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
·全國中語會學術(shù)委員會副主任·
比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法,也是一種文學手法、說理手法。
將比喻用于說理,生動、具體、形象、婉曲,好聽好懂。雖是比喻,其實是在講道理;這就叫作:以喻為論。
1945年,毛澤東同志在《論聯(lián)合政府》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很有影響力的比喻:“房子是應該經(jīng)常打掃的,不打掃就會積滿了灰塵;臉是應該經(jīng)常洗的,不洗也就會灰塵滿面。我們同志的思想,我們黨的工作,也會沾染灰塵的,也應該打掃和洗滌?!?/p>
以“打掃和洗滌”灰塵為喻,告誡我們要防止不健康的思想與作風的侵入,言簡意明,一句話就像一篇精短的說理文。
《孟子》中有一個著名的“五十步笑百步”典故。
梁惠王對孟子說,自己比別的君王治理國家要用心多了,但國家也沒有多大的發(fā)展。孟子就說:
那就讓我用戰(zhàn)爭做比喻吧。咚咚地敲起戰(zhàn)鼓,兵器刀鋒相交撞擊,有人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憑著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樣呢?
孟子的這個比喻,是告訴梁惠王,他對國家的治理并沒有什么好方法,比別的君王強不了多少,卻還在笑話別人。其內(nèi)含的道理是,有的人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或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可是卻譏笑別人,這是沒有自知之明且幼稚可笑的。
這個比喻,形象之貼切,說理之婉曲,含義之深刻,讓人叫絕,至今依然被大家使用。
在中國的古典文學作品中,韓愈的《馬說》在“以喻為論”手法的運用上,獨樹一幟:
馬說(節(jié)選)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這篇文章大約作于韓愈初登仕途之際,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用,“而志不得通”,只能相繼依附于別人幕下。所以他寫了《馬說》,表現(xiàn)他的“伯樂不常有”之嘆。
全文寫的好像是千里馬的故事,表現(xiàn)了千里馬不被人識的遭遇,其實它就是一個有力度有深度的比喻:以良馬喻英雄,托物寄意,針砭時弊,寫知遇之難;文中說的是馬,指的是人,通篇說馬,通篇喻人,點的是人才問題;作者對在位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表達了強烈的憤慨,小小短文,表現(xiàn)了一個綿延千古的主題。
在統(tǒng)編教材新課文中,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也是典型的“以喻為論”的美文。
作者在文中以優(yōu)美生動的筆墨,點示我們要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間小屋。第一間,盛著我們的愛和恨;第二間,盛放我們的事業(yè);第三間,安放我們? ? ? 自身。
這篇文章基本上通篇在用喻,作者獨辟蹊徑,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提出了人類精神大廈的建設問題,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