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文藝方面的提高,在對小提琴的學習中,音色處理不僅關系到小提琴的最終呈現形式,演奏者也能夠與觀眾之間產生情感共鳴,進而達到更好的表演效果。小提琴誕生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由于其音色優(yōu)美,接近人聲,音域寬廣,樂器中有著較為重要的地位。如果演奏者在表演時不注重對于音色的處理,其表演也會有所缺失,不能向觀眾傳遞情感。所以,演奏者必須提升自身對于音色的掌握能力。本文也在此基礎上對音色的重要地位進行了闡述,希望能為小提琴演奏者提供一定參考。
小提琴自誕生以來就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小提琴的音色更是與其他樂器存在著較大的差別,而這也是小提琴的獨特之處。作為小提琴演奏者,如何借助小提琴多變的音色來表達情感,是對演奏者的技術考驗。如果處理得當,演奏者就能與觀眾達到精神世界的共鳴,能夠更好地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
1 音色在小提琴教學中的重要性
從現階段的舞臺表現形式來看,在音樂演奏的過程中,如果演奏者想要完美地呈現一支樂曲,就需要將自身的演奏與舞臺燈光舞美進行有效融合。小提琴的演奏非常吸引人,通過小提琴演奏能夠將剛柔、明暗等各種音色較好地呈現,進而表現人的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變化。如果演奏者缺乏對于音色的控制,其演奏就會表現得寡淡且無生命力。通過對音色的控制,表演者可以表現出任何自己想要體現的情感[1]。除此之外,小提琴演奏本身和音色之間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在對小提琴長久的使用中,人們對這一樂器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小提琴的演奏也不僅局限于簡單的發(fā)發(fā)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更加深層次的具有個性的聲音。
2 音色在小提琴演奏中的應用
小提琴屬于四弦樂器,因此琴弦便是小提琴發(fā)生的主要來源。琴弦發(fā)出了震動,會傳入小提琴的琴碼中,之后又有琴碼轉向面板又由面板又從面板傳遞到音柱和低音梁之后傳回整個面板,這一整個環(huán)節(jié)完成后才能夠發(fā)出共鳴的震動,進而使小提琴發(fā)出優(yōu)美的聲音[2]。所以在演奏過程中,琴弦的震動對于小提琴的音色有著較大作用。從第一只小提琴出現開始到今天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在這一過程中,小提琴的形狀,樣式,材質等各方面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都在不斷的發(fā)生變化,并在不斷的完善中。16世紀初,小提琴與今天的小提琴在外形,材質以及重量上都有了較大程度的改變,其音色自然也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由此也能夠看到小提琴的琴弓與發(fā)音是相輔相成的,要確保小提琴擁有較為完美的音色,必然離不開琴弓的加持,所以演奏者在演奏的過程中應注意幾方面的內容。
2.1 對聲音的模仿
在小提琴演奏中,演奏者的手部動作應施以一定的力,演奏者在演奏的過程中也需要具備判斷不同音色的能力,這樣在演奏的過程中才可以根據情況拉動的速度變換,使小提琴的音色更加多變。但要達到熟練的程度,需要演奏者長期對琴弓進行使用,掌握演奏的技巧和方法,通過不斷的練習來積累經驗,如此才能使音樂作品得到更加完美的呈現。除了相關的演奏技巧外,在演奏時,演奏者也可以嘗試將不同的演奏方式融入其中時,小提琴的音色得到進一步豐富,例如在演奏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音樂來表達自己想要展現的一些事物,通過小提琴發(fā)出動物的聲音或是一些律動感較強的旋律,這能夠使舞臺演奏的趣味性更加豐富,同時也能夠讓觀眾感受到驚喜,為后續(xù)的音樂演奏制造更多的發(fā)展可能性。例如,由我國作曲家何占豪、陳鋼作曲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一支廣為人知的曲目,這支曲子于1959年寫成,至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在演奏的過程中結合了越劇的曲調,觀眾在聆聽演奏時,能夠通過演奏者的表達感受到唯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以長笛和雙簧開頭,這為觀眾營造了一幅春暖花開的和諧景象,之后便是小提琴獨奏,這時的畫面中增添了愛情和詩意。銜接部分以小提琴和大提琴兩種樂器交相呼應,將兩位主角在愛情中的幸福和羞澀躍然紙上。結尾的小提琴音色是較為舒緩的,這進一步升華了這支曲目的主題,主角終于不再受到世俗的束縛,化蝶而去。觀眾在聆聽的過程中也能夠感受到主角之間動人的愛情故事,即使是不懂小提琴音樂的觀眾,也能夠從演奏者復雜多變的音色當中感受到主角的情緒變化,這使得這支曲目的感染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2.2 對情境的構建
除了能夠對聲音進行模仿外,小提琴的演奏還能夠構建情境,進而讓觀眾通過音色的變化,更好的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情感,這能使演奏者更好的與觀眾形成情感共鳴,例如,《流浪者之歌》是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帕布羅·德·薩拉薩蒂在1878年創(chuàng)作的一支曲子。在這支曲目的演奏中,這支曲目的背景是吉卜賽民族,這是一個流浪民族,分布在世界各地,吉卜賽民族長期過著較為艱苦的生活,但這個民族的精神中卻有樂觀積極的一面,通過這支曲目也能夠看到吉卜賽民族的多才多藝。因此在演奏時,一部分是非常傷感的聽眾能夠從小提琴的演奏中感受到這個民族生活的不易,而在第二部分,小提琴的旋律就隨之發(fā)生了變化[3]。優(yōu)雅的左手撥弦使得觀眾能夠感受到這種憂郁的美感。第三部分整體的旋律又進一步減慢,曲調中的悲傷情緒被推至高潮,觀眾在聽到這一階段時,對于這一民族產生了濃濃的憐憫之心,而第四階段曲調突然變得歡快,右手的快速撥琴和華音使得整個去曲調增添了快感,在這樣的演奏中,觀眾突然就釋懷了。雖然吉卜賽這個民族生活非常不易,但吉卜賽人民不畏艱難,勇于面對困難的精神卻值得大家學習,演奏者通過對小提琴音色的處理,使得整個題目的中心思想得到了展示,而聽眾也感受到了一場絕佳的聽覺享受[4]。
2.3 對于情感的傳遞
小提琴演奏中通過演奏者對于音色的控制,能夠表達出多種情感,例如,在1878年還有另一支聞名世界的曲子誕生——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柴可夫斯基與門德爾松、貝多芬、勃拉姆斯創(chuàng)作出來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被稱為世界著名的四大協(xié)奏曲。在這支曲子中,第一章節(jié)表現了俄羅斯這個民族的快樂,通過小提琴悠揚的曲調,俄羅斯人民載歌載舞的生活情境展現在了觀眾眼前,演奏者通過輕柔緩和的音色向觀眾傳遞了俄羅斯這個民族性格的質樸和醇厚,使觀眾能夠融入到演奏者所營造的情境當中,仿佛在聽演奏者講述自己的故事,觀眾能夠感受到樂曲中所蘊含的情感。而通過小提琴組合和和聲之間的完美融合,這支樂曲中的含蓄情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彰顯,同時也體現出了該曲目中的溫柔美感。
3 正確的發(fā)音觀念
如前文所提到的,小提琴是眾多樂器中最接近人聲的一種樂器,因此在小提琴的演奏中,當琴弓和琴弦之間發(fā)生接觸時,演奏者就要具備掌握這種震動的能力,并通過這種震動來發(fā)出強烈的共鳴。如果演奏者能夠較好的對震動進行控制,小提琴所發(fā)出的聲音也是細膩且富有張力的。在放松的狀態(tài)下,演奏者能夠演奏出更加自然且富有情感的樂曲,聽眾在聆聽的過程中也感受了一場視覺的盛宴。這是許多演奏者所追求的一種演奏形式,如果演奏者想要樹立更加正確的發(fā)音觀念,多聆聽專業(yè)性較強的音樂會,對于演奏者的發(fā)音觀念樹立也有著較好的幫助。一直聽專業(yè)性較強的音樂會,能夠提高小提琴演奏者對于音色的掌握能力。小提琴盛行于西方,并且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形成了較為悠久的歷史,但小提琴在中國的發(fā)展時間卻較短,由于缺乏較好的環(huán)境,許多練習者在練習時缺乏對于小提琴音色的正確理解,而西方人從小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對于音色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自然也要優(yōu)于我國的演奏者[5],所以對于我國的小提琴演奏者而言,在小提琴教學和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存在一些演奏上的誤區(qū),這導致許多學生無法打下良好的發(fā)音基礎,因此也難形成較為正確的發(fā)音觀念。要改變這一局面,只有讓學生多“聽”,學生聽到的優(yōu)秀作品越多,對于小提琴的“發(fā)音”也會有更加深刻的感悟與理解。
4 練習方式和正確演奏之間的關系
演奏者在練習小提琴樂曲時,除了要保持放松的狀態(tài)外,掌握正確的演奏姿勢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應保持雙手抓握的手型,左手執(zhí)琴,右手握弓,這些演奏姿勢每一環(huán)節(jié)都非??季?,正確的演奏知識對于小提琴的音色也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
首先在演奏的過程中,右手彈奏會對小提琴的音色產生一定影響,琴弓的運行速度,運行長短等因素都將影響小提琴的音色,所以只有保證各項因素之間的完美配合,才能使演奏者發(fā)出更為優(yōu)美的音色[6]。在練習的過程中,演奏者要加強對于琴弓運行速度和琴弓壓力的練習。對于上下弓的動作也要不斷對其進行分析,并掌握演奏技巧,例如演奏者在上弓時需要掌握速度和力量,而在下弓時則要適當的減速和減力,如此才能更好的對琴弓進行控制,音色也才能更加完美。
其次,在練習的過程中也要掌握對力度的控制,在演奏過程中,與弓碼之間的距離越短,小提琴發(fā)出的音量就越大,而越靠近指板,琴體的音量也會越小。所以一名合格的演奏者必須要對音量進行控制。無論是平時的演奏還是舞臺上的演奏,都應盡量減少噪音的出現率,這些都需要演奏者在長期的練習中積累經驗,這個掌握演奏的力度和速度。在演奏一些曲風節(jié)奏較快的樂曲是為了使表現張力更大,表演者還可以按照相關的要求對琴弓進行科學的控制[7]。隨著琴弓速度的變化而演奏出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樂曲。例如在演奏一些節(jié)奏較為激昂的樂曲時,演奏者在拉弓時的速度就要加快,這種拉弓方式也適合一些表現力較大的舞臺演奏,而在演奏一些較為細膩悠揚的樂曲時,則可以適當將運行琴弓的速度放慢,這樣演奏出的樂曲就會更加舒緩。正確音色觀念的樹立需要演奏者在長期的琴弓運行中加強對琴弦來形成,練習是演奏則快速樹立正確音色觀的有效途徑,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演奏著對于音色也將形成更好的領悟力和感知力[8]。
5 結語
綜上所述,小提琴是現代管弦樂組中較為重要的樂器,在各國都廣泛流行。小提琴的演奏中,音色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也使得小提琴的演奏具有較高的難度,如果一名演奏者無法掌控小提琴的音色,演奏者也就無法進行表演。無論是小提琴演奏者,教學者還是學習者,養(yǎng)成正確的音色觀念都是非常重要的,這對于日后的小提琴演奏有著重要意義。
引用
[1] 賈蓉.賞析小提琴演奏中揉弦和音色的優(yōu)美意境[J].名家名作,2022(03):70-71.
[2] 李林芮.音色在小提琴演奏中的地位及應用分析[J].明日風尚,2022(02):13-16.
[3] 陳展.音色在小提琴演奏與教學中的重要性研究[J].戲劇之家,2021(23):93-94.
[4] 姜海超.淺談小提琴演奏中音色的駕馭與把握[J].戲劇之家,2021(20):75-76.
[5] 岳云海.音色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J].藝術大觀,2021 (15):14-15.
[6] 趙子瑜.音色在小提琴演奏與教學中的重要性研究[J].北方音樂,2020(16):191-192.
[7] 耿薇.音色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J].北方音樂,2020(01): 88+90.
[8] 史昀冉.音色在小提琴演奏與教學中的重要性分析[J].北方音樂,2019,39(08):150-151.
作者簡介:付逸雯(2000一),女,山東聊城人,寧夏大學音樂學院2021級器樂表演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