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星月夜》是荷蘭后印象派畫家凡·高于1889年在法國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主動接受治療期間所創(chuàng)作的一幅油畫,也是凡·高的代表作品之一。在這幅油畫里,凡·高以圣雷米村莊為原型,采用夸張的手法,生動地描繪出村莊上方變幻莫測、充滿韻律的星空,很好地體現出藝術家創(chuàng)作時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性。
關鍵詞:凡·高;油畫;《星月夜》;藝術特色
凡·高是19世紀荷蘭后印象派畫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短暫的一生中為后世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繪畫作品,較為著名的有《夜晚的咖啡屋》《割耳朵后的自畫像》《烏鴉群飛的麥田》《向日葵》《星月夜》。
《星月夜》這幅作品是凡·高第二次精神失常之后,在法國圣雷米的圣保羅·德米蘇拉精神病院主動接受治療期間所創(chuàng)作。在《星月夜》這幅油畫的創(chuàng)作當中,他一改早期的灰暗色調,采用了明亮的色系,并且運用了夸張的手法,描繪出富有動態(tài)美的星空月夜景色:星星、月亮與天空旋轉扭曲,仿佛要被吸進無底的黑洞,金黃色的光芒灑向梯田、房屋和山巒,而星空下方的景物又以相對靜止的方式存在,一棵如燃燒火焰般的柏樹連通了人間和天空,整個畫面就在一動一靜中實現了和諧統(tǒng)一。那痛苦而明媚的色彩,那些疊加晃動的筆觸,以及呼之欲出的濃厚感情,都能讓人感受到凡·高的痛苦和熱愛?!缎窃乱埂分阅艹蔀槟捴巳丝诘淖髌?,跟凡·高神乎其技的繪畫形式是分不開的。本文從畫面、線條、色彩及構圖等方面入手,探討《星月夜》獨有的藝術特色。
一、富有韻律感的畫面美
筆觸指的是畫筆在畫紙上運筆過程中留下的痕跡,是繪畫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技法因素,每個畫家的筆觸都是不一樣的,因此從繪畫作品的筆觸特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畫家的藝術修養(yǎng)和作品的藝術風格。從《星月夜》這幅作品當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具有強烈動態(tài)感的筆觸,然而這種動態(tài)感絲毫沒有令人產生凌亂的感覺,而是具備了一定的秩序和規(guī)律,筆觸的走向與景物的運動方向趨同,給觀者帶來一種律動感。
只要仔細地欣賞《星月夜》這幅畫,觀者便會強烈感受到畫面當中充滿了運動氣息,而這富有韻律感的畫面和凡·高大量運用時而長卷曲、時而短密斜的筆觸是息息相關的。尤其是那些與邊線不平衡的斜線,猶如春雨一般短而細密,讓觀者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跌倒過程中向前傾的情景,又或者是鐘擺來回擺動的畫面,給人們帶來一種萬箭齊發(fā)而有驚無險的感受。由此可見,當筆觸呈現為斜線的時候,便能夠給觀者帶來巨大的眩暈感,斜線的傾斜角度越大,觀者所產生的眩暈感就越強烈。
在《星月夜》之中,凡·高采用了大量短細的斜線筆觸,繪出湛藍的星空、悠遠的山巒以及整潔的村莊,并且這些斜線筆觸的傾斜力度足以給觀者帶來強烈的運動感。與斜線筆觸形成鮮明對比,曲線筆觸所起到的是輔助作用,因此曲線與斜線相互交織,構成了回旋式的星云圖案,能夠有效地增強畫面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讓觀者乘著想象的翅膀,隨著凡·高的筆觸遨游在圣雷米的星空[1]。
在畫柏樹的過程中,凡·高采用曲線筆觸,把柏樹畫成燃燒火焰般的形狀,呈現出一種以中心點相互旋轉、奮力向上生長的特征?;鹧嫘螤钅軌蚪o觀者帶來強烈的運動感,有心理學家曾經做過相關的心理測試,發(fā)現在列舉的數十樣物品形狀中,受測試的人員普遍認為火焰的形狀最具有活躍性,可以根據風的運動隨時變換成任何的形狀。柏樹頂端是錐體的形狀,其直入蒼穹的氣勢仿佛要把星空劈成兩半一般,無限地向上延伸著,直至到達合適的位置,連同悠遠的山巒周圍濃厚的筆觸一起朝著無際的天邊奔去,留下畫面中的曲線筆觸在星云旋渦里反復地轉動。
二、運動、粗獷的線條美
線條是畫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用來表達自身情感色彩的“語言”,在繪畫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凡·高在線條的運用方面,先是受到印象派繪畫風格的影響,將其色點發(fā)展成為自身作品當中的色彩線條;隨后又接觸到日本浮世繪版畫,將其靜態(tài)線條發(fā)展成為自身作品當中的動態(tài)線條,又融入點彩派的線條風格,最終形成了具有很高辨識度的線條風格。
在《星月夜》這幅油畫作品中,凡·高將這種線條風格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放眼望去,似乎整幅作品都是由數不盡的彎曲長線和分割短線交替構成,營造出一種濃厚的運動氛圍。蔣躍在《繪畫形式語言研究》中經過對大量名畫進行研究分析之后,得出了“斜線結構的運用能夠有效地增強畫面的運動感”這個結論。這種理論同樣適用于《星月夜》,只要觀者細心觀察這幅油畫,很容易就會觀察到整幅畫面的線條無一不是傾斜的。凡·高通過運用無數傾斜的短線,勾勒出遠處的山巒和近處的村莊,再采用大量行云流水般的曲線描繪出星云和月亮,二者相得益彰,大大增強了作品的畫面效果。
凡·高作品的線條美不僅表現在運動性方面,還體現在其特有的粗獷性方面。粗獷指的是線條的率性而為和簡潔有力,在《星月夜》這幅油畫當中,線條的最大特點是率性而為,凡·高在起稿之前似乎沒有經過一番深思熟慮,而是即興而發(fā)。有資料可以考究,凡·高特意選擇在白天進行《星月夜》的創(chuàng)作,憑借自身在夜晚對星空觀察留下來的記憶,再加上天馬行空般的想象,一氣呵成地描繪出圣雷米夜晚的星空圖。凡·高在《星月夜》中對線條的勾勒尤為簡潔,雖然整幅畫面當中的線條多如牛毛,但是這些線條的粗細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沒有半點矯揉造作的違和感。這幅作品中的線條鏗鏘有力,每一條線都歷歷可辨。事實上,凡·高大部分作品的線條都具有粗獷這種特點,在筆者看來,這種線條特征跟凡·高本人的性格息息相關。根據凡·高親朋好友的回憶,日常生活中的凡·高是個十分熱情的人:因為對表姐的愛情過于濃烈,導致表姐拂袖而去;因為對傳教士工作過分熱情,造成了教會的惶惶不安,最終也丟掉了傳教士的工作;因為與高更的友情過于熾熱,在兩人因為作畫觀念不合而分道揚鑣之后,凡·高精神崩潰,以至于做出了割下左耳的極端舉動。在生活中郁郁不得志的凡·高唯有將滿腔熱情投入繪畫創(chuàng)作中去。毫不夸張地說,凡·高在《星月夜》當中所畫上的每一條線條,都灌注著他熱切的情感,透過這些粗獷有力的線條,觀者能夠真實感受到凡·高那顆滾燙熾熱的心[2]。
三、狂歡的色彩美
在凡·高去世之后,他的弟媳喬安娜在整理凡·高與提奧的來往書信時發(fā)現了當中巨大的藝術價值,于是在她執(zhí)著宣傳下,世人終于開始懂得欣賞凡·高的繪畫作品,并深深為其作品當中鮮明色彩的巧妙運用所折服,對凡·高作品展開的相關學術研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3]。眾所周知,凡·高作品的風格是在印象派繪畫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為了將其與早期的印象派區(qū)分開來,后來的學者一般將凡·高、高更和塞尚等人歸為后印象派。早期的印象派繪畫最大的特點是補色的對比,通過牢牢把握環(huán)境色彩的主導地位,實現了作品色彩“照片化”的渲染效果。
(一)突出色彩的情感性
凡·高在捕獲大自然色彩信息的過程中,也將自身的情感色彩灌注到作品的物象當中,色彩為表,情感為里,表面的色彩信息推動里面情感的發(fā)展,情感又反過來強化了物象外在的色彩,在這表里色彩因素的相互影響下,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繪畫表現形式。例如在《星月夜》這幅油畫當中,首先映入觀者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湛藍星空,給人帶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由此可以猜想到,凡·高在創(chuàng)作這幅作品的過程中,內心是澎湃和充滿激情的,就像一個發(fā)現人間仙境的游客,迫不及待地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分享給好友,這種感情是如此的虔誠、熱烈。
(二)高純度色彩的運用
色彩是繪畫家用來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主要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為了能夠有效地表達出自己熱愛生活的熾熱情感,凡·高采用了高純度、絢麗無比的色彩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這里的高純度,指的是色彩的鮮艷程度非常高,常見的高純度色彩有紅色、紫色和黃色,其中黃色的純度尤其高。在《星月夜》這幅油畫中,凡·高主要運用了黃、藍這兩種色彩,如果觀者細心觀察的話,就會發(fā)現原來蔚藍的星空被凡·高添加了不少紫色,以提高色彩的純度。除了大篇幅用高純度色彩描繪“星空”之外,凡·高還特別為原本高純度黃色的月亮添加了純度更高的紅色,讓觀者感覺月亮仿佛燃燒起來了,把整個夜晚照得通亮[4]。
(三)色彩拮抗的強化
色彩拮抗指的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彩同時呈現在一個畫面當中,使得不同色彩之間產生巨大的反差效果。具體而言,凡·高在《星月夜》當中就對黃色與藍色的拮抗效果進行了強化。一方面,作品當中的黃色代表了月亮,給人帶來一種跳躍性和前進性的畫面感;另一方面,在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中,黃色意味著躁動與不安,同時在西方人的意識形態(tài)里,黃色代表了成熟和飽滿,而藍色則代表了神秘和憂郁,這從英語單詞“blue”含有藍色、憂郁等意思中可以看出??偠灾{色與黃色在色彩審美理念上是截然相反的兩個詞匯,然而在《星月夜》當中,這種黃色和藍色的拮抗俯拾皆是,像極了凡·高不斷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來回行走的矛盾的一生[5]。一方面,凡·高熱愛生活,懷著滿腔的熱情投身工作與創(chuàng)作之中;另一方面,凡·高的內心時常發(fā)出吶喊,引領著他回歸于平靜。這種矛盾的心理投射在《星月夜》當中,表現為漫天的黃色旋渦被湛藍的夜空緊緊地包裹著,仿佛要將其吞噬一般,又似乎零零散散的吶喊都被這寧靜的夜空淹沒了一樣。由此可以猜想到,當時凡·高內心的激動與精神病院死氣沉沉的環(huán)境形成鮮明的色彩拮抗,因此才有了房龍在其著作《西方美術簡史》中將《星月夜》評論為“一篇激情的汪洋”。
(四)色彩層次感的維護
之所以用“狂歡”一詞來概括《星月夜》的色彩設計,是因為筆者想表達出凡·高在創(chuàng)作這幅油畫過程中的那種亢奮的心情,而不是要說作品當中的色彩如何凌亂不堪。剛好相反,凡·高在創(chuàng)作《星月夜》的過程中十分講究色彩的層次感,這幅畫主要由黃、藍兩種色彩交織而成,其中月亮部分的色彩是高純度的黃色,樹梢上方的星星則是淡一點的黃色,星云中的黃色最淺;而藍色的部分則是以山巒為開端,在一連串深藍色的山脈上方,藍色的夜空逐漸變淺,形成了一種層次分明的色彩感;在最后,黃色與藍色在兩片星云中間交匯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水乳交融的色彩,增強了畫面的層次感。
四、嚴密的構圖
凡·高《星月夜》的構圖十分嚴謹,其主要表現在畫面的分割和經緯線的運用這兩方面。
(一)畫面的分割
在《星月夜》這幅油畫當中,遠處的山巒和上空的星云是畫面的主體部分,而這兩部分的色調也是以冷色為主,給觀者帶來一種深邃、莊重的感覺。耀眼的月亮和閃爍的群星無疑是畫面當中最大的亮點,這些分散式的小塊高亮區(qū)域,使得《星月夜》的畫面布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乍一看,那幾顆星大同小異,實則暗藏玄機,其在大小、顏色和形狀方面各有千秋。而那些旋渦狀的星云則是以中等面積色塊的形式穿插在夜空之中,有效地協(xié)調了畫面的分布,是聯系各個大大小小色塊的中間紐帶。呈現出錐形狀態(tài)的柏樹,是一個穩(wěn)定畫面的色塊,為了避免柏樹色塊過于突兀而產生孤立感,凡·高在畫面的中心處畫了一座與柏樹遙相呼應的尖頂房屋[6]。有學者曾經對《星月夜》的采青地點進行了勘察,發(fā)現這座尖頂房屋事實上并不存在,而是凡·高為了平衡畫面的色塊,特意添加上去,以實現畫面的完整性。
(二)經緯線的運用
在《星月夜》這幅油畫中,柏樹的生長、房屋的排列、山脈的走向、星月的分布等,都與緯線的方向呈現出驚人的一致性,然而整個畫面卻找不出一條完全平行于緯線的線條。從油畫的左邊開始觀察,星星和月亮出現了逐漸下降的趨勢。與之相呼應,房屋和樹木的排列也出現了這種下降的現象。而夜空上的星云,以及下方的山脈則是呈現出逐步上升的趨勢。在二者之間的是一個大面積的旋渦狀星云,很好地平衡了下降與上升的趨勢。
五、結語
拋開繪畫意象的營造,僅從繪畫形式方面進行分析,《星月夜》在筆觸線條、色彩勾勒以及畫面構圖等方面的表現,標志著凡·高在繪畫技巧方面已經進入了成熟階段。再加上夜景更能體現出一個畫家深厚的畫功,因此《星月夜》這幅曠世名作不但為后來的繪畫家提供了諸多技法經驗,而且在夜景油畫發(fā)展史中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參考文獻:
[1]劉慧婷.論《星月夜》的單純形式美表達[J].齊魯藝苑,2008(2):34-36.
[2]宋春艷.用梵高繪畫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星月夜》帶給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J].學子(理論版),2016(1):75.
[3]楊容君,孫獻華.淺析凡·高《星月夜》[J].美術教育研究,2019(22):32-33.
[4]梁峰.梵高《星月夜》的藝術特色[J].大舞臺,2014(2):18-19.
[5]張程程,汪代明.視知覺理論視閾下的《星月夜》研究[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21(5):119-123.
[6]張多星.淺析凡·高油畫作品《星月夜》藝術特色[J].美術教育研究,2015(12):21.
作者簡介:
孟新,中國計量大學人文與外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哲學、佛教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