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霖
關于如何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要求是讓學生“自覺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經(jīng)驗,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增強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在最近的一次寫作教學中,我依托語言情境構建開展活動,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具體如下:
一、展示作文題,鼓勵學生寫作
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2015年9月,騰訊推出的新聞寫作機器人,十多分鐘能完成上千字文章的撰寫和編輯。
2016年3月,在人機圍棋大戰(zhàn)中,韓國名將李世石九段以1:4輸給機器人AlphaCo。
2016年11月,集家庭保姆、輔導老師、休閑娛樂伙伴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智能機器“小胖”,在試用期間與100個家庭的孩子和家長們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
2018年3月,美國亞利桑那州一名女子被Uber自動駕駛汽車撞傷,之后不幸身亡。據(jù)統(tǒng)計,自2016年以來,全球已先后發(fā)生數(shù)起由自動駕駛車輛承擔主要責任的事故。
近日,埃隆·馬斯克提出:總有一天,我們可以將那些獨一無二的東西,比如性格、記憶下載到機器人的身體中,這將是一種不同的永生方式。他還明確表示,現(xiàn)階段自己的“三大恐懼”之一是人工智能危機。
你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帶來的爭議?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談一談你的思考。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讀完材料可知,整段材料分為三層:第一層是一到三段,講的是人工智能的“利”。其中,第一、二兩段文字側(cè)重談了人工智能比人類優(yōu)越的地方;第三段則側(cè)重談了其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第四、五兩段是第二層,講的是人工智能的“弊”。其中,第四段側(cè)重于寫該技術當下尚不成熟,可能會給人類帶來危險;第五段側(cè)重于說明人工智能未來能給人類帶來永生機會的同時也會帶來極大的風險。此題要求學生能夠扣住“爭議”成文,即不僅要分析人工智能的利與弊,而且要明確表示自己到底是支持還是反對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并給出充足的理由。
展示了作文題,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寫作。在實際的寫作中,我班的學生普遍在談人工智能的“利”與“弊”,在文章中“平均用力,敷衍成文”。還有一部分學生看似是在“辯證”地看待問題,實則并未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們在談完人工智能的利與弊之后,不表明立場,而是選擇“一碗水端平”,以一句輕飄飄的“關鍵是看人類如何使用人工智能”收尾。這是一種“假辯證”,暴露出了觀點不清、立場不明的問題??梢姡野鄬W生的思維品質(zhì)還有待提升。
二、設計導學案,引導學生思考問題
考慮到這道作文題與辯論賽中“分析利弊”類的辯題類似,為了引導學生重新思考,我設計了以下導學案(現(xiàn)只展示部分內(nèi)容):
(一)審題立意
1.劃分材料的層次,概括每一層的大意。
2.“你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帶來的爭議”包含了什么寫作要求?
3.“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談一談你的思考”包含了什么寫作要求?
(二)深入思考
1.你認為人工智能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你判斷的標準是什么?(旨在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
2.你有什么依據(jù)?請圍繞你的判斷標準列出三條依據(jù)。(旨在引導學生堅定自己的立場并維護自己的觀點)
3.如果有一位同學的觀點與你相反,請猜測對方的判斷標準是什么?(旨在引導學生跳出自己的邏輯框架,設立“假想敵”)
4.假如這位同學也給出了三條依據(jù),你會如何反駁?(旨在引導學生用“假想敵”的目光來審視自己的觀點)
5.假設該同學要駁斥你的某個觀點,你覺得他會如何做?你又會如何反駁?(旨在引導學生尋找自己的邏輯漏洞,并努力填補漏洞)
三、開展辯論賽,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在學生完成導學案之后,我將他們分為正、反兩方,組織他們開展辯論賽。正方的觀點是“人工智能利大于弊”,反方觀點是“人工智能弊大于利”。在活動開始之前,辯論選手先整理、篩選己方的觀點,建構邏輯框架。在活動中,學生表現(xiàn)得非常好。以下為自由辯論的片段:
正方:對方辯友一直強調(diào)人工智能將帶來一系列問題,難道它帶來的好處你們也視而不見嗎?
反方:我們并非視而不見,而是認為應以更加廣闊的視野去看,當下的弱人工智能發(fā)展到未來的強人工智能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正方:人工智能在發(fā)展,難道人類就不會發(fā)展了嗎?對方承認人工智能是不斷發(fā)展的,卻無視人類自身也是不斷發(fā)展的。
反方:我們恰恰是明白這一點,才認為更需要正視人工智能帶來的風險具有不可控性。因為人性中的懶惰、輕信、貪婪也會因為工具的升級發(fā)展而無限膨脹。
正方:而我們更相信人性中積極、樂觀、勇敢等寶貴的品質(zhì),還有人類永不熄滅的智慧,會幫我們轉(zhuǎn)危為安,度過難關。
這段辯論非常精彩。學生能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人工智能和人類本身,是值得肯定的。當然,他們在辯論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除了辯論技巧運用得不夠嫻熟外,較為突出的問題是邏輯鏈條不夠清晰。實際上,這一問題在他們第一次寫作中就暴露出來了。在后續(x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逐步幫助他們解決。
四、鼓勵學生再次寫作,完善邏輯鏈條
辯論賽結束后,教師可以提出適當?shù)慕ㄗh,并鼓勵學生梳理思考的成果,再次寫作。從他們完成的第二篇作文來看,我班的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提出自己的觀點,建立起支撐自己觀點的邏輯鏈條,并且能夠公正地說理。
如下面的作文提綱:
《用人工智能造福未來》
首先,提出中心觀點:人工智能利大于弊,我們應當加快發(fā)展進程。
其次,從經(jīng)濟、文化、生活三個角度論證發(fā)展人工智能的必要性。
再次,分析反對發(fā)展人工智能的觀點,指出其來自人性的弱點:對未知的恐懼。
接著,補充說明發(fā)展人工智能并非一味地依賴它,而是以其來激發(fā)人類的潛能。
最后,強調(diào)對科技發(fā)展不應持畏懼心理,而應迎難而上,鑄就更美好的未來。
該生開門見山地提出“人工智能利大于弊”,并全面觀照反對發(fā)展人工智能者的觀點,指出其實質(zhì)性的問題在于“人類對未知的恐懼”,同時能看到自身立場下邏輯的漏洞,指出應以長遠的目光、樂觀的態(tài)度去看待包含人工智能技術在內(nèi)的全部科技成果。
總結與反思:
1.設置真實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罢鎸?、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情境是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發(fā)展和表現(xiàn)的載體?!闭鎸嵉那榫硲蔷唧w的,辯論就屬于一種具象的語言情境,其形式能天然地引發(fā)觀點和思維的碰撞,尤其是當辯題既貼近學生的生活或者知識領域,又能引導學生向廣闊的社會生活領域進行思維的發(fā)散,更能激發(fā)學生探索的熱情。
2.訓練交互性寫作,突破思維的局限。目前的學生寫作,存在較為嚴重的讀者意識和讀者觀照缺失的現(xiàn)象,學生往往是自說自話。教師可借助辯論形式,幫助學生建立起“辯手意識”,即在寫作中想象自己身處參與辯論的場景,有一位“論敵”與自己互相質(zhì)疑、反駁、辯護,從而達到查找、補足邏輯漏洞的目的,有助于突破自身思維的局限性。
當然,此次寫作教學還留下了不少遺憾,其中突出的問題是學生參與度還不夠高。今后宜進一步探索辯論以外的其他活動形式,找到參與面更廣、更能激發(fā)學生思維能量的任務情境教學方式。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水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