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武林
用心靈去感受
要想筆下的人物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用眼睛、耳朵去獲取他的基本特征(具體內容見《小星星》高年級版2022年第3期),還要用心靈去感受、把握他的內心。后者的難度比較大,因為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的內心就像一個小屋一樣,你不推開門,是無法了解它的。更何況,人在特殊的場景中,內心還會表現(xiàn)出和平時大為不同的特征。
陳忠實憑借《白鹿原》獲得了茅盾文學獎后,許多電視臺采訪他,但都遭到了他的拒絕。為什么?因為他很傲氣嗎?不認識他的人可能會這樣想,但是,事實上不是這樣。
有一次,我問他:“您為什么不愿意接受電視臺的采訪?”陳忠實回答說:“人要有自知之明,你以為觀眾喜歡我這張老臉嗎?難道說,我非得等到觀眾朝我這張臉上吐唾沫時,我才退下來嗎?”我大驚,受到了很大的震動。也就是說,他是一個很謙虛的人,是一個不喜歡出風頭的人,是一個誠實的人,是一個很質樸的人。這是我對他的認識。但是,如果我不和他交往,不對他行為的反常表示好奇,不去問他這個敏感的問題,那么我就不可能感受到他的內心。
我在《陳忠實的臉》這篇散文中寫道:陳忠實的臉,是用黃土雕塑出來的,既有黃土的滄桑,又有黃土的韌性,還有黃土的紋路。他臉上的皺紋出奇地多而深,似乎藏有太多的秘密;就好像彎彎曲曲的山間小路,每一條都埋藏著大山的秘密。他的眼睛炯炯有神,閃爍著銳利的光芒……那種光芒能洞察一切。洞穿一切的光芒,是他掩飾不住的智慧和靈性的外泄……他的臉就像干裂的土地上的植物,在倔強地與命運不屈不撓地做著抗爭。一個人若從沒有去過西部,看看他的臉就能品出西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每個初見他的人都會感到驚訝,心靈都會為之一動:那是怎樣的一張臉!
用想象去彌補
無論我們用什么方式去接近、去認識、去感受一個人,都無法了解他的全部。如此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僅僅是個半成品。如何使他的形象完整起來、豐滿起來,需要發(fā)揮我們的想象力。想象力就像雕刻家手中的雕刀,一刀一刀把這個人物暗淡的部分雕出神采。比如,在曹文軒的《草房子》中,他是這樣描寫禿鶴(陸鶴)這個人物的:禿鶴的禿,是很地道的。他用長長的好看的脖子,支撐起那么一顆光溜溜的腦袋。這顆腦袋絕無一絲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勻。陽光下,這顆腦袋像打了蠟一般鮮亮,讓他的同學們無端地想起,夜里它是會亮的。
這顆腦袋無論如何在夜里不會亮——這是基本的事實,這是作家的想象在飛揚。這個想象強化了主人公的光頭特征。
用事件讓人物活起來
當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人物的與眾不同的特征后,我們就會留下一個鮮明的印象。如果我們想讓這個人物“活”起來,我們不僅要把握他的外在特征,而且要對他的內在特征有充分的了解。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所有的人物都是鮮活在故事之中。讀讀那些以人物命名的文學作品,你的理解就會更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