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三個“背影”看許鞍華電影中悲劇美學的價值落點

      2022-05-30 20:05:50李美慧
      美與時代·下 2022年8期
      關(guān)鍵詞:許鞍華背影

      摘? 要:縱觀許鞍華導(dǎo)演的電影,可以發(fā)現(xiàn)片中人物都曾經(jīng)深陷矛盾痛苦的境地,然而人與命運的奮力對抗常常迸發(fā)出極強的生命張力,形成痛感與力量感并存的悲劇美學。在許鞍華四十多年的從影生涯中,這種悲劇美學的價值落點一直在變化。對《半生緣》《天水圍的夜與霧》《黃金時代》這三部許鞍華籌備多年、深刻聚焦女性悲劇的電影進行研究,通過分析三部電影結(jié)尾處的三個“背影”的象征意義,提出從以主人公愛人的背影承載情感寄托,到以主人公幼年的背影強調(diào)個體命運,再到以主人公扭轉(zhuǎn)背影、正面示人的行為凝結(jié)精神力量。許鞍華悲劇美學的價值落點逐漸落歸悲劇主體本身,形成顯著的、由外而內(nèi)的流變脈絡(luò)。

      關(guān)鍵詞:背影;許鞍華;悲劇美學;價值落點

      悲劇是一個美學范疇,誕生自古希臘美學家對古希臘文學作品的理性考察,隨著西方文學的發(fā)展和西方美學理論的發(fā)展不斷豐富和演變。悲劇美學傳到中國后,經(jīng)魯迅、蔡儀、李澤厚等人的闡釋和探討而不斷變化發(fā)展。魯迅在雜文《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中,將悲劇表述為“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但值得注意的是,悲劇美學并不是消極意志的體現(xiàn),甚至恰恰相反。李澤厚曾在《關(guān)于崇高與滑稽》一文中指出,悲劇能引發(fā)“美感喜悅”的根源在于能夠讓人“提高精神”,悲劇美學的實質(zhì)在于讓人“化悲痛為力量”。

      許鞍華電影中有很強的悲劇意識,仔細梳理她的電影后會發(fā)現(xiàn),她鏡頭下的主人公往往會面臨各種問題:封建禮教的精神壓迫;暴力對身心健康的殘害;衰老、疾病、死亡;愛情中的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從缺乏母愛的女兒到失去女兒的媽媽,親情缺位的痛苦;來自工作與家庭的雙重生活負擔;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存在巨大落差,難以實現(xiàn)的個人價值,等等。同時,主人公在這種衰亡痛苦的命運中掙扎求生,表現(xiàn)出極為清晰的痛感和頑強的力量感,可以說,對悲劇美學的呈現(xiàn)貫穿了許鞍華從影生涯的始終,其作為女性導(dǎo)演的女性視角,又讓她選擇將片中女性人物作為悲劇主體以及悲劇美學的承載者。

      縱觀許鞍華聚焦女性悲劇的電影,有三部傾注其極大的心血,結(jié)尾處都刻意設(shè)計展現(xiàn)主人公的背影:《半生緣》中,電影最后讓觀眾代入顧曼楨的視角看愛人沈世鈞的背影;《天水圍的夜與霧》中,電影最后讓觀眾代入王曉玲父親的視角看幼年王曉玲的背影;到了《黃金時代》,電影最后讓觀眾代入駱賓基的視角看蕭紅和蕭軍的背影,然后蕭軍漸漸走出畫面,蕭紅轉(zhuǎn)過身來,直視鏡頭,影片結(jié)束。這三個背影串起一條簡明清晰的脈絡(luò),反映了許鞍華從影四十余年呈現(xiàn)出悲劇美學的價值落點的變化。

      一、《半生緣》:以愛人背影承載情感寄托

      《半生緣》上映于1997年,是許鞍華最初的執(zhí)念,早在1983年就想拍,條件一直不成熟直到十幾年后才開機。她在接受采訪時坦言,對拍《半生緣》的欲望甚至超過了她公認的同期藝術(shù)巔峰《女人,四十。》,因為這是一部她“在概念上想通了”的戲,傾注了很多心血和個人想法。

      《半生緣》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除了使女主角顧曼楨更加主動,刪去了顧曼楨在姐姐死后嫁給仇人祝鴻才的橋段,并將祝鴻才的形象進行一定程度的美化,故事情節(jié)基本與原著相符:顧曼楨本與沈世鈞互相愛慕,卻被不能生育的親姐姐幽禁、被姐夫強暴直至懷胎生子,與沈世鈞完全失去聯(lián)系,兩人再見已是14年后。故事最后,終獲自由的顧曼楨堅強地做出獨自撫養(yǎng)孩子的決定,重新找了一份工作,開始了新的生活。得知事情始末后,沈世鈞非常迷茫,顧曼楨卻平靜地說:“能見面已經(jīng)很好了。沈世鈞,我們是回不去了?!鳖櫬鼧E切身經(jīng)歷慘劇卻比沈世鈞更有面對現(xiàn)實的勇氣,表現(xiàn)出極為強大的精神力量,美感也由此迸發(fā)。

      這場戲后,便是電影結(jié)尾,沈世鈞當年打著手電為顧曼楨找手套的場景。觀眾隨鏡頭全景一起注視沈世鈞四處尋找的背影,找到手套那一刻,鏡頭轉(zhuǎn)為近景拍攝沈世鈞面帶微笑的正臉。這一段表面上是帶觀眾進行全知視角的回溯,實質(zhì)上是顧曼楨對往事的主觀想象,她在明知二人再回不去后,想起當年那只紅手套。

      片中還有一處將沈世鈞的背影作為顧曼楨情感寄托的集中展現(xiàn),是電影中統(tǒng)領(lǐng)全片的“引子”。電影開頭,伴隨顧曼楨的獨白,畫面分別展現(xiàn)了顧曼楨躲雨時、在辦公室與同事聊天時、到廠里檢查機器時、搭乘公共汽車時與男主角沈世鈞的相遇,顧曼楨的目光每一次都追隨著沈世鈞,沈世鈞卻并不知道顧曼楨的存在。后來在昏暗的工廠車間內(nèi),顧曼楨由遠及近走來,沈世鈞背對鏡頭走去,二人漸行漸遠,最終顧曼楨走出鏡頭,畫面中只剩沈世鈞的背影,此時片名字幕“半生緣”緩緩出現(xiàn),電影正式開始。在這段引子中,無論是顧曼楨的獨白視角,還是顧曼楨的正面鏡頭,都提示著半生緣悲劇的真正主角是作為女性的顧曼楨,然而和電影結(jié)尾一樣,二人擦肩而過后,顧曼楨就消失了,鏡頭中只剩下沈世鈞的背影。

      在《半生緣》中,許鞍華選擇將“愛情”作為女性悲劇命運的價值落點,用顧曼楨眼中的愛人背影作為全片的收束。在經(jīng)歷慘劇之后,沈世鈞和他手上的紅手套,象征著顧曼楨最青澀、最美好的愛情,也象征著她原本美滿的生活、未被打碎的個體生命經(jīng)驗,讓電影基調(diào)變得更加溫情,更易于觀眾接受。然而,這也使得《半生緣》真正的主角顧曼楨隱入了兩性關(guān)系背后,變得被動:明明是顧曼楨先于沈世鈞動情、有更多付出,明明是顧曼楨承受了更多傷痛、有更強大的精神力量,最后電影卻讓顧曼楨成為觀眾代入的視點,將沈世鈞找手套的動作處理為這“半生情緣”的落腳點,這種錯位使觀眾對個體悲劇的體悟讓位于對愛情遺憾的唏噓,削弱了悲劇美學的力量。

      二、《天水圍的夜與霧》:以幼年背影強調(diào)個體命運

      另外一部許鞍華籌備了許多年的戲是《天水圍的夜與霧》。這部上映于2009年的電影,改編自真實的社會新聞,拍攝曾被中途叫停,許鞍華在休息期間靈機一動,將一個講親情的故事由荃灣挪到了天水圍中,也給觀眾做了一個正面的心理鋪墊,這才有了獲獎無數(shù)的《天水圍的夜與霧》。

      在《天水圍的夜與霧》中,對人物悲劇命運的關(guān)注更加直接。電影開篇先報道了這起倫常慘案,一名男子先后殺死妻子和兩個孩子后自殺,隨后從不同人的視角回溯女主角王曉玲的人生。

      王曉玲出身自貧苦農(nóng)村,很小年紀就獨自外出打工,后來以賣身為生,嫁給嫖客李森。起初李森待她很好,然而權(quán)力和地位的懸殊讓李森自卑的心逐漸膨脹,并扭曲為一種優(yōu)越感,后來他開始以恩人自居,理所當然地侵犯了王曉玲的妹妹,甚至也猥褻自己的親生女兒。王曉玲屢遭李森的言語暴力、身體暴力乃至性暴力的侵害,她勇敢反抗,然而四處奔走都沒有結(jié)果——社工、警察、區(qū)議員,每個專業(yè)人士的不作為都加重了王曉玲的絕望,最終王曉玲被推到了悲劇結(jié)局。

      電影中間曾出現(xiàn)過王曉玲初次離家的場景,那時她還是一個小孩子。鏡頭中配樂輕盈悠遠,溫暖黃色基調(diào)的畫面非常明亮,屋墻面積極大,擋住了王曉玲的去路,王曉玲轉(zhuǎn)過彎就消失在鏡頭中,這是對王曉玲離家的“真實再現(xiàn)”。

      而在電影結(jié)尾,兇案始末已為觀眾知曉,鏡頭又拉回了那個偏遠的小村子。全片最后一個鏡頭中,王曉玲的父親坐在門前抽煙,一只雪白的小兔子在他身后跑來跑去。突然,父親像感覺到了什么似的,開始四處張望,看到畫面右邊時,鏡頭也開始向右移,漸漸把畫面拉到了年幼的王曉玲離家時身旁那堵屋墻——和片中王曉玲初次離家的鏡頭非常相似,墻上蘚草青翠旺盛,年幼的王曉玲背著竹筐、手中拎著編織袋,走了幾步路之后回頭招手。然而與那個“真實再現(xiàn)”鏡頭不同的是,此時的配樂和緩、沉痛,調(diào)和了大量黑色的畫面,十分昏暗,同時屋墻占比大幅縮小,王曉玲不再是視覺上被壓迫的對象,前路開闊起來,也一直處在觀眾視線之中。隨后,鏡頭固定下來,像一個人一樣注視王曉玲招手后漸漸遠去,直至畫面由明轉(zhuǎn)暗,最后黑屏,像是人閉上眼睛。自此,觀眾和片中的父親一起完成了對當年那場目送的回望。

      由此,許鞍華結(jié)束了對王曉玲一生的回顧,將時光定格在悲劇發(fā)生前。片尾這個鏡頭的背影是一種抒情,王曉玲結(jié)局已定,所以感情基調(diào)是悲傷的,但是許鞍華通過長鏡頭中的同物轉(zhuǎn)場將現(xiàn)實時空和回憶時空進行縫合。讓觀眾的觀眾焦點跨越時空完全聚焦于悲劇主體身上,強調(diào)她在悲劇中作為“人”的個體命運,同時也通過為她安排開闊的前路,給出了另一種隱蔽的希望:如果時光倒流,她會不會有不同的結(jié)局?

      三、《黃金時代》:以扭轉(zhuǎn)背影凝結(jié)精神力量

      還有一部許鞍華想拍已久的電影,是上映于2014年的《黃金時代》。蕭紅是許鞍華一直想拍的人,等了整整20年才時機成熟,找到了合適的劇本和充足的投資,得以開機。這部蕭紅的傳記電影,通篇都在講述蕭紅的命運悲劇。

      作為一個才華驚絕、思想深刻的作家,蕭紅始終生活困窘、顛沛流離、疾病纏身,在愛情里飽受家暴、出軌、拋棄之苦,辛勤創(chuàng)作但因文學理念不迎合時代而備受輕視,遭受著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甚至離世時,她也是孤身一人。

      然而,導(dǎo)演并沒有渲染她的悲慘和凄苦,而是為她安排了非常詩意化的結(jié)局,在她合上雙眼、離開人世那一刻,電影使用疊化轉(zhuǎn)場。病床上的蕭紅漸漸消失在一大片燦爛的花樹中,伴著音樂,蕭紅聲音的旁白念起了她在《呼蘭河傳》中書寫的童年回憶,“呼蘭河這小城,住著我的祖父……我家有一個大花園,花園里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ㄩ_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鏡頭從枝葉繁茂、開滿鮮花的林木上空緩緩搖過,拍到正在花園中的祖孫二人。在燦爛的陽光下,幼年蕭紅摘了好幾朵不同種類、顏色鮮艷的花別在祖父的草帽上,最后祖孫二人手拉手笑著離開,這正是蕭紅一生中最幸福的回憶。緊接著的畫面,伴著“黃瓜愿意結(jié)一個果,就結(jié)一個果,若都不愿意,就一個黃瓜也不結(jié)……”女孩無憂無慮、笑著從遠處跑來,道路寬闊空曠,路兩旁是蒼翠的樹木,這正是她自由和快樂的寫照。隨后,一場急雨下來,“秋雨之后,這花園就開始凋零了,黃的黃,敗的敗,好像很快似的一切花朵都滅了……”女孩戴著笠帽走進屋子,此時兩面灰黃陳舊的墻代替了從前開闊明亮的世界,把她擠壓在畫面中間,暗示著她的弱小、無助。果然,她走進房間后被父親毫無緣由一腳踢倒在地,祖父過世了,她唯一的庇護不在了,回憶到此戛然而止。

      整個回憶段落是蕭紅一生的寫照,沒有回避幸福也沒有逃避苦難,簡潔清晰而有力量。這段在蕭紅死后出現(xiàn)、被蕭紅所書寫的回憶也預(yù)示著蕭紅的文學創(chuàng)作已經(jīng)獨立于她的肉體而存在,也讓她得到某種意義上的“永生”。

      電影最后一場戲,是以駱賓基的視角看到蕭紅推開小樓的窗,探出身子吸煙。那正是洪水淹沒哈爾濱、蕭紅趁機脫身之時,懷有身孕的蕭紅大膽跳下賓館二樓的窗子開始新的生活,是她最鮮活、最自由的時候。隨后駱賓基又轉(zhuǎn)身,看到蕭紅和蕭軍前行的背影,二人大聲唱著歌,走著走著,蕭紅漸漸停了下來,蕭軍走出畫面,在背景音樂到達高潮的時候,蕭紅轉(zhuǎn)過身來,直直地看著鏡頭,看著片中的駱賓基、片外的觀眾。在蕭紅的注視中,全片結(jié)束。

      不同于《半生緣》中顧曼楨將沈世鈞作為情感寄托的結(jié)尾,在《黃金時代》中,結(jié)尾處的蕭紅沒有將希望和情感寄托在他人身上,蕭軍走出畫面,預(yù)示著蕭紅在此脫離了依附男人的身份,徹底成為駱賓基抬頭時偶然瞥到的獨立存在,是一個嶄新的、超越性別的人。承接《天水圍的夜與霧》中對個體命運的回溯,鏡頭最后聚焦到了悲劇主體身上,卻比僅僅回到悲劇發(fā)生前更近了一些。蕭紅轉(zhuǎn)身、直視鏡頭,預(yù)示著她終于沿著自己的生命邏輯成為了自己,她的肉體已經(jīng)消亡,但她的文章不朽,她寶貴的生命體驗不朽。許鞍華以影像形式讓歷經(jīng)悲劇的女性“重生”,從蕭紅扭轉(zhuǎn)背影的行為中凝結(jié)著巨大的精神力量,讓蕭紅鮮活、自由、無畏的靈魂實體化,成為一個嶄新的人,悲劇美學在此走向成熟。

      四、結(jié)語

      上述三部電影分別上映于1997年、2009年和2014年,前后橫跨17年。需要注意的是,許鞍華在探究命運悲劇的成因時,很少把矛頭對準影片中的某個人物,而是挖掘悲劇背后更深層次的問題?!栋肷墶分?,顧曼璐囚禁妹妹是顧曼楨痛苦的開始,但曼璐賣身養(yǎng)家卻不被理解的精神困境是真實存在的;《天水圍的夜與霧》中,曉玲的悲劇之所以發(fā)生,除了李森成因復(fù)雜的殘暴,還有社會各方的不作為;《黃金時代》中,蕭紅的文學成就不被重視,不只是蕭軍目光短淺,更是時代所限,等等。她的悲劇美學建立在對社會的深刻觀察和深切關(guān)懷之上,電影中主人公的命運悲劇不是某個壞人造成的偶然,而是社會合力會形成的某種必然,這加重了悲劇美學中“悲”的一面。

      而悲劇美學中“美”的一面,則體現(xiàn)在悲劇給人帶來的精神力量上。上述三個“背影”凝結(jié)了不同時代女性的命運悲劇,我們可以從中一窺許鞍華悲劇美學價值落點的發(fā)展:起初,價值落點是“他者”,是兩性之間的情感關(guān)系,主人公在悲劇發(fā)生后寄情于昔日美好的時光;后來,價值落點回到了“自己”身上,許鞍華將時間回溯到悲劇發(fā)生之前,給出主人公改寫命運的希望;最后,價值落點落在了“人的精神力量”上,不再回避悲劇命運的發(fā)生,但是悲劇主體在歷經(jīng)悲劇后實現(xiàn)了新的生命意義。

      隨著年紀增長、經(jīng)驗豐富,許鞍華悲劇美學的價值落點經(jīng)歷了由外而內(nèi)的過程,她對悲劇美學的塑造愈加成熟,愈加注重悲劇對人的精神力量的提振,也愈加接近悲劇美學的實質(zhì)。

      參考文獻:

      [1]朱立元,袁曉琳.亞里士多德悲劇凈化說的現(xiàn)代解讀[J].天津社會科學,2008(2):116-122.

      [2]肖瓊.歷史悲劇和革命寓言:20世紀中國對馬克思主義悲劇理論的接受和發(fā)展[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90-96.

      [3]王天保.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中悲劇理論的研究進程[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5):89-92.

      [4]鄺保威.許鞍華說許鞍華[M].上海: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李美慧,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許鞍華背影
      兩個背影
      少先隊活動(2021年4期)2021-07-23 01:46:36
      背影
      鴨綠江(2021年35期)2021-04-19 12:24:10
      你給我留下了背影
      草原歌聲(2020年1期)2020-07-25 01:45:18
      背影
      當代工人(2020年12期)2020-07-23 11:44:04
      背影(外二章)
      散文詩(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01
      許鞍華:年輕人失去了什么?
      論許鞍華電影中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間
      電影新作(2016年1期)2016-02-27 09:16:35
      許鞍華:中國新現(xiàn)實主義電影的自覺繼承者
      電影新作(2016年1期)2016-02-27 09:16:30
      許鞍華:一位女導(dǎo)演的黃金時代
      山里的背影
      孟津县| 清水河县| 孟连| 昭平县| 宜城市| 金华市| 陇川县| 南宁市| 廊坊市| 沾益县| 潜山县| 彩票| 平顶山市| 探索| 铜鼓县| 巴楚县| 铁力市| 广昌县| 拉萨市| 三亚市| 红安县| 聂拉木县| 韩城市| 贵港市| 张家界市| 竹北市| 仙桃市| 当阳市| 延长县| 麻栗坡县| 峡江县| 焦作市| 藁城市| 安宁市| 金川县| 龙门县| 普宁市| 永康市| 繁昌县| 启东市| 盘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