經做了一定探索。大數據工具的運用和技術,對審計工作中大量的數據進行了有效歸類和分析處理,便于審計發(fā)現問題,大大提升了審計工作質效。
事實上,運用大數據開展審計工作,既是時代要求,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強審思想的重要體現。2014年,審計署便已成立電子數據審計司,并出臺了多項與電子數據審計相關的規(guī)定,旨在提高大數據在審計中的運用和規(guī)范大數據。自此,各地審計系統(tǒng)便開始了大數據運用的探索。例如,河南OA審計的建設、湖南審計信息化建設、江蘇南通的大數據審計建設。綜合來看,各地審計系統(tǒng)在大數據運用上的探索,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各地大數據建設參差不齊,在真正建立大數據審計上,還面臨一些困難。
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
2014年12月,《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將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審計作為審計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為大數據審計提供了政策導向,為身處困境的傳統(tǒng)審計指明了出路。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中明確指出:“構建大數據審計工作模式,提高審計能力、質量和效率,擴大審計監(jiān)督的廣度和深度?!边@些政策的出臺表明,審計大數據建設已然成為實施審計監(jiān)督精準化、實現審計監(jiān)督全覆蓋的重要手段。
除了政策方面,在實際應用中,大數據正在成為推動社會積極發(fā)展和社會治理的重要工具,特別是在提升政府服務與治理能力方面。鑒于大數據的發(fā)展,2018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要堅持科技強審,加強審計信息化建設。這一重要指示,為新時代審計事業(yè)指明了前進方向,為應對信息化時代審計面臨的新沖擊與挑戰(zhàn)提供了解決方案。為此,國家審計機關就應該牢牢把握機遇,用科技引擎審計發(fā)展,以大數據思維統(tǒng)領審計工作,構建大數據審計工作模式,推動審計工作向著更高質效、更高水平方向發(fā)展,從而使審計作用能夠更好地發(fā)揮。
可以說,建立健全數據審計的法律制度保障,在審計組織架構、審計工作流程、審計技術手段方面,積極從傳統(tǒng)審計向大數據審計轉變,激勵審計人員不斷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方法,這不僅是國家審計探索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審計方式創(chuàng)新,也是落實黨中央對審計工作的部署要求,實現審計監(jiān)督全覆蓋、提升審計質效的必由之路。
大數據審計平臺搭建
與傳統(tǒng)審計相比,大數據審計具有顯而易見的優(yōu)勢。一是高效性,這是大數據審計的最重要特性之一。相比傳統(tǒng)的審計方法,大數據審計能大大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促進審計工作更深入地發(fā)展。熱別是在內部審計中,大數據平臺的運算與分析能力,對大數據進行匯總、分類、篩選、檢查、分析,能夠快速地發(fā)現問題,完成審計任務。二是準確性。大數據審計能夠利用大數據平臺檢查與分析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使審計人員獲得的財務數據和信息更準確和完整,特別是查詢工具的開發(fā),能夠幫助審計人員對茫茫大海中的數據進行有效且快速地分析,客觀而全面,完整而系統(tǒng),基本上能夠實現數據全覆蓋。特別是大數據審計能夠針對數量巨大、來源分散、格式多樣的各種數據,開展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tǒng)、跨部門和跨業(yè)務的深入挖掘與分析。三是共享性。傳統(tǒng)審計主要以現場審計為主,因此從看賬、查賬到發(fā)現問題、提出疑問,整個審計過程中,不僅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還受制于現場審計的時空局限,即審計現場有什么材料,審計人員看什么材料。然而,大數據審計則可以突破這一現實瓶頸。審計人員可以利用大數據平臺,遠程獲取審計數據,同時存儲在大數據平臺的數據也可以實現數據共享,使審計人員可以更全面更及時地掌握審計數據。同時,這些大數據審計結果也可以實現實時共享。
因此,轉變審計工作模式,搭建大數據審計平臺勢在必行。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大數據審計建設也面臨諸多困難。
一是審計數據的泄密風險。在網絡時代,信息安全問題一直存在。如何保證信息安全是網絡時代要解決的重大問題,也是審計信息化建設要面臨的一大核心問題。尤其是審計信息、數據安全,對審計結果的影響至關重要。一旦數據平臺遭遇攻擊、審計信息遭到泄露、審計數據受到惡意篡改,那么審計安全將蕩然無存,更別提大數據審計對工作質效的提高。這就要求,審計機關在搭建大數據審計平臺、利用大數據開展審計時,應建立健全數據平臺的安全與權限管理。
二是審計數據的收集與獲取困難。傳統(tǒng)模式審計中,用于分析的數據主要從現場材料數據里提取,如從原始賬單開始進行分析。若要引入大數據審計,實現審計全覆蓋,那就要建立大數據庫。但審計數據數量龐大、內容繁多,所涉及的行業(yè)與領域是多元化的,這就造成了在數據采集階段,數據真實性無法辨別、處理不及時、接收不全面及分析滯后等問題的出現,從而無法精準地挖掘審計數據,并將審計分析同步至各審計機關,達到從審計數據中發(fā)現問題,獲取價值的目的。
三是信息孤島現象明顯。目前,在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科技強審的目標下,各地方審計機關在大數據數據庫的建設上已經在不斷發(fā)力。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我國信息化建設依然滯后,信息共享平臺發(fā)展依舊落后,特別是在地市級,審計信息化、大數據建設依然不足。這就造成大數據審計力度不足,數據更新不及時,影響審計數據分析能力。同時,由于多部門、多產業(yè)、多機構的數據都是相對獨立的,且各單位之間信息化程度參差不齊、數據類型不同,致使信息孤島現象明顯,直接影響審計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未能實時獲取被審計單位數據,數據的時效性較差,直接影響審計工作的開展。大數據審計建設也最終淪為形同虛設。
四是審計人員數據敏感度不高,數據價值利用率低,影響大數據價值的發(fā)揮。由于傳統(tǒng)審計和大數據審計是兩種不同的工作模式,對相應人員的要求也不一樣。傳統(tǒng)的審計需要專業(yè)化知識很強的人員,而大數據審計則要求既要有專業(yè)的知識,也要有大數據技術。這樣一來,很多審計機關雖然有心搭建大數據審計平臺,但卻面臨沒多少人懂、沒多少人會用的尷尬。這種情況下,就導致在實際審計工作開展中,部分審計人員的數據敏感度不高、缺乏挖掘性,數據價值利用率低,審計工作的效率也因此大打折扣。
如何破解大數據審計建設難題
首先,強化人才培養(yǎng)。人,是第一生產力,也是大數據審計的執(zhí)行者,因此強化大數據與審計專業(yè)綜合人才培養(yǎng)是大數據審計建設的首要任務。審計機關應加強審計人員技能培訓,努力提升大數據分析能力,著力補齊大數據審計短板,如有計劃組織大數據學習、數據庫軟件操作,使之掌握數據分析的基本操作和基礎分析語句的編寫。例如,江蘇省審計機關通過大數據審計案例講解,示范大數據審計的操作,從而讓審計人員對大數據審計快速上手。
其次,搭建大數據平臺。術業(yè)有專攻。想要讓審計人員全部掌握大數據的技術要點并不現實,尤其是大數據平臺搭建是極其復雜和專業(yè)的事,因此專業(yè)的事還是交給專業(yè)的人來干。審計機關可以通過專業(yè)化數據分析團隊來完成智慧數據平臺的搭建,并負責后期大數據平臺的優(yōu)化與完善,從而促進審計大數據信息化建設的高效性。
再次,建立健全與大數據審計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完善相關制度,加強大數據審計的信息安全建設。在搭建大數據審計平臺的同時,其信息安全建設也要同步跟進。特別是在審計中,要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使審計人員有法可依。在明確個人保密義務和責任的基礎上,強化信息披露的制度保障,確保信息安全。例如,大數據信息搭建平臺可以通過設置登錄權限、保留登錄痕跡、限制查看權限、分級授權等手段,實現數據分級、分類管理,最大限度減少數據丟失和泄密的風險,保證審計工作的正常進行。
總之,信息化和大數據時代,堅持科技強審,全面加強審計信息化建設,大數據是重要手段。大數據審計的應用是提高審計效率、提升審計質量、優(yōu)化審計方式的重要工具之一。構建大數據審計理論體系,提升大數據審計水平,是未來審計工作的重點之一。當前審計機關在大數據審計建設上已經有了一定的探索,但仍面臨一些困難。未來,審計機關要不斷創(chuàng)新與改革,從多方面下手進行大數據審計開發(fā)與利用,從而全面提高審計的質效,促進審計更加科學、快速發(fā)展,從而為國家作出更多的審計貢獻。(作者單位:臨潁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