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霖
據記載,中國傳統(tǒng)的蒜種為卵蒜,也就是人們熟知的山蒜、小蒜。至于大蒜,則是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后引入中原的。由于大蒜的產量高、個頭大,所以很快便傳播開來。
《晉書》記載,西晉“八王之亂”時,晉惠帝成了諸侯王手里的籌碼,被裹挾著流亡各地,經常吃不上飯。成都王司馬穎有一次帶著晉惠帝回洛陽,路上吃的都是粗米飯,配菜只有大蒜和鹽豉,用瓦盂裝著,晉惠帝一口氣能吃兩大盂??磥?,晉惠帝是喜歡吃蒜的。白米飯加上蒜和鹽豉,頗有點兒老干媽醬拌飯的意思。
有的人覺得蒜的味道大,吃蒜容易口臭,影響形象。但是西晉知名美男子潘安倒不太在乎這個。他寫過一篇《閑居賦》,在總結自己官場生涯的同時表達了自己對閑居的向往,其中提到:“菜則蔥韭蒜芋,青筍紫姜?!笔[姜蒜韭,一樣不落。他還說:“堇薺甘旨,蓼荾芬芳?!薄扒]”是指香菜,這句話意思是堇菜、薺菜甜美可口,蓼菜、香菜香氣芬芳。吃完說不定他還會感慨一聲:“香菜配大蒜,味道真不賴!”
唐朝時吃蒜之風很盛。唐朝詩人高適曾寫道:“清酒濃如雞,臛豚與白羊。不論空蒜酢,兼要好椒姜?!保ā斗钯涃R郎詩一首》)
清代的“吃貨”袁枚對于吃蒜有自己的心得。他在《隨園食單》中強調:“凡一物烹成,必需輔佐……其中可葷可素者,蘑菇、鮮筍、冬瓜是也??扇澆豢伤卣?,蔥韭、菌香、新蒜是也?!痹谒磥恚迈r大蒜適合搭配肉類吃,而不適合搭配蔬菜。
同樣是清代美食家的李化楠比袁枚更喜歡吃蒜。《醒園錄》里記載過他的一些食譜,比如關東煮雞鴨法,得加十多瓣大蒜。此外,蒸豬頭、燉甲魚、煮鮑魚時也都少不了蒜。李化楠的食譜里還專門記載了腌蒜頭的法子:新出蒜頭去桿及根,用清水泡過后洗凈撈起,用鹽水加醋腌之。
更重口味的吃法是生吃大蒜?!端疂G傳》里有一段描述,說王慶得罪了童貫和蔡京,被刺配陜州,半道上與龔端、龔正結識。來到龔家村,龔氏兄弟招待他,莊客搬出一碟剝好的蒜頭,然后搬出其他茶蔬、果品、魚肉等。
但和現代人一樣,有的古人也對蒜避之唯恐不及。
唐朝有一種叫作畢羅的點心,是一種帶餡的面點。《酉陽雜俎》里有個故事:某國子監(jiān)生員患有很嚴重的夢游癥。有一次,他夢見自己帶著朋友們去常去的畢羅店吃畢羅,后來被犬吠之聲驚醒,發(fā)現乃是南柯一夢。這時,卻突然看到畢羅店的小二跑進來說:“您吃了兩斤畢羅,怎么不結賬就走了?”
此人才反應過來:原來剛才不全是夢,自己夢游中真去吃了畢羅。他問店小二:“我們吃了多少?”伙計說:“就你吃了兩斤,你那些朋友估計嫌畢羅里蒜放得太多了,所以沒吃?!?/p>
清初文學家李漁在《閑情偶寄》里說:“菜能穢人齒頰及腸胃者,蔥、蒜、韭是也?!钡死锓帕耸[和韭,他還能勉強接受,對蒜則是“永禁弗食”——永遠都不會吃。
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有人愛吃蒜,就有人不愛。今人如此,古人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