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勤
1988年作者在蘿北縣技工學校團委工作時,帶領新團員入團宣誓
還記得在黑土地上留下的那些墾荒人的足跡,1955年8月30日晚,以楊華為隊長的60名青年組成了“光榮的第一隊”——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登上了北上的火車,經(jīng)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鶴崗市,到達與俄羅斯一江之隔的蘿北,在茫?;脑Q起了中國青年志愿墾荒隊的第一面旗幟。
在他們的帶動下,十萬轉(zhuǎn)業(yè)官兵、大批知識青年也陸續(xù)來到這片黑土地上,他們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而我的父母就是其中的一員。我的父親是十萬官兵中的一員,當年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到祖國最艱苦的地方去,毅然決然地來到了北大荒。為了加強青年墾荒隊的領導力量,他作為蘿北團縣委干事,有幸被派到北京青年墾荒隊擔任副隊長兼團總支書記,同楊華一起耐心地做墾荒隊員的思想工作,他們同墾荒隊員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娛樂,幫助團支部組建青年突擊隊,開展勞動競賽和組織文體活動,使隊員們樹立起了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安心扎根在北大荒,用自己的雙手不斷改善生產(chǎn)生活條件。我的父親與母親在北大荒結(jié)緣,組建了革命家庭,我的母親是哈爾濱墾荒隊的一名高中畢業(yè)生。小時候,我們經(jīng)常問父親的一句話就是,你當年來到北大荒后不后悔?而我的父親總是笑著說:“到邊疆、去城市都是黨的需要。我響應黨的號召到最艱苦的邊疆工作,覺得更光榮、更自豪。與我同分隊的七位戰(zhàn)友都光榮犧牲了,我們沒有理由不去追求和實現(xiàn)他們?yōu)橹畩^斗的遠大目標。”
1992年鶴崗市第十六次團員代表大會代表合影,前排左四為作者
作者的父親鄭家復(前排右一)于1958年10月調(diào)到青年團黑龍江省蘿北縣委員會,擔任團縣委干事
墾荒精神就像星星之火,從老一輩傳承而來,如今依然在一代一代年青人的心中燎原。我作為“墾二代”,從事共青團工作22年,先后擔任共青團蘿北縣技工學校團委書記、共青團蘿北縣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學校團總支書記,工作中我堅持“黨建帶團建,團建促黨建”的工作方針,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立共青團蘿北縣技工學校團校,制定《團員推優(yōu)實施辦法》,團結(jié)和凝聚廣大青年,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深刻把握青年群體特征和成長成才規(guī)律,堅持把青年需要作為工作重點方向,切實服務青年發(fā)展,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以及志愿者服務、社會實踐等工作機制,強化對團員青年的引領凝聚,引導青年積極融入社會,不斷推動青年在社會發(fā)展中受磨礪、增智慧、長才干,促進團員青年早日成長為社會需要的棟梁之才。
1997年,我被共青團黑龍江省委、黑龍江省教育委員會授予“優(yōu)秀團干部”榮譽稱號。我還多次被評為市、縣“標兵團干部”“優(yōu)秀團干部”“優(yōu)秀青年志愿者”,先后當選共青團鶴崗市第十六次團員代表大會代表和共青團蘿北縣第十三次、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委員。
時光荏苒,如今我已青春不再,但我能在青春年華從事共青團工作,能夠有機會把父輩創(chuàng)造的北大荒精神傳承下去,吾亦青春無悔,不負韶華。
(編輯·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