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塬根
核心素養(yǎng)理念提出以后,教師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思想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開始深度考量學生的認知方法、思維方式與學習習慣,力求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主體認知能力,攻克學習障礙。在此過程中,教師不約而同地發(fā)現:文科生普遍存在數學學習障礙。于是,教師群體開始齊心協力地共同探究如何幫助文科生務實、高效地剖析成因、探究策略、解決問題。教師積極研究文科生數學學習障礙的形成原因以及解決對策,對于文科生的主體發(fā)展與能力培養(yǎng)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而且,教師的教科研活動還能夠在高一時期就有針對性地幫助高中生消除學習障礙,因而對于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以及實現高中生的健康成長意義重大。
一、文科生數學學習障礙的形成原因
1.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日常教學中融入的新思維與新思想較少,文科生在千篇一律中慢慢產生厭煩情緒與思維惰性,認知狀態(tài)與學習注意力就會慢慢下降,從而導致認知興趣與探究熱情逐漸弱化。
2.教師的教學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沒有解決好認知任務與認知主體之間的關系,經常出現盲目施教的現象。教師經常根據自己的主觀喜好去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任務,忽略了文科生的主體需求這個教學基點。
3.教師的教學內容也存在一定問題,僅僅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傳統教學層面上,不注意積極踐行生本理念,沒有注意培養(yǎng)文科生的認知興趣、探究熱情以及自信心,沒有成為文科生的“心理醫(yī)生”,僅僅成為一名“教書匠”。
二、解決文科生數學學習障礙的對策
由上可知,教師要從教學方式、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上優(yōu)化課堂教學,努力實現文科生認知環(huán)境的轉變,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一)豐富教學方式,促進學生融入
數學認知具有非常強的抽象性與邏輯性,一旦文科生的主體狀態(tài)與思維積極性出現滑坡,必然會出現“兵敗如山倒”的尷尬局面。因此,教師應在數學課堂上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為文科生提供趣味橫生、層出不窮的認知體驗。例如,在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和直觀圖”的教學中,一些空間立體感差的學生就會感到學習很困難,認知興趣不斷降低。因此,教師要積極改變教學方式,采用電化教學為學生直觀展示“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和直觀圖”,讓學生親眼看到正視圖、側視圖與俯視圖三個數學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qū)別。這樣,學生就會由茫然不知所措的抽象思維轉向真實可見的直觀思維,自然能夠有效弱化本節(jié)課的認知難度,提升認知效果與認知興趣。
(二)針對實際情況,展開因材施教
教師應提升教學方法的趣味性、誘導性與實效性,將文科生與認知任務牢牢地綁在一起,有效推動文科生積極主動地完成認知任務。因此,教師要增加數學教學中的趣味元素、新奇元素,努力激活課堂,吸引文科生。例如,在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集合”的教學中,“集合”中涉及“包含”“真包含”“包含于”“子集”“真子集”等數學概念,非常適合教師開展趣味教學,激發(fā)學生的認知興趣與求知動機。教師可以通過舉例子活化教學過程,如“家是一個集合,家包含我,我是家的子集,也是家的真子集”。這樣,學生就會在教師的帶動下積極探究個人與班級、士兵與部隊、公民與國家等之間的歸屬關系,輕松地進行認知交流,興致勃勃地開展合作探究。
(三)圍繞學生特點,幫其樹立自信
教師應將人文關懷融入教學內容,在文科生的積極學習、自覺發(fā)展過程中主動為其加油打氣。教師不僅要注意培養(yǎng)文科生的認知興趣與探究熱情,還要注意實施人文教育,不但提供最佳的認知環(huán)境,更要積極培養(yǎng)文科生的自信心。例如,在人教版選擇性必修第二冊第2章“等差數列”的教學中,教師將一個等差數列寫在黑板上,如“3、5、7、9、11、13、15、17、19”,然后,學生就會很容易地看出d=2。于是,教師可以借機進行人文教育,告訴學生雖然19-3=16,3與19之間差距很大,看似遙不可及,然而,只要3每得到一個2,就會距離19近一點,只要3堅持不懈,就會慢慢靠近19,甚至超越19。這樣,教師的啟發(fā)就會喚醒學生的自信心,再加以慢慢培養(yǎng),就會為學生開啟新的發(fā)展軌跡。
綜上所述,文科生在數學學習方面存在學習障礙,既與文科生的個人能力、思維方式與認知習慣密切關聯,也與教師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存在非常大的關系。教師應積極完善文科生的外部認知環(huán)境,由外因改變誘發(fā)內因變化,以此改變文科生在數學學習方面存在的學習障礙。因此,教師應立足數學課堂,通過“豐富教學方式,促進學生融入”“針對實際情況,展開因材施教”“圍繞學生特點,幫其樹立自信”等方法進行有益嘗試,自覺為解決文科生數學學習障礙獻計獻策。
參考文獻:
楊堯.文科生數學學習障礙和對策淺析[J].中學教學參考,2021(27):49-51.
注:本文系平涼市教育科學“十四五”2021年規(guī)劃課題“高中文科生數學學習障礙成因及對策研究”(課題立項號[2021]PLG7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