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鎮(zhèn)平
詔安縣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閩粵交界處,毗鄰廣東潮州,歷史悠久,山川毓秀,地靈人杰,文風熾盛,書畫藝術源遠流長,素有“書畫之鄉(xiāng)”之美稱,第一任知縣何春竟是明朝著名理學家王陽明的親傳弟子。在其知詔安縣時,用陽明教化,致力傳播陽明學說,受其教化,自此文風大興,科甲鼎盛,最終成就“海濱鄒魯”。
詔安縣的首任知縣是誰?根據民國版《詔安縣志》記載,是何春。其為雩都人,即現江西于都,舉人出身,明嘉靖十年到任。
何春到任前,尚還沒有“詔安縣”。史料記載,詔安地處閩粵界區(qū)。晉義熙九年(413)起,詔安屬義安郡綏安縣地,至隋開皇十二年(592),綏安縣并入龍溪縣,詔地遂屬龍溪縣。
唐垂拱二年(686),經開漳圣王陳元光奏請,析龍溪縣南境故綏安地置漳州府并立漳浦縣、懷恩縣兩縣,詔地遂屬漳州懷恩縣管轄,縣治設在今詔安縣城南詔。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因瘟疫流行,人口逃散,懷恩縣被撤銷,并入漳浦縣。
經過幾百年的發(fā)展,丹詔大地人口又慢慢多了起,經濟也開始活躍起來。但又因遠離漳浦縣治,治安十分不好,苦于沒有一個縣級行政機構來管理,大大制約了當地的發(fā)展。于是許多鄉(xiāng)民紛紛向上呈請設立縣治。明弘治十七年(1504)南詔鄉(xiāng)民許仲選等向上呈請設立縣治,閩浙總督和福建巡撫衙門經過協(xié)議,只在南詔設守御千戶所。
千戶所畢竟是一個軍事機構,和鄉(xiāng)民們所需要的發(fā)展地方經濟、維持社會秩序的縣治的期望值還有所差距,于是詔安鄉(xiāng)民再次請奏置縣,但仍未果。
明正德十六年(1521),三都寶橋(今詔安深橋鎮(zhèn)上營村)人葉亹高中進士后致仕,于明嘉靖七年(1528)任經歷。作為丹詔本地人,葉亹對于鄉(xiāng)親們多年一直謀求設縣一事很清楚,也頗為支持。所以他親手執(zhí)筆寫一份《奏設縣治疏》寄回老家,讓鄉(xiāng)親們再次請奏置縣。鄉(xiāng)親們接到葉亹從京師寄來的奏稿和來信后,大受鼓舞,商議后還是以鄉(xiāng)紳許仲遠的名義上呈奏疏,而與此同時,葉亹則在京城配合活動。
明嘉靖九年(1530),朝廷終于敕準,析漳浦縣之二、三、四、五為詔安縣,取名“南詔安靖”之義,治所設在原懷恩縣的縣治南詔,隸屬漳州府。
翌年,明嘉靖十年(1531)朝廷任命何春為首任詔安知縣。漳州知府則派通判陳賢前來籌建縣署和儒學宮??h署以原漳南道府館(今縣政府舊大院處)為址,儒學學宮在縣署之前,前為文廟,后為明倫堂,與丹詔書院為鄰。
自此,丹詔大地正式開啟一段嶄新的歷史篇章。
那么,何春憑什么能成為詔安首任縣長,他有什么才華與能力呢?或又有什么特殊的背景呢?
清版《雩都縣志》“舉人”中記載:何春,字元之,西一坊(今于都貢江鎮(zhèn))人,何泰之弟,弘治甲子科(1502)以詩經中式七十七名。
雩都位于江西省南部,贛州市以東,東鄰瑞金市,建縣時幅員遼闊,所轄地域含現瑞金、會昌、石城、寧都、安遠和尋鄔諸縣。素有“六縣之母”和“閩、粵、湘三省往來之沖”之稱,為贛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和軍事要地。而就在明正德年間,一場突如其來的民亂席卷了閩、粵、贛交界邊區(qū)。
1993年版《平和縣志》記載:明正德二年(1507)詹師傅與溫火燒率領農民在蘆溪、象湖武裝起義。正德八年,附者日眾,聲勢浩大,轉戰(zhàn)閩、粵、贛邊區(qū),致使“三省騷然”。
兵部尚書王瓊對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賞識,在王瓊的推薦下,正德十一年(1516)八月,王守仁被擢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ㄖ荩?、漳(州)等地。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別號陽明,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其死后謚文成,故后人又稱王文成公。
正德十二年(1517),農民起義軍被王守仁率閩、粵、贛三省官兵鎮(zhèn)壓,盤踞在閩粵交界山區(qū)數十年之久的山民暴亂被肅清了。為了實現社會長治久安、民眾安居樂業(yè),王陽明在這片民亂之地奏設廣東和平、福建平和、江西崇義三縣。
其中福建平和縣是割南靖清寧、新安等里,漳浦縣二三等都添設的,上疏不久便得到朝廷批準,于正德十三年(1518)三月置縣平和縣,取“寇平而民和”之意。
公元1517年,王陽明平漳寇自上杭班師路過雩都,雩都民眾奔走迎接,這時,王陽明即興寫了一首五言律詩,表現了他禮賢下士,關注民生的情懷,“積雨雩都道,山途喜乍晴,溪流遲渡馬,岡樹隱前旌,野屋多移灶,窮苗尚阻兵,迎趨勤父老,無補愧巡行。”
正德十二年(1517)九月,王陽明利用公務之余在贛州設臺講學,吸引四省周邊許多文人學者紛紛過來聽課,其中就包括何春。
據《雩都縣志》記載:“何春從小意志高亢,不肯效法今人,言稱‘世無周程諸君子,吾不當在弟子之列?!辈贿^,當他聽聞王陽明在贛州設臺講學時,馬上對他的弟弟何廷仁說:“王陽明先生是孔、孟的嫡派,吾輩應當北面師事之?!庇谑牵未罕銕е艿芎瓮⑷室黄鸢萃蹶柮鳛槔蠋?。從此后,何春苦心鉆研理學,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時間一久,就體會到王陽明學說的至要。
王陽明聽了何春的一些學習心得后,很吃驚也很高興,對他的弟子們說:“何元之的功夫,真所謂近理著已也”。得到王陽明的贊賞后,何春更加努力潛心研究王陽明的學說,后來還與何廷仁、黃弘綱、管登一起并列成為王陽明在贛傳學的主力骨干弟子。
而學到王陽明心學的何春,則在正德十四年(1519),在羅田巖濂溪閣右懸崖處開辟“觀善巖”講肆,請王陽明書寫“觀善巖”三字匾額?!昂未洪_辟觀善巖,日與同志談學,寄興于煙云水月之間,有舞雩歸詠之風。”明嘉靖十年(1531)朝廷任命何春為首任詔安知縣,于是何春就離開雩都,赴福建詔安就任,成為詔安縣“首任知縣”。
王陽明因奏請朝廷設立平和,至今仍被平和人尊為“縣父”,而他的弟子則在14年后,成為與平和縣接壤的詔安縣首任知縣。設立平和縣時,從漳浦縣析走部分區(qū)域,而10多年后設立詔安縣時,也是從漳浦縣析走部分區(qū)域,這或許也能成就師徒倆的一段佳話。
在明朝,以舉人出身直接任知縣的不多,何春也是在中舉29年后才有機會出任知縣,這里面或許也有王陽明的作用吧。
作為王陽明的親傳弟子,何春對王陽明先生是相當崇拜的,不管是為人、為學、為文和為官,都以老師為楷模,他作有一道五言古詩,是步王陽明韻而作,其題為《重九羅田巖登高夜步陽明先生游青原和黃太史(山谷)韻》。
明嘉靖十年(1531 ),接到朝廷的任命后,何春結束在于都羅田巖濂溪閣右懸崖處開辟“觀善巖”講肆,馬不停蹄趕到詔安就任知縣。面對百廢待興的一個新縣份,他積極推行前幾年被陽明先生實踐證明切實可行的《南贛鄉(xiāng)約》,通過民眾自治,維系基層社會穩(wěn)定;興建書院,培養(yǎng)學子。“教民行鄉(xiāng)約,習文公家禮。毀淫祠,禁圖賴?!币骑L易俗,強化社會治理。在政務之余,效仿陽明先生“召諸生講學”的做法,興辦社學,教育百姓。公務之余,集諸生于“明倫堂”,并到各社學,傳授理學,講明人心道心之旨,三綱八目之微,“聽者咸有醒發(fā)”。
何春知詔安縣時,也做了一些基建之事。如《福建通志》記載,舊漳南道府館故址,明嘉靖十年設縣,通判陳賢創(chuàng)建中為正堂……西為典史……十一年知縣何春改建典史。
《詔安縣志》也記載,詔安縣城池,宋為南詔場,又為沿邊巡檢寨。弘治十七年,設南詔守御千戶所,始拓城西偏而廣之,砌以石,圍一千三百六十丈,高一丈六尺。嘉靖九年,設縣,遂為縣城。十二年知縣何春……重修。
何春在詔安時間不長,只有區(qū)區(qū)三年,由于其在任時,從容進行禮樂以教化民眾,將大明姚江之學以化民成俗,然后就改任直隸含山令,正德十八年(1523)又任霍山令??h志記載其離開詔安時狀況:“改知含山,行李蕭然,民至今思之?!?/p>
何春在霍山的前任、后歷任戶部主事、云南廣西府(在今云南省瀘西境內)知府的歐紹說(號屏岡)對何春的評價極高,他說何春:“歷官三郡,能使其民知廉恥自重,雖然是僻塢寒墟,皆置社學,雍雍弦誦之聲震動山谷,真學道愛人之君子也,無愧陽明弟子矣”。何春留有多首詩詞,其平生著述集成《忖言集》,藏之于家。
丹詔大地開始置縣后,地方基層的管理得到加強,社會秩序得到改善,同時,首任知縣何春又有大才,帶來王陽明心學、姚江之學,加強了地方教育,使得詔安民風漸開,文風日盛,為繼任者奠定一個非常好的基礎,至此,丹詔大地文風大開,至清一代已是人文蔚興,科第迭出,成為名副其實的“海濱鄒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