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女子乘車參加德國不萊梅狂歡節(jié)。吳曉凌 攝
吳曉凌
新華社舊金山分社首席記者、《攝影世界》雜志“新聞眼”專欄作者、新華社十佳記者。曾獲中國新聞獎、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一等獎等獎項。
《攝影世界》公開發(fā)行40年之際,掐指一算,作為“新聞眼”專欄的作者,正好14個年頭。內(nèi)心已經(jīng)把雜志當成自己的家,就和親人們嘮嘮心里話。
作為拖延癥晚期患者,十幾年來,每逢截稿期限,都給責編很大壓力,所領受的寬容和信任都彌足珍惜。
追求完美是拖延者慰人慰己最好的借口。但必須坦白,根本不是這樣。也不是單純因為懶。很多事情,懶是結果,而非原因。
就是為等待而等待。仿佛提前一分鐘動筆,誕生的就是不足月的早產(chǎn)兒。
德國柏林時裝周上的一名模特。吳曉凌 攝
仿佛,晚動筆一分鐘,和量子糾纏著的所有可能性就可以晚些坍塌成具體和平淡。
這種拖稿特有的疊加態(tài)既讓人緊張無奈,又有些興奮期待。被這個世界需要和拋棄之間那種微妙的平衡,讓人酸爽。
真情實感,也不管這算是供詞還是辯詞了。
點評照片的體驗很迷人。是互動,而非主宰。一定先要承認,照片通常比拍攝者和觀看者更“聰明”。
看照片,有的驚艷,給人當頭棒喝;有的平淡,如挑水擔柴。各有妙道,供人參悟。
照片拍多了,看多了,就像相面師傅。目光能透過照片,看到拍照的那個人,觸摸到他的感受。
蒙《攝影世界》不棄,能把這件事堅持14年,對于沒有耐心和長性的自己,多少算是奇跡。
和《攝影世界》密集的緣分,也始于14年前。
因參與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攝影報道,我的一張照片被《攝影世界》用作當月封面。當時想,這應該是我攝影生涯能得到的最大認可了,搬了十幾本雜志回家珍藏。隨后,這張照片在雜志當年主辦的“亞洲風采”攝影比賽中獲得優(yōu)秀獎。我一直覺得自己挺優(yōu)秀,但認為懷才不遇是很正常的事,是《攝影世界》給了我職業(yè)上最初的“禮遇”。
回望上路之初,因為不知道“好”的標準是什么,唯一的笨辦法就是付出全部心力,然后把一切交給緣分。
往遠些,20多年前,還是攝影愛好者時,我在地攤上買回幾十本年代更為久遠的《攝影世界》舊雜志,說不定其中還有創(chuàng)刊號呢。那時互聯(lián)網(wǎng)還不發(fā)達,紙質雜志是了解攝影、獲取信息、增長技藝最好的方式。
某次駐外回國,我意外發(fā)現(xiàn)母親把那些雜志按年代順序,用針線、膠水、膠帶,精致地裝訂成合集,放在書架里,方便我閱讀。
當年,她非常反對我改行當攝影記者。很傷人的原話是,“外交官當?shù)迷俨缓靡彩峭饨还?,拍照片拍得再好也是拍照片兒的?!?/p>
最關心兒子得失的是母親。最理解兒子理想的,也是母親。
她沒和我提過幫我裝訂雜志這件事,可能就是某天思念兒子,自然而然地幫我整理了,做完可能都忘記了。單單這件事,就是我在內(nèi)心深處和《攝影世界》的感情超越工作關系的一個原因吧。
40年前,我10歲,還是“你不認識我,我不認識你”的懵懂狀態(tài),和攝影,和世界,和未來。
那年,尼康推出經(jīng)典的FM2。東德也隨之推出百佳(Praktica)MTL5?;叵肫饋恚赣H省吃儉用,買了兩臺MTL5,紙包紙裹壓箱底,說要留給我和我弟,將來娶媳婦時當結婚禮物。
上小學時,我偶爾會把相機偷拿出來,聽聽快門聲過癮。大學畢業(yè)后,在自動對焦相機層出不窮,它即將被放壞之前,我終于啟用了一次,帶去武漢看剛認識的女友,后來的老婆,也算實現(xiàn)了最初賦予它的神圣使命。
這些凌亂的往事,都歸結為和攝影的緣分。
所謂緣分,就是在時光中回頭看。
古人愛拿河流比喻時光??鬃映硕x“四十”,還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西方哲學也說,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其實,時間并不是可以輕易踏入和俯瞰的河流,而是浩瀚無垠的海洋。
40年來,攝影世界早已桑田滄海。攝影隨著科技在進步,身邊也涌現(xiàn)出視頻、直播、虛擬現(xiàn)實、元宇宙等新業(yè)態(tài)、新理念。
即使今天的攝影已不是我們“熟悉的河流”,我們也要做“一條奔向遼闊海洋的淡水魚”。
探尋的過程是對攝影人精神和智慧的考驗。傳播健康的、樂觀的、善良的、專業(yè)的基因,總需要某代人承擔進化突變的“痛苦”。那無邊自由的海洋,不是魚的夢想嗎?
古人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我們說,相忘于江湖,不如相望于海洋。
攝影世界和《攝影世界》,未來可期。
前行路上,接著帶帶我哦!
在中國重慶,一名女子查看老公交給她的存折。吳曉凌 攝
一名女難民牽引著盲人伴侶行走在南蘇丹的原野。吳曉凌 攝
在捷克布拉格,一對情侶相擁。吳曉凌 攝
一名小難民抵達南蘇丹首都朱巴。吳曉凌 攝
在中國重慶,一名男孩在家中寫作業(yè)。吳曉凌 攝
抱著孫女的爺爺和奶奶。吳曉凌 攝
布拉格,就是你。吳曉凌 攝
在德國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遺址,一名男子從燃燒的鐵軌旁走過。吳曉凌 攝
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紀念日,一名男子在紀念墻前悼念。吳曉凌 攝
在德國海利根達姆,一名男子在圍欄后觀看針對G8峰會的游行示威。吳曉凌 攝
在捷克布拉格廣場上,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吳曉凌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