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斌
道德與法治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初中生必學的一門基礎課,在樹立與培養(yǎng)學生正確人生觀及價值觀、奠定道德及法律意識基礎、形成對學生發(fā)展的積極導向作用等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當然,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為強化教學成效,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必須就教學方法展開深入研究。其中,體驗式教學法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強化了主體參與,增加了課堂活力,同時結合體驗式情境及活動的實施,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吸收及內化知識,實現高效課堂。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加強角色體驗
對于學生而言,初中階段正式邁進青春期,很多學生此刻都有了逆反心理。對于道德與法治教師而言,單純的說教不僅不會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會引起學生的抵觸,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且學習效率低下。對此,我們可以實施體驗式教學法,為學生創(chuàng)造真實、直觀且極具趣味的情境角色體驗,以此促使其全身心投入學習中,同時基于不同的角色體驗,來提升自己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全面發(fā)展。
具體來講,以人教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一課“中學時代”為例,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播放歌曲《中學時代》,以此為背景音樂,組織學生齊讀教材序言中的文字——“有人說,中學時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華。有人說,中學階段是人生成長的十字路口。有人說……”這樣的課前導入,能夠既快又好地讓學生找到學習的狀態(tài)。之后,我們可以開展“小學生與中學生的對話”這樣的角色扮演類情境活動,請兩名學生分別扮演小學生和初中生,現場演繹對話,如“上了中學后你有怎樣的感受?你覺得自己長大了嗎?想長大嗎?你對中學生活有哪些期待?你想對小學的自己說些什么?你對中學的自己有哪些期待?……”通過這樣的情境體驗活動,引發(fā)學生對小學生和中學生兩種身份的思考,感知成長的意味,指導其完成從小學生到中學生角色的轉變。
二、緊密聯系生活 促進理實結合
初中道德與法治的知識來源于生活,也需要應用于生活。也就是說,在課堂教學中,要緊密聯系生活,結合生活角度來指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理解,把理論應用于實踐,結合生活經歷和教材內容,把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變成一個助力學生自我認知與感悟的過程。
具體來講,在七年級下冊第四課“情緒的管理”這部分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理智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我們可以進行這樣的教學設計:首先,讓學生結合生活經歷寫出自己記憶深刻的一件事,如自己和父母親人或和同學朋友在相處過程中由于自己情緒管理做得不夠好而發(fā)生矛盾或爭吵的事件,然后以不記名的方式上交,由教師對以上事件進行編號,隨機分配給各小組,各小組負責3~5個情境事件,根據情境事件描述并經過討論及排練后進行正確演示,每次情境事件演示完,由大家一起做補充或總結。這樣聯系生活的情境活動,更能夠引領學生正確感知生活,通過理實相結合來深入反思和完善自己。
三、增加課堂互動 發(fā)揮主體地位
體驗式教學模式下,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增加課堂互動與交流,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能夠真正參與到課堂互動與交流之中,同時進一步提升學習的效率。
具體來講,教師要在日常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多設置一些主題類教學,同時圍繞所定主題來提出一些議題,以供學生交流討論,而這也是增強學生課堂學習體驗的一個重要途徑。比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二課“享受學習”中,我們可以設置“學習中的樂與苦”這樣的思辨主題,將學生分為正反兩方,實施“學習樂大于苦”(正方觀點)VS“學習苦大于樂”(反方觀點)的課堂辯論。通過這樣的活動來強化學生學習體驗的同時,在思辨之中感知學習的樂與苦,從而學會學習,享受學習。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體驗式教學法的實施,有助于強化課堂教學成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值得在今后的教學中開展更為深入的研發(fā)與探索。
參考文獻:
[1]朱紅.體驗為基礎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J].教育,2020(5):77.
[2]張紅倩.運用“體驗式教學”,建構高效道德與法治課堂[J].啟迪與智慧,2021(9):99.
[3]王觀風.淺析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學苑教育,2021(9):17-18.
[4]龐子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學生踐行能力培養(yǎng)探析[J].讀寫算,2020(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