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處世,不可有輕人之心,亦不可有上人之心。輕人之心,類乎薄狹;上人之心,類乎疏狂,既薄狹疏狂,則客氣常存,而心無頃刻之樂矣……彼徒有輕人、上人之心,則必為造物之所譴……
明·王達《筆疇·存厚》
近幾年來,網(wǎng)絡(luò)上不時有訴說老人不善的事件,“不知是老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竟成為網(wǎng)上一時風靡的謔語。其實我倒是覺得,應(yīng)當冷靜地想一想,為什么有些老人會那樣的不善,找到原因方能對癥解決。當然,更需要從養(yǎng)生的角度勸化老人們,做人要厚道,不可有輕人、上人之心,否則就會如王達所說,“則客氣(不應(yīng)有的外來邪氣)常存,而心無頃刻之樂”;而“樂”為養(yǎng)生要素之一,人生失樂則必定有害健康,長期如此,必會夭壽(為造物所譴)。
王達,明初無錫人,字達善。少孤貧力學,朱元璋洪武年間中舉明經(jīng),任本縣訓導,薦升國子監(jiān)助教。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參與修洪武實錄,升翰林編修,遷侍讀學士。性簡淡,博通經(jīng)史,與解縉、王偁、王璉等號稱“東南五才子”。然而,解縉等人恃才傲物,先后以罪死,唯有王達簡淡慎獨,得以壽考終。其著有《耐軒集》《天游稿》《筆疇》傳世。
所謂存厚者,心存厚道也。厚道,即厚德。清末曾國荃自題書齋楹聯(lián)“傳家有道惟存厚,處世無奇但率真”,認為一個家族要能傳承不敗,唯一的方法是存厚,子子孫孫都能存厚,以德立家。這可以作為傳世家訓。王達認為,存厚在為人處事方面的要求,就是“不可有輕人之心,亦不可有上人之心”。其實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所謂輕人之心,即看輕他人,認為他人無足輕重,可以隨意擺弄;而上人之心,就是把自己擺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如今承黨和國家的養(yǎng)老敬老政策好,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倡導尊老愛幼,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給了老人很多的優(yōu)待。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想境界,今天方見真正實現(xiàn)。對此,老人本應(yīng)生感恩之心,感恩黨和政府,感恩社會。但有些老人在這樣優(yōu)渥的環(huán)境中,難免滋生了“上人之心”,覺得天下唯我獨尊,所有人都應(yīng)當尊我、讓我,即使肆意作為也理所應(yīng)當;而他人稍有懈怠不滿,便是忤逆,于是盛氣怒發(fā),欺凌他人。這既給他人造成了困惑與不便,又使自己失去了平和之心;既破壞了社會和諧,又不利于自己養(yǎng)生。
《周易》說“厚德載物”,認為有德行的君子,應(yīng)該以深厚的德行來容載世間的萬物。對一個人來說,無論是貧賤富貴、高下尊卑,都應(yīng)當以同樣的心態(tài)來接受承載。人們敬我,尊我,我亦應(yīng)敬人、尊人。不可因他人敬我尊我而自以為高人一等,忘記自己的初心?;ゾ椿郏攀呛椭C社會。而唯有以平和之心待人待物,方能心中常存快樂,因而延年益壽。不信你看那些百歲老人,哪個不是以善心待人,以厚德承載諸事萬物?
希望老人們都能記住這一點,把存厚作為自己養(yǎng)生的支點,并傳承給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