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語言文字事業(yè)“十三五”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強國必須強語,強語助力強國”?!秶艺Z委“十三五”科研規(guī)劃》提到“弘揚傳播中華優(yōu)秀語言文化”,這為豐富中文國際傳播能力的內涵與構建路徑提出了諸多新的課題和挑戰(zhàn),需要語言學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進行深入的研究,并付諸實踐,以助力新時代的中文國際傳播邁上新臺階,促進我國國際影響力和話語地位的提升。由潘文國、陳勤建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研究與國際傳播(第2 輯)》,集中展示了國內外當前關于“中文研究與國際傳播”的研究成果,內容豐富,具有一定的時代性與創(chuàng)新性。
全書共六個部分,分別從語言教育的熱點問題、國際漢學的現(xiàn)狀和流派、漢語與漢語教學研究、文化與文化教學研究、語言比較研究、漢語國際教育等幾個方面闡述了中文國際傳播所面臨的困難、可以應對的策略,以及中文國際傳播能力的內涵要義、構成要素和提升策略。本書展現(xiàn)了宏大的視野,提供了具體的方法,兼具學術性和應用性。
本書首先從母語教育和外語學習的規(guī)律入手,獨辟蹊徑地提出“母語能力是外語學習的天花板”,不僅指明了將中國文化融入外語教學的路徑,也揭示了對外傳播中國語言文化的目標和方法。通過對新加坡華語及儒家倫理推廣的回顧與思考,對美國學者關于《西游記》佛道之爭的研究,對漢學家費子智唐代研究的展示,對程抱一先生《美的五次沉思》的解析以及對《源氏物語》對白居易諷諭詩的受容的討論,作者揭示了由于歷史、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導致詞匯和表達無法被準確理解的緣由。書中提出,要高度重視對傳播對象的研究,學會從跨文化的角度換位思考,找到彼此的文化和價值共識、共同的利益訴求和現(xiàn)實需求,進而制定差異化、精準化的國際傳播策略。作者就對外漢語教學進行了理論闡釋和方法指導,如對日本學生離合詞使用偏誤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對美國學生漢字筆順學習策略的個案研究以及針對法語國家學生的漢語新詞教學探究等。上述內容有助于提升對外漢語教學的效果。
此外,本書還從跨領域、跨學科的研究視角探索了語言文化國際傳播的路徑和可行性。比如,通過迪士尼動畫片《花木蘭》與《木蘭詩》的對比分析,我們看到了跨文化教學中影像與文字的互動,以及與影視藝術相結合的中文國際傳播策略的優(yōu)勢和前景;又如,通過對國際漢語教學中記憶與遺忘關系的探究,我們看到了將腦科學、心理學融入對外漢語教學的優(yōu)化與革新之中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本書通過旁征博引的敘述、深入淺出的論證,不僅帶給讀者語言觀和語言教學觀的升華,也拓寬了中國語言文化國際傳播的思路,對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促進中文的國際傳播、增強國民的文化自信等都具有非凡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