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榮典體現(xiàn)國家意志和認同。它的建立是一個政黨和共和國的成長刻度,也是其治理能力邁向現(xiàn)代化的一種象征。
“五章一簿”
2021年6月29日,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前夕,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舉行。七一勛章是現(xiàn)行中國共產(chǎn)黨內(nèi)功勛榮譽制度中的最高榮譽,于2017年7月22日起正式啟用。建黨百年之際的這次授勛,是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首次頒發(fā)七一勛章,重要而特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七一勛章獲得者是各條戰(zhàn)線黨員中的杰出代表,他們身上生動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堅定信念、踐行宗旨、拼搏奉獻、廉潔奉公的高尚品質(zhì)和崇高精神,他們都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職、默默奉獻的平凡英雄。
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百年之際,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jīng)建立起完善的功勛榮譽表彰制度?,F(xiàn)今榮典制度體系的主干由“五章一簿”組成:“五章”是共和國勛章、七一勛章、八一勛章、友誼勛章、國家榮譽稱號獎章;“一簿”則是指功勛簿。
其中,共和國勛章是國家最高榮譽,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時首次頒發(fā),授予為黨、國家和人民的事業(yè)作出巨大貢獻、功勛卓著的杰出人士,目前授勛9人,有于敏、申紀蘭、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鐘南山;八一勛章授予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xiàn)代化建設中建立卓越功勛的軍隊人員,目前授勛10人,有麥賢得、景海鵬、王剛等將士;國家榮譽稱號授予在經(jīng)濟社會、科教文衛(wèi)等各領域各行業(yè)作出重大貢獻、享有崇高聲譽的杰出人士,如“人民科學家”南仁東、“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樊錦詩等;友誼勛章則授予在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和促進中外交流合作、維護世界和平中作出杰出貢獻的外國人。
設立國家榮譽制度
共和國榮典制度的建立,始于中共十八大之后。改革開放后,我國迎來了高速發(fā)展時期。當物質(zhì)基底逐漸充實,國人的精神需求也變得強烈多元,各種榮譽表彰制度在發(fā)展中興起。但是在這其中,榮譽一度有些變味——2000年后,各種臨時性、局部性的表彰蜂擁而出,出現(xiàn)“過雜、過多、過亂、過濫”等問題,侵蝕了榮譽的莊嚴與權威性。
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2006-2009年間,全國共清查出各種評比達標表彰項目148405個,經(jīng)國家相關部門研究決定,最后只保留下4218個項目,其余全部撤銷,總撤銷率達97.16%。相關部門還規(guī)定,今后的評比活動中,未經(jīng)允許不得冠以“中國”“中華”“全國”等代表國家的字樣。
然而,當這些參差不齊的榮譽表彰被取消后,屬于國家層面的榮典與表彰又在哪里?為何遲遲沒有到來?共和國已然走到了要建立國家榮典制度的路口。在政治學視野上,國家榮典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組成,是政治正當性和正統(tǒng)性的象征。一個完善的國家榮典制度,代表著國家意志和認同的統(tǒng)一,具有強大的國民激勵作用與悠久的歷史傳承,如英國的爵位與嘉德勛章、法國的榮譽軍團勛章、美國的總統(tǒng)自由勛章等。2007年,全國政協(xié)委員韓方明提案建議制定《國家榮典法》,確立國家榮譽制度,引起廣泛注意。同年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設立國家榮譽制度”。
建立國家榮典,有其憲法基礎和依據(jù)。1949年《共同綱領》中就提出了軍事和文教領域的獎勵制度。1954年共和國第一部憲法賦予全國人大“規(guī)定和決定授予國家的勛章和榮譽稱號”的權力。1982年憲法中提出,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規(guī)定和決定授予國家的勛章和榮譽稱號,國家主席根據(jù)前者決定,授予國家的勛章和榮譽稱號。
事實上,為了進一步落實1982年憲法規(guī)定,早在1986年,全國人大法工委、國務院原法制局等多部門就開始起草《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不過后來卻擱置下來。這其中,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國家法室副主任陳國剛撰文回憶,主要原因是大家在是否追授的問題上有爭議。1993年10月,經(jīng)前期起草工作,相關部門制定了《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1993年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但在這一過程中,關于是否對已故人員追授的問題出現(xiàn)了較大分歧。一種意見認為,應當對已故的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同志追授勛章;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共和國創(chuàng)建的歷史較長,追授人選很多,情況復雜,工作量和工作難度大,而歷史人物的功績已由或應由歷史來評價?!坝捎谠谶@一問題和其他相關問題上意見分歧較大,本法一審后,沒有再次提請審議。”
然而,中國此后的發(fā)展進程顯示,建立國家榮譽制度已成為一種急切的新需求。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再次提出要“建立國家榮譽制度”。2013年下半年,法工委重啟起草工作,會同多部門召開多次座談會,終于達成基本共識,再次形成《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2015年草案)。陳國剛透露,為了妥善解決追授問題,這次草案分了兩個層次處理:法律實施前的已故人士,從法律溯及力等因素考慮,可不再追授;施行后去世的人士,如果生前符合本法規(guī)定授予條件的,應當對其進行追授,“這也是其他許多國家的做法”。
2015年8月,草案提請審議。1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高票通過了這部《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自1980年代有關部門著手研究制定這部法律,到此次表決通過,前后歷時30年。這部“三十年磨一劍”的法律,成了中國“1+1+3”功勛榮譽表彰制度體系的重要部分。
“1+1+3”即國家榮典的頂層設計——中共中央制定一個指導性文件,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一部法律,有關方面分別制定共產(chǎn)黨內(nèi)、國家、軍隊三個功勛榮譽表彰條例。這部法律出臺后,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成立,在其工作指導下,國家榮典逐步走上了正軌。
補償與紀念的獎章
如今,共和國的功勛榮譽體系分為中國共產(chǎn)黨、國家、軍隊三大部分,一同組成了以“五章一簿”為主干的功勛榮譽表彰制度體系,共和國勛章是國家最高榮譽。
陳國剛透露,1993年草案起草過程中,曾提出過“國旗勛章”“建設勛章”等國家勛章的名稱備選,最終定為“共和國勛章”,分一、二級。2015年草案則大致沿用了1993年草案的設置,主要有三點考慮:一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前仆后繼英勇奮斗,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和國一詞寄托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已深入人心”;二是授予共和國勛章,有利于增強全中國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感和向心力;三是該勛章內(nèi)涵上較為包容,能涵蓋為國家建立卓越功勛的各類杰出人士。
從2017年起,以這些勛章為代表的國家榮典一步步落地,每次授勛儀式都在共和國重大紀念年份舉辦。2017年建軍90周年之際,八一勛章首次頒布,被授予麥賢得等10人;2019年建國70周年之際,8位杰出人士被授予共和國勛章;2021年建黨百年前夕頒布的七一勛章,填補上了共和國榮譽體系的最后一塊拼圖。
值得一提的是,“五章一簿”之外,這些年還推出了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中國人民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紀念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紀念章、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獎章與先進個人獎章等。
那些年共和國曾走過的路、跨過的山、付出的血與淚,如今多化作了勛章,在人民腦海中被恒久銘記。
(摘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黃子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