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開元
如今去過美國的人不少,但在美國買相機的人不多,買美國制造的老相機的人更少。今天我就講講我對美國照相機的認識。
毫無疑問,美國是攝影大國和強國,但在照相機制造上只是前者而非后者。這一點其實挺符合美國的民族性格。美國人口多,市場大,國民選擇商品最看重的是簡單實用。所以,在制作照相機上完全不必與德國或日本在精細程度上一爭高下。美國民用相機側(cè)重功能創(chuàng)新和新材料的運用。二戰(zhàn)前,美國的ARGUS牌相機就很流行,它在造型上突破了一般照相機以壓鑄曲線為外殼基本造型的傳統(tǒng),采用棱角分明、四四方方的盒子外觀,ARGUS也造傳統(tǒng)樣式的相機,但不及這種盒式的有名。
這家設(shè)在美國密歇根州安阿伯的照相機廠離密歇根大學不遠,2000年時便蹤跡全無,已經(jīng)沒幾個人知道它了。這款盒子相機一直從1939年生產(chǎn)到1966年,售價是69.5美元,并不便宜。此相機因為產(chǎn)量巨大,所以如今在美國舊貨攤上常能遇到。我還曾在北京五棵松的二手相機店看到過兩臺,標價都在千元左右。問店家還能不能用?均回答不知道。
二戰(zhàn)后,德國和日本相機工業(yè)迅速復(fù)蘇,英國、法國漸漸退出競爭。美國相機工業(yè)原先有些底子,但各自為戰(zhàn),以本土市場為主。美國攝影消費市場雖然很龐大,但當?shù)厝酥v求實用,愛買便宜貨。相機制造廠家深諳此道,基本不生產(chǎn)高精尖產(chǎn)品。美國相機制造廠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區(qū),這里歐洲移民多、有匠心傳統(tǒng)、做事較美國南方人精細,即便如此,他們跟原先的歐洲“老祖宗”也比不了。一般相機的外殼原先主要就看亮銀涂層和金屬黑革蒙皮,這兩條美國相機做得都不咋地:蒙皮貼的粗糙,亮銀涂層更是糟糕,比同期的蘇聯(lián)相機也好不到哪兒去。我曾在五棵松二手相機集會上看到一款美國明尼蘇達州1946年出品的模仿德國徠卡的相機,它的亮銀涂層完全爆皮了,這種情況在德國和日本產(chǎn)相機中很罕見。賣家倒是不黑,開價800元。美國相機就像美國人,不愿在核心功能以外的地方再下功夫,在銅機身上再噴涂銀色,嫌費事,于是便干脆用鋁或不銹鋼做,省了那道費力不討好的工序,還永不褪色。
密歇根州安阿伯制造的ARGUS牌“磚頭”照相機。
明尼蘇達州制造的仿徠卡照相機。
美國的一款小品牌相機,制造頗為粗糙,外殼采用的是當時比較罕用的不銹鋼。
最貴的富通牌(FOTON)發(fā)條驅(qū)動照相機
文中提到的昂貴的柯達套機。
柯達用鋁合金制造的相機,結(jié)構(gòu)復(fù)雜,造型獨特。
美國水星牌相機后背的專利標識。
水星牌相機上附帶的曝光指南。
美國相機制造廠家也有不甘寂寞的時候。1948年,攜二戰(zhàn)勝利之雄風,芝加哥一個小型電影攝影機制作廠家拋出了一款美國歷史上最貴的135相機——這款取名“富通(FOTON)”的相機仗著全鑄鋁機身和發(fā)條上弦驅(qū)動功能,剛一上市就標價700美元,比德國徠卡3系相機貴將近一倍,結(jié)果因為無人問津第二年降價為500美元,卻還是買者寥寥,很快便黯然退場。相比之下,柯達于1941年推出的帶5個鏡頭的套機,可以稱作是美國相機制造歷史上的扛鼎之作,最初標價只有493美元。1954年,德國著名的徠卡M3相機面市,帶一個標準鏡頭,售價469美元,也很昂貴。
除了機身外殼不夠精細,美國相機的鏡頭也差強人意,基本沒有大孔徑的。但東墻塌了西墻在,美國相機使用了大量先進的技術(shù),許多造型古怪的相機頻繁出現(xiàn),當然也包括后來大行其道的寶麗來一次成像相機,這在當時真算是個了不起的發(fā)明。
美國相機還有一個特色,就是非常尊重專利權(quán)。什么公司、哪兒造的,都標得清清楚楚一點不含糊。時至今日,美國雖然已不再制造傳統(tǒng)意義上的相機,但如今鋪天蓋地的數(shù)碼攝影確實源于美國柯達公司。后來居上的數(shù)碼攝影,將以前所有精致昂貴的膠片相機,通通送進古董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