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麗君
在介紹小滿這個節(jié)氣時,我們曾講過用“小”和“大”命名,一般表示程度?!靶 北硎境潭容p,“大”則是程度重。
小暑、大暑這兩個節(jié)氣,顧名思義,都和炎熱有關(guān),只不過,小暑是“小熱”,代表著炎熱的開端,而大暑就是“大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小暑、大暑是夏季六個節(jié)氣中的最后兩個,分別在7月初和7月末??赡苡械耐瑢W(xué)會想,既然表示炎熱,為什么古人命名時不叫“小熱”“大熱”呢?這就涉及到漢字的發(fā)展歷史了。我們從“熱”和“暑”在最初造字時的形態(tài),就可以看出古人對它們的認(rèn)識區(qū)別。
“熱”的小篆寫作? ? ,字形下半部分是“火”,發(fā)展到現(xiàn)代漢字中,就成為“灬”。所以,從“灬”的一些漢字都與“火”的意義相關(guān),比如:火可以把生的東西變成熟的,因此“煮”“烹”“煎”這些表示烹飪的漢字從“灬”;火會把東西燒黑、燒焦,所以“黑”“焦”的字形中也有火;“蒸”字最初寫作“烝”,上面“丞”表示讀音,下面四點是火,表示蒸汽上升。而“暑”的字形從“日”,日表示太陽。所以,從“日”的漢字一般與太陽相關(guān)。太陽可以帶來亮度的變化,如“明”“暗”;可以帶來時間的變化,如“早、晚、昏、昨、旦”;可以帶來天氣的變化,如“晴”。
夏天的炎熱,是因為太陽帶來了熱量,而不是火。因此,表示自然氣候的這種“熱”就用“暑”命名。另外,“暑”的讀音和“煮”相近,這說明在造字時,人們認(rèn)為盛夏的炎熱就像食物在水中煮一樣,又濕又熱。所以,“暑”常常用來表示季節(jié)的熱,中暑、暑假、避暑等詞中的“暑”,都專指夏天。
小暑是小熱,人們還能通過習(xí)習(xí)涼風(fēng)加以緩解。宋朝的秦觀在《納涼》一詩中寫道:“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fēng)定池蓮自在香?!痹旅髦?,詩人拄著手杖出門,來到柳樹下乘涼。在畫橋南畔,詩人靠著胡床,聽著船只上的笛聲從河面?zhèn)鱽?。晚風(fēng)初定,池中的蓮花自在地盛開,飄來陣陣香氣。這是一幅相當(dāng)愜意的乘涼圖。但到了大暑,熱氣把萬事萬物熏得無精打采。同樣是荷花,小暑時還能自在盛開,到了大暑便熱得垂下了頭。這樣的場景就收錄在詩人楊萬里的《暮熱游荷池上》(其三)中:“細(xì)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fēng)。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崩w細(xì)的小草微微搖頭,似乎在告訴我風(fēng)來了。我趕緊敞開衣衫,試圖將這西風(fēng)攔住。雖然已經(jīng)到了晚上,但荷花好像還在害怕那熱氣,低頭躲在碧綠的荷葉中,不愿意露面。
俗話說“熱在三伏”,小暑正是進(jìn)入伏天的開始。為什么炎熱的日子稱為伏天呢?從伏字的字形看,它的甲骨文寫作? ? ,字形左上方的? ? 是人,右下方的? ? 是狗,整體字形像狗趴在人后面,所以“伏”就有埋伏、藏起來的意思。因此,一種說法認(rèn)為,伏日就是指人們應(yīng)當(dāng)減少外出,在這段時間里躲在家里避暑。也有說法認(rèn)為,伏日的命名和古代社會的民俗相關(guān)。中國著名的文字訓(xùn)詁學(xué)家陸宗達(dá)先生就研究過這個問題,他認(rèn)為伏日得名于“伏祭”,這種祭祀要殺狗。殺狗為什么叫“伏”呢?這可不是因為它的字形中有個“犬”字。事實上,這里的“伏”是個錯別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時會寫錯誤的同音字,古人在抄書時也會這樣。真正表示殺狗祭祀的字其實是“副”,卻被古人誤寫成了“伏”,將錯就錯,就這樣固定下來了。
“副”早期寫作“疈”,字形結(jié)構(gòu)和“班”很相似,“班”的中間是刀,兩邊是玉,表示用刀把玉一分為二?!隘@”字兩邊的“畐”只表示聲音,相同的是中間的刀。后來字形簡化,寫作“副”。它最初也是指用刀把東西一分為二,因此有分解的意思。因為一分為二,所以反過來又可以“合二為一”,漢語中很多成雙成對的東西,用“副”來表示,比如一副筷子、一副手套、一副對聯(lián)等。現(xiàn)在有些方言中,還把殺豬稱為“副豬”,殺雞稱為“副雞”。
不管伏日的得名源于哪種理據(jù),都改變不了炎熱的事實。因此,在小暑、大暑日,民間習(xí)俗的主要活動就是如何避暑。人們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飲食方面,盡可能吃促進(jìn)食欲的食物。在北方,民間說法是“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因為入伏正是新麥滿倉時,面食就成為很多人的選擇。尤其是餃子,長期以來都是北方地區(qū)最愛的吃食。俗語說:“好吃不過餃子。”在南方,則有“食新”的習(xí)俗,品嘗剛剛收獲的新米,并祭祀祖先,以感謝大自然的賜予。
當(dāng)然,最好的避暑飲食就是冰涼的東西?,F(xiàn)代人有冰箱可以利用,制作冰棍、冷飲。古人怎么辦呢?古人很早就有冬日掘井藏冰的做法,古書《禮記》《周禮》等都有記載。古代還專門有負(fù)責(zé)管理冰的官員,叫“凌人”。“凌”的字形中有“冫”,就是冰的意思。我們聰明的祖先,甚至還發(fā)明了冰鑒——一種夏季用來盛冰并放置食物的容器,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最早使用的“冰箱”了。為什么稱為冰鑒呢?“鑒”的古文字形? ? 上半部分是一只大大的眼睛,下半部分是器皿。它最初是一種盛水的容器,后來盛放冰,就稱為冰鑒。上古沒有鏡子,但古人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水能照影,因此“鑒”慢慢有了“鏡子”的意思。戰(zhàn)國以后,青銅制作的鏡子越來越多,它的字形也發(fā)生了變化,改為“金”字旁,表示這種器物由金屬制作而成。
盡管炎熱給人們帶來很多的不便,但是熾烈的陽光也有它的好處,比如這個時間就可以曝曬各類東西,防止發(fā)潮發(fā)霉或長蟲子,民間有“六月六,曬紅綠”的說法。對于莊稼來說,氣溫最高時正是它們生長最快的時候,正可謂“人在屋里熱得躁,稻在田里哈哈笑”。
炎熱的夏天總是讓我們期盼著秋天的到來,小暑大暑過完,秋天就將如約而至了。
(北京師范大學(xué)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中國文字整理與規(guī)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