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干華
什么是深度學習?深度學習最早起源于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布魯姆的目標教學。布魯姆等人在1956年將《教育目標分類學》一書分為六個層次,分別是知道、領會、應用、分析、綜合以及評價。我們一般把知道、領會、應用三個方面歸為基礎階層,即淺層學習,而把分析、綜合、評價三個方面歸為深層思考,因為這三者是建立在前三者之上的,它屬于深層次的思考,即深度學習。在群文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我們該如何具體落實深度學習呢?下面我以蘇洵《六國論》的群文教學為例進行具體分析。
教材中蘇洵的《六國論》開篇就提出了觀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六國滅亡的原因全在此,僅在此嗎?我們從文中字面感知到的客觀、全面嗎?老師在講述本文的觀點時可以向學生提出這類問題,從而引發(fā)學生對六國滅亡的原因進行深度思考。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深入探究,可以告訴學生:歷史上以“六國論”為題總結“六國”滅亡教訓的文章還有很多,比如說宋代的蘇軾、蘇轍和清代的李楨都寫過。我們不妨將這些針對此問題的議論文搜集起來并適當分類歸納,事先布置課后閱讀這類文章,讓學生思考各篇作者對六國滅亡的觀點和看法,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理性質疑的精神。然后在課堂上一步步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分析探究。
深度學習的第一步:就是課堂上通過引導學生綜合分析蘇洵、蘇軾、蘇轍、李楨四人在各自《六國論》中的不同見解,讓學生明白由于作者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不同,他們各自立論的視角也不一樣。然后老師就水到渠成地鼓勵學生在充分尊重文本、領悟文本、學習文本的基礎上,科學、辯證地判斷。
學生通過閱讀蘇軾的《六國論》,分析得出蘇軾認為秦國統(tǒng)一而速亡的原因在于排斥民間精英——“逐客”;六國處戰(zhàn)亂之世反而綿延較久的原因是:善養(yǎng)“民之秀杰者”。從而引導學生思考:蘇軾這是從人才學的角度立論,強調“士”的作用。他認為如果一個國家想要安定,就只要把“士”養(yǎng)起來,讓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帶頭的人。從而得出統(tǒng)治者要重視人才的結論。
再拿蘇轍的《六國論》與蘇軾的《六國論》進行對比,學生會發(fā)現(xiàn),蘇轍在文中闡述六國滅亡的原因是:不知道“天下之勢”,也就是不能正確而及時地采取“厚韓親魏以擯秦”的戰(zhàn)略。試想,如果他們竭盡全力去支援處于抗秦前線的韓魏兩國,是不是歷史又會要改寫?學生深入討論探究得知:蘇轍從軍事戰(zhàn)略的角度立論來論述六國滅亡的原因,比其他人更勝一籌:他的戰(zhàn)略思路更詳明,意見扼要又中肯。
繼續(xù)來看李楨在《六國論》中表達的觀點:六國皆為秦之所為,“未可專以罪秦”“強食而弱肉者,視秦無異”,如其取勝,“未必不復增一秦”。講到這里,老師可引導學生回顧賈誼《過秦論》中“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觀點,經(jīng)過思考和比對,學生可以順利推出李楨的《六國論》與賈誼的《過秦論》觀點有相似之處,他們都認為六國是“不施仁義”才導致最后滅亡的后果。
深度學習的第二步:由學生對蘇洵《六國論》中六國滅亡觀點進行評價。
教師先引導學生對課文最后兩段的內容做進一步的思考:第四段“悲夫!……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第五段“茍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國下矣?!边@兩段存在的意義是什么?顯然,學生仔細閱讀了課文之后,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兩段中的句子無不透露出作者真實的寫作意圖:論述六國滅亡——“弊在賂秦”,并不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最終目的。
作者寫作此文的真實意圖是要借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來警示當朝的統(tǒng)治者——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對遼、西夏的襲擾不要避讓,一味采取以賂求和、茍且偷安的政策,而應該奮起反抗,努力尋求“不賂而勝之”的最佳方案。這才是蘇洵寫《六國論》的真正目的所在。由此,老師可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得出結論:蘇洵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事實上是帶有時代的烙印。如果我們就此根據(jù)字面感性判斷六國滅亡的原因即在此,也未免欠客觀和深刻。
有人說,秦統(tǒng)一六國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作者不過是針對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想借題發(fā)揮,借古諷今。四篇《六國論》的作者都對六國破亡的教訓進行了探討。嚴格地說,無論蘇洵還是蘇軾、蘇轍以及李禎,他們中的任何一種對六國滅亡的教訓的說法都并不完全符合史實,都不夠理性。他們都只是從各自特定的角度立論,談論自己獨特的見解,對史料進行各自的剪裁,也都顯示了各自的局限。
深度學習的第三步:引導學生領悟深度學習的方法。
通過回顧這篇課文群文教學的過程,老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下三個角度去深入思考:一是不能只以邏輯標準來閱讀文本,這樣會影響我們對文本的客觀和合理把握。當我們決定對一個事物下結論時,必須充分考慮作者的身份、地位,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他要表達的對象、他的動機和目的等。二是要明確現(xiàn)代學術界的史論應該就事論事、嚴謹周密、尊重歷史邏輯,但傳統(tǒng)的史論,尤其文人的“史論”則重借題發(fā)揮。朱自清在《經(jīng)典常談》中說:“經(jīng)典的價值不在于應用,在于文化。”中國傳統(tǒng)“史論”文化更傾向于創(chuàng)造一個表現(xiàn)歷史認識和判斷的自我世界,有強烈的主觀意味。三是從古至今,許多人仍嘆服于蘇洵的《六國論》是文人之意與歷史邏輯的一次較量,我們在驚艷文人之意十足時,也應該想想歷史的邏輯。能夠弄明白這些道理,那我們就具有了傾聽理性聲音的能力。
最后,教師進行課堂總結。通過對蘇洵的《六國論》的群文教學,教會學生今后在深度學習方面該做哪些努力。同時,也要讓學生明白:我們在學習古代經(jīng)典作品時,要做到知人論世,用發(fā)展和辯證的觀點去理解作品的內容和精髓,從中汲取前人的智慧。我們還要與時俱進,學會用現(xiàn)代觀念審讀作品,客觀評價其歷史意義和歷史局限性;要有自己的主見,學會辯證分析——合理推理——理性判斷,養(yǎng)成批判性思維習慣,敢于質疑,勇于超越,最后達到理性判斷。這是進行深度學習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