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輝
或神話,或傳說,自古月亮被賦予無數(shù)的聯(lián)想。伐桂的吳剛,搗藥的玉兔,偷吃靈藥的嫦娥。月亮之上,捷足先登的,是中國姑娘。
月亮擁躉眾多,詩人中,“秀口一張,就是大半個盛唐”的李白是其鐵桿粉絲,“酒入豪腸,三分嘯成劍氣,七分化作月光”,月下獨酌,對影三人,水中撈月,其中一個兒子,他取名叫“月奴”,望子為“奴”,簡直是頂禮膜拜。
不單是李白對月情有獨鐘,宋朝的蘇軾詠月詩文也不遜色,有史記載蘇東坡寫月亮的詩詞高達兩百多首?!袄C簾開, 一點明月窺人”,蘇軾這首《洞仙歌》寫出了明月的輕巧可人,賦予自然的月色以人性,流露出蘇軾柔情滿懷的真性情。
中國現(xiàn)代派象征主義詩人戴望舒,名字來源于屈原《楚辭·離騷》,“前望舒使先驅(qū)兮,后飛廉使奔屬”。望舒即神話中驅(qū)月駕車的天神,后來成為月亮的代稱。月光的朦朧與戴望舒詩歌的朦朧婉曲相契合,“欲說還休”,既意味深長,又強烈迫切,青春的迷惘不絕,洶涌的思念奔馳,總能給人詩意的驚喜。
斜月沉沉,落月?lián)u情,最易感懷。親朋好友,酒朋詩侶,家國天下,最是明月起相思。
故人心——文人相敬屬“元白”
“銀臺金闕夕沉沉,獨宿相思在翰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中秋之夜,月亮升起,月色如銀,我獨值禁中,孤獨寂寞,對月思君,你遠在二千里之外,想必也在賞月,也在想念著我。這首《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獨直,對月憶元九》,是擔任翰林學士的白居易,于元和五年(810)中秋之夜思念被貶江陵的老友元稹而寫。以己之心,推友之心,千里同思,情深誼重。
思念何止中秋。元稹寫過這樣的“情詩”:“唯有思君治不得,膏銷雪盡意還生?!薄拔糇魇|香侶,三載不暫離。逮茲忽相失,旦夕夢魂思?!薄俺瘜幉皇?,日日愿見君?!卑拙右赘恰叭饴椤?,“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更夢見君?!薄八显诜酱纾脑礋o異端?!边@些近乎“情話”的詩句,竟是一對至死不渝的老友互訴思念之情。
同年進士及第、詩才相當、政見趨同的“元白”堪稱文人相敬的典范,據(jù)統(tǒng)計,兩人唱和詩多達900多首,遠遠超過他們給情人和妻子寫詩的總和。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薄袄蟻矶嘟⊥ú煌嗨??!卑拙右淄砟瓿糁幸娫?,醒來老淚縱橫。故人心依舊,“元白”如此。
手足情——與君世世為兄弟
寫中秋繞不開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此中秋詞一出“余詞盡廢”,催生這首千古名篇的,正是手足之情“兼懷子由”。此時,蘇軾在密州任上,蘇轍在齊州(濟南)任上,分離6年之久。
據(jù)統(tǒng)計,蘇軾詩詞中出現(xiàn)頻次最高的詞語,是“子由”二字,竟然有229次之多。“四海一子由”“豈是吾兄弟,更是賢友生”?!敖^望”之際更是寫下“與君世世為兄弟,再結來生未了因”。
才不讓其兄的蘇轍甘隨兄后,“轍幼從子瞻讀書,未嘗一日相舍?!薄跋嗉s早退,為閑居之樂?!毙值芏穗m性格不同,但情深意篤,同甘共苦。蘇軾因烏臺詩案差點丟了性命,蘇轍以身犯險,敢觸龍顏,寫下《為兄軾下獄上書》,言辭懇切,愿削去自身官職替兄贖罪。他晚年懷念胞兄“歸去來兮,世無斯人,誰與游?”可謂亦手足亦知音。
道是“兄唱弟隨”,在蘇軾寫了《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第二年,也就是神宗熙寧十年,蘇轍也寫了一首《水調(diào)歌頭·徐州中秋》回贈其兄。
一年之后的中秋,蘇轍來到徐州,與蘇軾相聚。兄弟倆7年未見,自然十分歡喜,一起登樓賞月。蘇轍特作《水調(diào)歌頭·徐州中秋》相和,緩緩吟唱:“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p>
雖有重逢之樂,但蘇轍想到中秋一過就要再度分開,宦海沉浮,變幻莫測,再聚不知何時,心中眷眷不舍。千萬不要像懷才不遇的王粲那樣,后半生流落天涯,登樓望故鄉(xiāng),歸期終未卜?。∫粫r悲從中來,蘇轍無語凝噎,忍不住轉(zhuǎn)過頭,淚濕青衫。
蘇軾為開解蘇轍,在分手之時,再和之以《水調(diào)歌頭·安石在東?!?,擊掌唱道:“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洲。歲云暮,須早計,要褐裘。故鄉(xiāng)歸去千里,佳處輒遲留。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惟酒可忘憂。一任劉玄德,相對臥高樓?!?/p>
借故喻今,好言安慰。尤其這“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既溫情脈脈,又讓人忍俊不禁。如此手足,世所罕見。
感物華——短發(fā)蕭騷襟袖冷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边@首《念奴嬌·過洞庭》是張孝祥的代表作,1166年他因受政敵讒害而被免職,從桂林北歸,途經(jīng)洞庭湖,即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詞。
“應念嶺海經(jīng)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發(fā)蕭騷襟袖冷,穩(wěn)泛滄浪空闊。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王闿運《湘綺樓詞選》贊此詞“飄飄有凌云之氣,覺東坡《水調(diào)》猶有塵心”。
欽點狀元張孝祥,既有才氣又有膽氣,毫不為奸相權相秦檜勢力屈服,出道即上書為岳飛伸冤,受到秦檜打壓,他寧折不彎,堪稱讀書人的楷模。
“去年明月依舊,還照我登樓。樓下水明沙靜,樓外參橫斗轉(zhuǎn),搔首思悠悠。老子興不淺,聊復此淹留。”他的這首《水調(diào)歌頭·桂林中秋》寫于赴任途中,與過洞庭比,多了“老子”豪情,少了些懷才不遇和悲壯蒼涼。
“月極明于中秋,觀中秋之月,臨水勝;臨水之觀,宜獨往;獨往之地,去人遠者又勝也?!?張孝祥《觀月》開篇言“中秋四美”,指賞月最理想的4個條件:月極明,臨水勝,獨往,遠人。這“四美”均有些孤、傲、冷,道出了他當時的受壓抑的心境和受排擠的處境。
“沙之色正黃,與月相奪;水如玉盤,沙如金積,光采激射,體寒目眩,閬風、瑤臺、廣寒之宮,雖未嘗身至其地,當亦如是而止耳?!辟p月佳句,字字珠璣,絕美無比!
念嫦娥——錚錚硬漢變“暖男”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誰做冰壺涼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jié)。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發(fā)。”西樓賞月趁天光,玉笛飛聲,現(xiàn)場熱烈。月宮清冷,玉斧修飾的明月讓人愛憐。問嫦娥:你在這寂寞的月宮可否有愁?頭發(fā)已花白?
這含情脈脈、柔腸百轉(zhuǎn)的詩句,出自歷城老鄉(xiāng)鐵血“硬漢”辛棄疾《滿江紅·中秋寄遠》。贊其“硬漢”,是因為他曾率50人闖金軍大營生擒叛徒張安國而名動朝野,據(jù)考證,辛公高大威猛,體格健碩,身有八塊肌肉,目光凌厲,不怒自威。百煉成鋼的“猛男”詞中化為“暖男”繞指柔,怕、憐、問、憂愁無,字字暖心。
“云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但愿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睉洰斈旮栉铓g聚,長袖善舞,清歌悲咽。嘆明月十有八九悖人心意,總是圓時少、缺時多。愿明月如今夜常圓,人情未必總是別離。我欲化離恨為聚歡,待人歸時再細細傾訴。
辛棄疾向遠方的妻子遙寄思念,哭訴衷腸。一句“但愿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笨胺Q中秋詞的經(jīng)典。
“一輪秋影轉(zhuǎn)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fā)、欺人奈何!”“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嫦娥不嫁誰留?”“嫦娥”是辛棄疾中秋詞中的常客,已化作詞人中秋抒懷的一種意象。
有學者提出嫦娥或許是詞人的一個情人或青樓女子,此處存疑不爭。我們所感受到的是詞人對妻子的一番柔情蜜意。
硬漢柔情更動人。葉嘉瑩贊辛公“真豪杰,其志過人,其情也必過人,信矣!”
懵懂的眸子里,月亮被“呼作白玉盤”。詩人的世界里多了嫦娥的感傷,“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一切景語皆情語,與其說中秋賞月,勿寧說觀照內(nèi)心世界。
夜至中秋,勿需臨水,何需遠人,澄懷味象,心中自會生出一輪明月。
(本文作者系中國實學研究會會員,濟南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舜網(wǎng)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