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守泉
近日,筆者隨同福州設(shè)計院的工作人員到中山街調(diào)查民國年間的商業(yè)情況。南靖山城中山街始建于民國十四年(1925)。當年,省議員黃王謨,商會李鐘聲、劉金聲倡議成立山城市區(qū)會,修建了中山路和擴建了民主街(羊肉街)。
民國年間,山城除了中山街、民主街、中正路、新靖路、中華路以外,還有麥仔街、草仔街、橄欖街、竹椅街、杉行街、廟后街、桶仔街、圩尾街、鹽館街等明清老街。中山街是最為繁華的街道。開設(shè)的店鋪有金店、布行、五谷行、鹽店、糖果店、水果店、衛(wèi)生樓(飲食店)、茶葉店、香燭店、綢緞店、裁縫店、文具店、書店、相館、木屐店、藥房、診所、米香店、皮鞋店、醬油店等。商號有茂記、洽茂、美南、鴻美、春興、大中、利民、源茂、茂泰、峰苑、恒豐、大通、悅美、悅園、聯(lián)成、大益、隆昌、泰源、慶隆、大安、杏春、南星、順興、和茂、德美、長裕昌、達文、同吉、秋光樓等。
中山街糕餅店和飲食店更是遠近聞名。“舊春興”和“新春興”做的米香(咸小飯)與長泰的明姜,云霄的金棗,平和的枕頭餅,被譽為閩南四大名品。還有月餅、花生糖、貢糖、軟糖也很出名。“衛(wèi)生樓”專營特色小吃:干拌面、水面、扁食、煎包,“鹵肉枝”經(jīng)營干料小吃:肉粽、鹵肉、鹵鴨、五香、香腸,炒面條、炒粿條。還有肉粥、魚粥、豆花、麥仔煎、卷仔粿、菜頭粿等攤點。
中山街店主有本地的,也有來自福州、龍巖、永定、安溪、廈門、漳州、龍海、平和、潮州、大埔等地的。南靖有福州、廣東、龍巖、泉永等十個同鄉(xiāng)會。福州同鄉(xiāng)會會牌由薩鎮(zhèn)冰先生題寫,理事長由陳觀西擔任。廣東同鄉(xiāng)會理事長由黃國英擔任。1943年,2月至6月,由于廈鼓、潮汕淪陷,大批難民涌入南靖。黃國英受梅縣救濟會委派,帶著籌募的資金和藥品,徒步路經(jīng)平和縣來到南靖山城,開展救濟潮汕難民的工作。從民國時期居住至今的家族有曾、阮、張、簡、劉、孫、黃、謝、游、于、嚴、郭、沈、卓、徐、葉、劉、莊、高、韋、盧、何、馮、周、陳、蘇、林、韓等姓。
中山街南口有三座明代建筑:武廟、觀音亭和注生宮。它的北口有兩座明代建筑:碩仁宮和碧陽宮。
當你漫步在中山街,看到那各種各樣商號的店鋪,聽老人們講述那些店鋪里所發(fā)生的故事,你的腦海里自然會浮現(xiàn)出中山街昔日的繁華景象。中山街無疑是山城圩百年歷史變遷的見證者。它的每一間店鋪都能演繹出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中山街女人巷阮氏家族的先人阮逢時是個大慈善家。老人說,清咸豐年間,太平軍南下漳州,到泉州教書的阮逢時回家路過漳州,在舊橋見到一個嚎哭的小女孩,一問才知她是姓朱,父親被殺害。阮逢時將小女孩帶回家,由他的妻子林氏撫養(yǎng)。后來,咸豐皇帝打聽到朱氏小女孩的下落,派人來山城阮家接回京城。為了答謝阮逢時夫婦的恩情,賜封阮逢時為惠安縣學,林氏為太恭人。御賜建造宮殿式樓房,賞庫銀五百兩。也有傳說,阮逢時老師收養(yǎng)的女孩子,是漳州觀察文秀的女兒,后被選入宮,即慈禧太后。阮逢時把庫銀拿去創(chuàng)辦了育嬰堂,以收養(yǎng)棄嬰和孤兒。
中山街有許多人家加入了基督教會。教友間流傳著大文豪林語堂的二姐嫁給山城教友的故事。林語堂最喜歡大他5歲的二姐美宮。美宮長得美麗活潑,愛讀書。林語堂念尋源書院時,二姐就在鼓浪嶼念毓德女中。二姐中學畢業(yè)后就吵著要到福州念大學。由于家庭經(jīng)濟困難,父親借錢給林語堂到上海念大學,卻把二姐許配給山城的教友。二姐出嫁那天,林語堂同船去上學。到了二姐婆家,二姐給林語堂四角錢,說:“我因為是女的,所以沒有這種福氣,你要立定決心,做個好人,做個有用的人,好好的用功讀書,因為你必得成名,你從上海回家時,再來看我。”第二年暑假,林語堂回坂仔路過山城,要看望二姐。誰知二姐卻因患鼠疫去世了,腹中還有個7個月的孩子。這使林語堂悲痛不已。他說:“我青年時所流的眼淚,是為她流的?!?/p>
中山街有座“秋光樓”,原為泰國華僑張秋光的舊宅。清光緒年間,張秋光到泰國暹羅謀生,在鐵器鋪當鐵匠,后開“芳美”商鋪,經(jīng)營鐵器。1908年,張秋光在曼谷加入同盟會,熱心贊助孫中山先生領(lǐng)導(dǎo)的民主革命。張秋光建了曼谷天華醫(yī)院。他熱心家鄉(xiāng)公益,為家鄉(xiāng)鋪石路,為家鄉(xiāng)教育基金會捐款。1944年,縣長頒予“急公好義”的匾牌。1984年,張秋光的孫子張建祿重建了“秋光樓”。張建祿任泰國福建同鄉(xiāng)會理事長。他熱心為家鄉(xiāng)捐資興學興業(yè)。他多次回國參加國慶大典,受到國家領(lǐng)導(dǎo)人的接見。
中山街有間“賴延春大藥房”。賴延春醫(yī)師與歸僑黃碧軒合辦“鷺荊果園”(山城梨仔園),種植棕包梨、赤皮梨、青皮梨、山東梨。產(chǎn)品遠銷漳州、廈門和香港等地。
1940年3月,愛國僑領(lǐng)陳嘉庚率南僑慰勞團回國慰勞抗日將士和祖國同胞。陳嘉庚一行11月2日到漳州,6日到南靖靖城,傍晚到山城。當時縣署設(shè)在中山街水閣仔的舊荊園樓。陳嘉庚一行經(jīng)過中山街到縣署。當時山城有許多廈大、集美師范學生都來會見校主陳先生,還以校友會的名義在中山街衛(wèi)生樓招待陳先生一行。第二天,在忠烈祠新荊園召開歡迎會。陳先生的秘書李鐵民、重慶國民外交協(xié)會常委侯西反和地方人士莊達衡、馮芳輝、王元、黃奕赫、吳定邦、李松輝、王張清、王貴珠、莊國宗等到會,到會的還有山城中心小學、廈門私立大同初級中學的師生,以及民眾一千多人。7日早,陳先生一行離開山城前往龍巖。各界人士上千人高舉三角旗,齊集橋頭,夾道歡送。
1945年山城扎彩樓,由武廟、碩興宮、碩仁宮三座廟各扎一座彩樓。三座彩樓之間相連的街道(中山街、中正街),上遮蓋五色布,不見天。彩樓一層做戲臺,請潮劇戲班唱戲,二層以上都有彩色紙扎成各種人物,動物,山水花卉,各層點燃上百盞油燈,還做法會,十天十夜,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1946年,山城舉行民間社火活動慶祝抗日戰(zhàn)爭勝利,組織了上千人的游行隊伍,幾十項的表演節(jié)目,不僅吸引本縣境內(nèi)的民眾,連漳州、平和等地的人也來觀賞。元宵節(jié)前后三天是社火活動的高潮。中山街等街道,家家戶戶張燈結(jié)彩,游行表演隊伍,從武廟開始,經(jīng)過中山街,然后到各條街道游行。有舞獅、馬藝、龍藝、鐵枝藝、落地藝、高蹺、龍馬藝、火燭隊等表演,令人目不暇接。
民國時期,山城三座“荊園”,其中兩座為“舊荊園”,一座為“新荊園”。舊荊園是富商的住宅,位于中山街北端街口(水閣仔),一左一右,相距20多米。1938年,南靖縣署由靖城遷至山城,以左荊園為縣政府辦公樓,右荊園為政府人員宿舍。1939年,山城警察所巡官賴鄞祥得知縣長秘書梅萼趁縣長韓延爽外出之機,召集縣府人員在右荊園內(nèi)賭博。賴巡官連夜帶手下人員抓賭徒。過后,梅秘書為了報復(fù)賴巡官,就密告賴巡官通共產(chǎn)黨。賴巡官被叫到省里去查問,因沒有證據(jù)而無事。1949年9月,任海澄縣警察局長的賴鄞祥率部起義,后為民革成員,任龍海縣政協(xié)常委。
當年,“大中”糖果點是黨的地下工作者黃風長住過的地方。黃風長的公開身份是山城第一中心小學教員。他與王福銓、黃倫常一起組織了“讀書會”,辦了“黎明”墻報,啟發(fā)青年走向革命道路。時任國民黨軍事科長,自衛(wèi)總團團長的張介義的住處張公館(峰苑茶店)與“大中”店鋪離不遠,又是平和老鄉(xiāng)。黃風長做了張介義的思想工作。1949年9月初,張介義到平和縣任縣長。他迎接游擊隊進縣城,宣告平和縣和平解放。
中山街有間“杏春”藥店,店主是賴榮。賴榮的兒子賴景明參加了游擊隊??h保安隊將賴榮抓進山城炮樓監(jiān)禁。賴榮被拷打而病亡。后來,賴景明當了游擊隊連長。
峰苑茶店的隔壁是劉友三的住處。劉友三原為國民黨人員。永和靖邊區(qū)縣工委書記陳清定做他的思想工作,要他起義。1949年8月,劉友三起義,任游擊隊連長。9月與工團一起解放接管山城。解放后參加剿匪,作戰(zhàn)勇敢,后任第六軍分區(qū)南靖警衛(wèi)營軍事教員。
中山街有一間“德美”香燭店,是閩南游擊隊的聯(lián)絡(luò)站。店主莊寶興為吳揚和莊鴻榮領(lǐng)導(dǎo)的奎洋游擊隊準備雨傘、電池、牙刷、毛巾等日用品,還有《南靖新報》《閩南新報》《江聲報》等刊物,讓來山城趕集的地下交通員送往奎洋。
龍溪中學高中生楊徐宗的家就在中山街的小巷里。1949年8月,南靖人民解放大同盟成立。楊徐宗到漳州向龍溪大同盟匯報南靖大同盟的情況,帶回了許多宣傳材料,如《告閩南同胞書》《約法三章》《告國民黨官兵書》等傳單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萬歲”等標語。楊徐宗和黃賢哲帶領(lǐng)盟員們在夜里到中山街、中正街和武廟等處散發(fā)傳單和張貼標語。他們還與樹海的游擊隊取得聯(lián)系。9月22日,盟員們到城西迎接游擊隊解放接管山城。
從民國二十七年(1938)縣署由靖城遷至山城,直到建國后幾十年,中山街一直是縣城最熱鬧的街道。改革開放后,隨著城市建設(shè)的快速發(fā)展,它們的繁華才被新中山路、解放路、安美路、人民路、荊江路、江濱路、建設(shè)路、長興路、富康路、嘉盛路、教育路、紫荊路等新修的街道所代替。中山街作為民國時期代表性建筑被保存了下來。如今有店面120多間。一色為民國建筑特色的二層騎樓。許多老商號的字樣依然保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