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工筆花鳥畫呈現出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打破了以動物和植物為題材的傳統(tǒng)創(chuàng)作范圍,吸納了生活器物、交通工具、人文建筑等新題材。地方高校的工筆花鳥畫教學也需跟上時代的步伐,進行新的思考和探索。立足于云南文山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及生物資源,探索地域題材在工筆花鳥畫教學中的應用,旨在豐富工筆花鳥畫的創(chuàng)作題材,推動教學改革,同時促進地方文化的發(fā)展。
關鍵詞:地域題材;文山;工筆花鳥畫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那美術框架下的文山地域性中國花鳥畫研究”(2018JS498)研究成果。
一、工筆花鳥畫教學概述
傳統(tǒng)的工筆花鳥畫以動植物為表現對象,在技法上相對寫意花鳥畫而言更加精致、細膩。經過漫長的發(fā)展歷程,其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藝術特色。
工筆花鳥畫課程屬于高校美術教學中必不可少的課程之一。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工筆花鳥畫的基本知識和發(fā)展歷程,學會欣賞畫作的方法;掌握傳統(tǒng)工筆花鳥畫的繪畫技能、技巧,能夠進行臨摹、寫生與創(chuàng)作;增強愛國意識、文化自信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審美觀念,進而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地方高校的工筆花鳥畫課程除了需要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外,還肩負著傳承地域文化的使命。因此,將地域題材融入工筆花鳥畫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可以進一步弘揚地域文化。
二、文山地域題材的挖掘
工筆花鳥畫題材的不同是其繪畫風格多樣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五代是工筆花鳥畫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時期,以徐熙、黃筌為代表的兩大流派分別確立了兩種不同類型的風格,稱為“徐黃異體”。其中,黃筌畫風精麗、富貴,多取材于宮廷的珍禽瑞鳥、名花奇石,而徐熙善畫自然中的竹石、禽鳥、草蟲、蔬果。徐黃二人的地位不同,接觸的環(huán)境和事物也不同,反映的思想意識自然不同。因此,地域題材的挖掘成了地方高校工筆花鳥畫教學的重要內容。
(一)文山地域的自然題材
文山位于云南省東南部,喀斯特巖溶地貌突出,總體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巒連綿起伏,河谷、溝壑縱橫交錯,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大部分地區(qū)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云南省生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州市之一,為工筆花鳥畫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其中,藥材在文山的植物中占主要地位,有三七、重樓、石斛、半夏、紅豆杉、肉桂等多個品種。文山還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2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64種,有蜂猴、倭蜂猴、短尾猴、巨蜥等珍稀動物。此外,該地域的石頭、芭蕉、竹子等也非常適合工筆花鳥畫教學。
(二)文山地域的民族題材
文山有11個民族,共同孕育了“那”文化。其中,壯族、苗族、彝族的服飾圖案獨具特色,可作為工筆花鳥畫題材。此外,各種銀飾、坡芽歌書、巖畫、銅鼓紋樣、竹制捕魚工具、竹制二胡、養(yǎng)殖用的竹籠、勞作用的竹籃等,都是工筆花鳥畫可以表現的題材。
三、文山地域題材在工筆花鳥畫教學中的應用
(一)文山地域題材在工筆花鳥畫寫生教學中的應用
1.寫生在工筆花鳥畫教學中的價值和意義
寫生是工筆花鳥畫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它上承接臨摹,下連接創(chuàng)作。清代畫家鄒一桂在《小山畫譜》里有言:“今以萬物為師,以生機為運,見一花一萼,諦視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則韻致豐采,自然生動,而造物在我矣?!睆墓すP花鳥畫的發(fā)展歷程來看,畫家們都非常重視寫生,特別是在宋徽宗趙佶的倡導下,寫生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歸田錄》卷二中就寫到宋代畫家趙昌:“昌花寫生逼真,而筆法軟俗,殊無古人格致,然時亦未有其比?!币自c趙昌是同一時代的人,見趙昌對花寫照,受到啟發(fā),深入野外,心傳手記,從寫生入手,使其繪畫作品達到新的高度。由此可見,寫生對于工筆花鳥畫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2.文山地域題材三七的寫生教學
藥材三七直到明朝才得到了認識和廣泛運用。明朝藥物學家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說過:“彼人言其葉左三右四,故名三七,蓋恐不然?;蛟票久狡?,謂其能合金瘡,如漆粘物也,此說近之。金不換,貴重之稱也。”清朝藥學著作《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稱人參三七,為中藥之最珍貴者。”三七既是我國珍貴的藥材,也是文山的特產。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以三七為代表的中藥材,在救治患者的過程中發(fā)揮了獨特的作用。
(1)三七的分布及特點
三七主要分布于云南文山州的文山縣、硯山縣、馬關、麻栗坡等地。另外,廣西田陽、靖西、田東、德保等地也有種植。文山州因種植三七歷史悠久,且三七產量大,質量好,被譽為“三七之都”。
三七全株主要由三七花、三七紅籽、三七莖葉、三七剪口、三七頭、三七大根、三七須根組成。隨著種植技術的成熟,根據三七生長年限的不同,可將其分為一年生三七、二年生三七和三年生三七,一般不會超過四年。一年生三七俗稱“子條”,幼葉為掌狀復葉,一般有3—5片小葉,中間的一片較大,兩側的漸小,葉片為橢圓形漸尖,葉脈上有白色毛,在葉子正面較為明顯,葉片的中脈兩側有側脈5—6對。一年生三七苗高8—15厘米,直徑1—2毫米。二年生三七高30—50厘米,復葉呈掌狀,通常3個,少數1—2個。每個復葉有小葉片5—7片,中間的葉片長而較大,兩側的漸小,葉片長3.2—7.5厘米,葉柄長5—9厘米,小葉柄長0.5—2厘米,葉側脈有5—9對。二年生三七能開花、結實,花莖長9—27厘米。三年生三七高30—80厘米,掌狀復葉大多有7片,葉片長6.5—11厘米,中部寬2.2—3.8厘米,葉柄長5—10厘米,小葉柄的長度亦不一致,一般中間的葉片最長,兩側的較短。
(2)三七的白描寫生
白描寫生是工筆花鳥畫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繪制出優(yōu)秀的作品,畫者要不斷地深入大自然,對三七進行細致的觀察,了解其特點及生長規(guī)律,并進行大量的白描寫生。在寫生教學中,教師應在示范講解后讓學生自行練習,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小折枝的寫生過渡到大場面的寫生,從而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造型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并為創(chuàng)作積累素材。三七的白描寫生主要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三七葉片的寫生。三七一般有三根枝,每枝由5—7片葉子組成。畫葉片一定要抓住葉的基本形狀,可以先用鉛筆畫出最長的單片葉子,從主筋脈起筆,畫出主筋的動向和轉折面的關系,然后用毛筆勾出。毛筆要從轉折線上起筆,畫出葉子的外輪廓線,正面的葉子主筋脈用單線勾勒,反面主筋脈用雙線勾勒。其他的葉片以此類推,注意長短疏密的變化。第二個步驟是三七小枝的寫生。小枝寫生需要對三七的枝、葉、果實進行集中處理,重點在于造型能力的基本訓練。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觀察完整的三七植株的枝、葉、果實形態(tài),掌握它們之間的關系,把總的形態(tài)、情趣表現出來。這樣的能力是寫生構圖和創(chuàng)作的基本功。小枝的寫生是針對造型四要素“勢態(tài)、外形、疏密、結構”的訓練。其中,勢態(tài)是由枝梗的出枝去向、果實和葉的地位動向所決定的,要做到勢態(tài)順暢,參差不亂,生動有神;外形是枝、葉、果實組合形成的凹凸形狀;疏密的處理切忌塞滿,要形成多與少的對比;結構是白描寫生的細節(jié)處理,是三七植物特征的具體表現。在選取三七時,最好選擇一兩枝勢態(tài)及果實形態(tài)較好的植株來畫,有利于初學的學生對畫面進行更好的組織安排。第三個步驟是三七大場面的寫生。大場面的寫生首先要考慮的是畫面構圖,需要注意氣勢、賓主、虛實、疏密的關系。構圖是畫面的總綱領,要注意繁中有簡、動靜結合,以帶來韻律節(jié)奏感。在構圖時需要體現平衡感,但又不能機械地保持對稱,要顧及畫面上下左右的分量,使畫面不會顯得呆板。三七大場景的寫生就是對景物的形態(tài)進行取舍,并進行夸張、想象等藝術處理。要想把三七處理得比實際更美、更典型、更富有感染力,就需要秉承唐代畫家張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創(chuàng)作理論進行實踐。
3.文山民族題材壯族竹編物品的寫生教學
文山有豐富的少數民族資源,選取這里的民族題材進行寫生,一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地方的文化,二是為了收集創(chuàng)作素材,豐富工筆花鳥畫的題材。
竹編物品在新石器時代為生產工具,經歷了成為禮器、樂器的發(fā)展過程,最終成為具有審美功能的工藝品。因宋代流行插花之道,當時的竹工藝品已有多種編織方法,超越了實用性,達到了觀賞的層次。以竹編物品為題材進行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畫家有宋代的李嵩、錢選、李唐等人,其中李嵩的工筆花鳥畫作品《花籃圖》最為細致、典雅。存世的李嵩《花籃圖》有3幅,每幅作品上皆有款書“李嵩畫”,也都有“項子京家珍藏”鑒藏印,表現手法一致,唯有花籃編法和籃中花卉有別。
文山壯族人自古以來就對竹子有著濃厚的感情,并利用竹子制作竹凳、竹桌、農用工具、谷倉、樂器二胡、捕魚工具魚簍、花籃等物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壯族的竹編物品從具有實用性的物品發(fā)展成為具有審美功能的工藝品。雖然現有的編織工藝沒有宋代編織技藝精湛,但是編織出的竹編物品樸素自然、簡潔大方,適合用于工筆花鳥畫創(chuàng)作。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鑒李嵩《花籃圖》的靜物擺放方式讓學生進行白描寫生。學生可采取仰視、俯視或平視等不同角度進行觀察、描繪。竹編物品寫生的方法與三七葉片寫生的方法基本相同,在寫生過程中要注意觀察不同竹編物品的編織方法,感受壯族竹編物品的魅力。
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要求能力一般的學生對景寫生,能力強的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性寫生。對景寫生具有實習性和探索性的特征,屬于基礎訓練的范疇,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領悟、處理能力,為后續(xù)的創(chuàng)作打下基礎。對景寫生強調的是現場性,基本在寫生時就會完成畫面,后面略加整理就好。而創(chuàng)作性寫生注重立意,要求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選擇符合自己想象的景象進行寫生。
(二)文山地域題材在工筆花鳥畫創(chuàng)作教學中的應用
創(chuàng)作是工筆花鳥畫課程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敢于打破傳統(tǒng)、拓寬題材、探索新技法、更新觀念的意識和能力。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深入地方,體驗、感悟生活,將文山的民族題材、自然題材運用到工筆花鳥畫創(chuàng)作,從而繪制出優(yōu)秀的作品。以文山壯族服飾為例,其具有絢麗多姿的特點,喜用紅色、青色、黃色等色彩,圖案裝飾性強,反映出了壯族人對自然的崇拜、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對壯族服飾圖案的色彩、視覺張力進行吸收和借鑒。此外,壯族的圖紋符號是用來記錄和傳達情感的,如坡芽歌書、巖畫、銅鼓紋樣等,都承載著文山壯族深厚的文化內涵。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參觀、討論、訪談等不同形式,對文山地域題材進行了解和應用,有利于弘揚地方民族文化。
四、文山地域題材在工筆花鳥畫教學中應用的
成果及價值
(一)文山地域題材在工筆花鳥畫教學中應用的成果
將文山地域題材應用到工筆花鳥畫教學中,催生出了一系列優(yōu)秀的作品。其中一類為借鑒壯族服飾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其色彩對比強烈,視覺張力強,并具有一定的裝飾性特點。另一類作品則將文山特有的動植物、工藝品與少數民族元素相結合進行表現,其畫面往往給人一種神秘之感。地方高校教師的教學示范作品《鳴春》《夏日》《故園新夢》等多次參加省級以上的展覽并獲獎,受到了業(yè)內人士的一致好評。學生作品也多次參展并獲獎。目前,工筆花鳥畫課程已經作為校級一流課程開展建設。
(二)文山地域題材在工筆花鳥畫教學中應用的價值
文山地域題材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傳統(tǒng)工筆花鳥畫的內容,拓寬了傳統(tǒng)的表現領域,同時賦予了作品獨特的地域性文化氣息,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內涵。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傳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還傳播了地方文化。該課程的教學思路為其他相關課程提供了參考。
五、結語
本課程依托文山豐富的生物資源及少數民族資源進行教學,期望學生能夠在不脫離工筆花鳥畫基本形式語言的同時進行新的探索,創(chuàng)作出具有審美價值的地域性作品,從而促進地方文化及工筆花鳥畫的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鄒一桂.小山畫譜[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
[2]李長白.花卉寫生構圖[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6.
[3]王明富,金洪.云南壯族“萊瓦”藝術圖像集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4]艾克曼.歌德談話錄[M].楊武能,譯.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
蔣佶伯,文山學院教師。研究方向:中國畫教學及花鳥畫創(chuàng)作、民族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