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行,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此基礎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對預期目標而言,還有著很大的不足與缺陷。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部分教師沒有注重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導致很多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不高,同時對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較差,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小學階段是學生各種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階段學生對道德和法治沒有清晰的觀念,因此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這一特點,只有對學生開展良好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幫助學生培養(yǎng)完整的體系化觀念,才能保證學生不會被外界的各種不良因素所影響。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道德與法治理念的學習,不斷完善自身的各種觀念,同時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這對學生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幫助,能在未來的發(fā)展與成長過程中,幫助其抵御各種誘惑,真正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為了更好地將這一理念落實,本文將針對現(xiàn)階段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而得出更加完善并且有效的落實方法,全面促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一、阻礙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開展的因素
(一)教學內容缺少多樣性
對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而言,在落實力度上一直存在著不同的問題,究其根本主要是缺少有效的教學內容?,F(xiàn)階段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主要是通過已有的《道德與法治》教材進行,這一教材的編寫根據(jù)新課標進行,書中的很多內容都是來自當?shù)氐恼鎸嵃咐?。通過對這一教材進行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很多的案例雖然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貼合,能引起學生的反思與共鳴,但是總體來說理論知識的講解占據(jù)了大部分的內容,而真實的教學案例相對較少,這也就導致很多的教師在進行授課時用大量的時間用進行理論教學。由于案例教學的時間較少,在大量理論知識的沖擊下,小學生有著很大的理解難度,還容易失去興趣,導致整個課堂教學的效率大大降低。此外,教材中的實例存在著很多的共同點,在進行教學時容易出現(xiàn)界定上的模糊,許多教師在教學時也沒有將自身的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不能給學生提供良好的教學案例,也就導致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質量無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教學方式存在問題
由于我國開展教育改革的時間相對較晚,因此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仍然沿用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導致很多的現(xiàn)代化教學理念無法及時被應用于實際。有些年齡較大的教師,傳統(tǒng)教學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只注重對理論知識的講解,缺少實際案例的融合,這也就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失去興趣。不僅如此,還有很多教師沒有將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在整個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沒有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吸收,過度關注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程度,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課堂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吸收,嚴重阻礙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與進步。
二、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路徑
(一)轉換教學理念
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了解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興趣。理論知識的講解雖然重要,但是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同時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如果過度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很容易導致學生出現(xiàn)反感的現(xiàn)象。所以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理念,通過結合相關的教學案例,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案例相結合,讓學生對案例中的行為與方式進行思考,查找書中相對應的理論知識進行評價,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主動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在真實案例的幫助下,提高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讓學生主動獲取相關的知識。
(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小學生在很多方面還不夠成熟,因此在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提高他們對道德與法治的認識,讓他們能更好地利用道德與法治對自身的行為進行約束,還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樂趣。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保證課堂氛圍是輕松愉快的,通過對相關知識進行深入的講解,讓學生對知識形成更全面的掌握,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自由進行討論與提問,通過學生主動的交流,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大提升,在這樣的氛圍中,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規(guī)則意識,還能從多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在小學階段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進行學習。
(三)發(fā)揮教師的榜樣作用
對小學生而言,教師是他們進行學習和生活的榜樣,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與教師產生了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通常會模仿教師的言行舉止,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榜樣作用,不斷規(guī)范自身的言行舉止,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榜樣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對學生而言,榜樣就是他們學習的方向,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重視這一特點,在生活與教學中對學生提供良好的幫助,真正發(fā)揮自身的榜樣作用。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紅色文化理論知識,不斷強化自身的教學技能,對教學方式進行不斷創(chuàng)新。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涉及國家、社會等許多方面的知識,但小學階段對語文、數(shù)學等學科知識較為注重,較少關注道德與法治教學?;诖?,教師對道德與法治方面的內容要進行不斷研討與交流,將優(yōu)秀的教學經驗應用到教學實踐中;要不斷充實自身的理論知識,以此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與教學效率。
(四)以問啟思,有效設置問題情境
對課堂教學的開展來講,問題設置的合理性是課堂氛圍以及課堂的效率一個有效的輔助工具,在問題設計上一定要時時刻刻緊緊圍繞文本的內容出發(fā),要知道這個文本主要的教學目的是什么,應該怎樣進行問題的有效設計,學生如何才能對問題進行有效的解答,做出合理的判斷。教師要將文本的思想有效傳遞給學生,讓學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這樣,既能提高課堂的效率,并且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還要保證問題的有效性,對文本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并且對文本的重點以及難點都能做出清晰的梳理,這樣才能保證問題設計的合理性。學生可以根據(jù)教師問題進行回答,對自己的看法進行一定的文字闡述,然后問題回答完成后,再對學生的回答進行一個評價和交流,順應推導一個較為合理的答案。
教師是課堂學習的引導者,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對問題設計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課堂效率以及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教師要對文本進行合理的分析與梳理,最終歸納總結出較為合理的問題,這對課堂的開展是十分有利的,所以,對教師來講,較為豐富的提問技巧對課堂的進行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在現(xiàn)實的課堂中,教師往往習慣性地將問題進行粉碎化,將一個問題變成很多個小問題,雖然增加了課堂問題的數(shù)量,但是問題的把握不準確。教師應該對提問的方式以及方法有清晰認識,切忌將問題復雜化、煩瑣化,并在提問的過程中盡量減少多余的問題,避免問題的重復,因為重復性問題不僅不能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促進作用,還會拖慢課堂進度,不利于教學的有效開展。
(五)深入挖掘道德與法治資源,借助網(wǎng)絡技術進行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利用相關材料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對教學材料進行嚴格篩選。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要深入分析材料內容中所蘊涵的意義,并為學生進行解釋。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拓寬教學資源,開拓學生的眼界。例如,教師可以借助網(wǎng)絡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鼓勵學生利用網(wǎng)絡技術搜集相關資料,對學生所搜集的相關資料進行分析,使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相關內容的同時提高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利用多樣化的材料與網(wǎng)絡技術進行教學還可以使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提高,增強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提高學生主動性,使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升。
(六)積極開展實踐活動,滲透紅色文化教育
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和成才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非常重要,小學的道德與法治學科對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和培育良好的人格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實踐是認知的基礎,在小學道德和法治學科教學過程中,具有積極意義的實踐活動必不可少。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讓小學生進行積極參與和體驗,可以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過程中達到良好的紅色文化教育目標,而且這種滲透紅色文化的方式更為有效,可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這就需要小學教師做出相應的努力,積極組織和籌劃與紅色文化相關的實踐活動,引導小學生進行積極參與,通過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小學生充分體驗紅色文化的豐厚內涵,使小學生獲得滿足感,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更好地感悟紅色文化,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滲透紅色文化的目的。教師可以開展校內和校外的實踐活動,校內的實踐活動可以以歌唱紅色歌曲、紅色文化話劇表演、紅色知識搶答等方式展開,并分別為這些活動設置不同的獎勵,從而充分激發(fā)小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小學生踴躍報名參加。
小學生在參加實踐活動的同時,可以在無形中感受紅色文化,并從紅色文化中汲取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增強對歷史的感悟,還可以達到鍛煉自己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達到良好的紅色文化教學效果。在開展校外實踐活動時,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到紅色革命圣地進行參觀或慰問老紅軍、打掃烈士陵園等,讓小學生切身投入這些實踐活動,在紅色革命圣地感悟革命先輩們的英勇事跡,充分領略紅色文化的內涵;還可以聽老紅軍講授感人的革命事跡,讓小學生不斷感受到革命先輩的愛國精神和不屈的革命斗爭精神。與課堂內容教學相比,這些課外實踐活動能發(fā)揮出良好的教學效果,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紅色文化的深厚內涵和感染力,加深小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增強小學生的愛國情感,有利于小學生樹立遠大的目標,還可以以革命先輩的優(yōu)秀精神規(guī)范約束自身的行為,促進小學生良好發(fā)展,為國家培養(yǎng)越來越多更具責任感的人才。
(七)教師應多關注學生平常所關注的熱點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小學生也積極地使用網(wǎng)絡獲取信息。因此,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要使學生能真正理解紅色文化教育的真諦。教師要鼓勵學生關注熱點內容,關注時事,將紅色文化滲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讓學生對教學內容聽得懂、喜歡聽,使學生認識到道德與法治學科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例如,對垃圾分類問題,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相關的游戲讓學生學習相關知識,使課堂氣氛活躍,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八)結合教材內容
小學階段對道德與法治的教育內容不能脫離教材,教師要結合生活實際,結合教材內容對相關內容進行滲透,設計合適的教學目標,合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通過對相關內容進行介紹,使學生對相關文化有所了解。教師還要以教學內容為主,淡化道德與法治資源引入的形式、種類,結合圖片、視頻、聲樂等形式,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及學校的實際情況引入相關資源,使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例如,在講解關于“環(huán)保”一節(jié)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垃圾分類進行教學,讓學生對垃圾進行分類,通過自身的實際行動明白環(huán)保的重要性,使學生學會保護環(huán)境。
(九)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隨著課程的不斷改革,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已經走進教學課堂,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例如,利用情境化教學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利用探究式教學方式使學生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通過沉浸式教學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積極進行發(fā)言,幫助學生培養(yǎng)自身的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學習課程內容,使學生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結合相關的紅色資源為學生舉辦相關的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了解紅色文化內容,了解身邊的紅色故事。與此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進行把控,對活動結果進行及時的反饋與評價,使學生的思想得到及時正確的引導。
三、結語
總的來說,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開展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為了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創(chuàng)新,開展更加高效的道德與法治教學。
(劉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