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向
兩千多年前,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看似將人生每一個階段該做之事都規(guī)定得嚴絲合縫,而后人需要做的,就是將自我的人生嵌入這個模板,不斷靠近一個個“偉人”??梢欢ㄊ沁@樣嗎?
就像一個圓有無數(shù)條半徑,生命與時代的可能也有無數(shù)種。只有不斷追問“一定是這樣嗎?”才能讓自己的思想和生命掙脫世俗的鐐銬,才能讓自我的靈魂翩然起舞。
曾火遍全網(wǎng),被稱作“最酷老頭”的王德順,在七十九歲高齡時選擇自信地走上T臺。他面對自己的白發(fā),寫下“它預(yù)示著我的衰老,但好在我并不服老”的新銳之句。他告訴我們,八十歲的年齡不一定就要選擇安逸清閑的生活,青春也不一定只屬于年輕人。他在人生與歲月的航道中不斷追問自己:“一定是這樣嗎?人生一定沒有其他可能了嗎?”他詮釋了生命中無限的可能。
世上沒有真正的絕望,只有被思想困住的囚徒?!耙欢ㄊ沁@樣嗎?”不僅是問句,更是自由的靈魂與思想對生命的回答?!安灰欢ā蓖苿又鴮€體生命可能性的探尋,也同樣以其自由的思考與可能,推動著時代的巨輪前行。
百年前,魯迅先生一句“從來如此,便對么?”劃破蒼穹,點亮了身處黑暗之中的中華民族。多少像他一般的有志之士懷揣著“一定是這樣嗎?”的詰問與舊勢力、舊觀念戰(zhàn)斗。而今天的我們亦需要這樣的詰問,不斷反思、前行。
面對紛繁復(fù)雜的網(wǎng)絡(luò)世界和應(yīng)接不暇的觀點,真正的時代青年應(yīng)懷揣“一定是這樣嗎?”的詰問探尋真相,辯證而理性地進行思考;面對既成的科學(xué)事實以及教科書上的所謂真理,真正的時代青年也應(yīng)當有“一定是這樣嗎?”的質(zhì)疑,憑自我探求未知的好奇心,走在科學(xué)的探索之途上。
不論在人生的節(jié)點,還是時代的坐標上,“一定是這樣嗎?”應(yīng)成為我們前行的思想推動。擁有自由的思想、翩然起舞的靈魂,方能找尋到生命無限的可能,推動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一定是這樣嗎?一定是這樣嗎!
點評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雖是孔圣人對自己人生的總結(jié),但因其影響力而成了很多人的信條,甚至成了評判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小作者以此為切入點,展開了鞭辟入里的論述。全文緊緊圍繞“一定是這樣嗎?”這一追問,以圓的半徑、王德順老人、魯迅先生的名言等素材為論據(jù),進行了充分有力的論述。
文章結(jié)尾的呼喊大氣磅礴、擲地有聲,甚至有聆聽演講的現(xiàn)場感和代入感。在小作者的論述中,我們讀到的不只是鮮明的觀點和富有邏輯的思維,更讀到了小作者的責任感和大格局,通過“一定是這樣嗎?”的追問,啟發(fā)讀者思考什么才是生命該有的姿態(tài)和時代該有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