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活躍在野地里、花草間的昆蟲,以其精巧可愛的形體和活潑生動的姿態(tài)讓人著迷。古代畫家以它們?yōu)橹鹘?,約在900年前發(fā)展成“草蟲”這個專門的畫科。
臺北故宮博物院日前正在舉辦的“草蟲捉迷藏”特展,選擇該院所藏不同時代、各種形制的“草蟲畫”進行公開展示,讓觀眾能夠輕松地欣賞古畫。在畫中尋找草蟲的身影,辨認隱身畫中的各種昆蟲,就好像跟著古代畫家一同玩起捉迷藏的游戲,體會在畫中尋找草蟲的樂趣,并同時欣賞名家精湛的畫技。
在展覽中,生命科學(xué)知識提供觀測“草蟲畫”的另一種犀利工具,有別于傳統(tǒng)藝術(shù)史式的觀照。這種精細的物種鑒別,可以確認畫中昆蟲的造型是趨向?qū)憣?,或是出自想象,讓我們對于古畫之評估有更堅實的標準;對有關(guān)昆蟲習(xí)性與棲地的知識,則可更深入地理解畫中動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甚至領(lǐng)會畫家的觀察與活動區(qū)域,幫助我們讀取到更多歷史、藝術(shù)與科學(xué)史的信息。
一、草蟲怎么畫
傳統(tǒng)草蟲畫作可分為兩大類畫法:一類偏向仔細勾勒昆蟲、花木的輪廓與形體結(jié)構(gòu),小心涂上對應(yīng)的顏色,達到類似相片般清晰的“工筆蟲畫”,以便呈現(xiàn)草蟲各種令人贊嘆的精巧細節(jié);另一類則偏向以奔放的筆畫,透過線條本身的粗細變化與速度感,加上微妙的水墨或色彩塊面的暈染,創(chuàng)造昆蟲于草木間飛鳴跳躍的生動情態(tài),這種被稱為“沒骨”的“草蟲畫”,筆墨與色彩涂染似很隨意,卻能把草蟲的生命力顯露無遺。畫家有時會混合使用這兩種畫法,達成他們期待的效果,散發(fā)不同的魅力。
二、草蟲寓意
許多小昆蟲因為名字諧音或生物特性,在文學(xué)及風(fēng)俗中累積豐富意涵。“草蟲畫”不只彰顯這些微小動植物的特性與美好、寄托對生命起滅的感傷,也兼具祝福甚至勸誡的寓意。
三、草蟲的聲音
發(fā)出響亮叫聲的鳴蟲,在大自然中很容易引起注意。在無法畫出聲音的“草蟲畫”中,也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你能分辨得出畫上的這些鳴蟲與它們的聲音嗎?當注意到鳴蟲對應(yīng)的叫聲,再回頭觀賞繪畫,是不是仿佛可以聽到蟲子響亮的叫聲充斥在畫作當中,而讓圖畫顯得熱鬧非凡呢?
四、不受青睞的甲蟲
不是所有昆蟲都有機會成為“草蟲畫”的主角。在不同時空與文化的影響下,人們喜愛的昆蟲有所不同,如鍬形蟲或是兜蟲在古代“草蟲畫”中就不是很常見。
五、草蟲VS昆蟲
傳統(tǒng)所謂的“蟲”,不只是現(xiàn)代生物學(xué)“昆蟲綱”的六足節(jié)肢動物,連蜘蛛、蜈蚣、蚯蚓,甚至青蛙、蝸牛等都包括在內(nèi)。所以“草蟲畫”中出現(xiàn)的非昆蟲,不一定是配角。過去它們可能就具有“蟲”的身份,理所當然的是畫中主角。
六、草蟲捉迷藏
由于昆蟲尺寸微小,冊頁或扇面形式就足夠成為“草蟲畫”的舞臺。不過,古代還有不少草蟲畫作,畫在手卷或立軸上。這些大尺幅的作品,包含的昆蟲等以及花卉草木的種類與數(shù)量,當然也就更多了。
觀賞這類尺幅比較大的草蟲畫,特別容易得到玩捉迷藏的趣味。葉子上、石頭邊、水岸旁,每個畫面的小角落都可能藏著之前沒發(fā)現(xiàn)的小昆蟲。
它們小小的身影和動態(tài),能夠讓人充分感受到大自然即使在微渺處也充滿生機,這正是許多“草蟲畫”所要表現(xiàn)的重要畫意。
七、草蟲明星——蝴蝶
蝴蝶有著紋樣多變又悅目的翅膀,“蝶”字的發(fā)音更與代表七八十歲長者的“耋”字相同,因此成為長壽的象征,寓意極佳。好看加上好的象征,“草蟲畫”中最受歡迎的明星,無疑就是蝴蝶了。在這次展覽的作品中,充分展現(xiàn)出了畫家對于蝴蝶的想象力。
(資料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