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秀,北京第二實驗小學語文教師,中共黨員,從事一線教育教學工作15年,在班主任工作中有愛心、有耐心、有智慧、有策略。曾被評為北京市西城區(qū)教育系統(tǒng)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優(yōu)秀教師”“我心目中的好老師”,北京市西城區(qū)“優(yōu)秀班主任”。撰寫的文章曾多次在市區(qū)征文比賽中獲獎;曾在小學語文s版新教材的開發(fā)過程中負責資源編輯等工作;曾承擔部編版小語教材的試教和研究課等工作;多次承擔中國教育電視臺國家電視空中課堂《同上一堂課》的講授直播課任務(wù);另外,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教育中心開發(fā)的教研平臺中負責資源研發(fā),撰寫整合資源20余萬字,為全國語文教師的日常教學與備課研修提供資源支持。
一個周五的中午,我正在班里和孩子們一起熱火朝天地做值日,兩個女生手里拿著布,從“陽光房”里哭著跑回來找我告狀,都說自己被對方打了,其中一個孩子的肚子上還有個腳印兒。
叫她們到講臺前坐定,我準備細聽理由。沒有想到她們異口同聲地說:“她不給我布,還打我!”“你先打我的!”“是你先打我的!” 兩個孩子情緒都比較激動,你來我往地幾乎快在我面前吵起來了。我當時就火撞腦門子,差點兒忍不住大喝一聲,讓她們冷靜下來。就在這時,其中一個孩子情緒失控地失聲痛哭:“我從此以后再也不會去陽光房了……”她的表現(xiàn)讓在場的人都十分震驚。這時,圍觀的孩子開始議論:“至于嗎?”“就是,多大點兒事兒啊!”
我心想,事情一定不會是看上去那么簡單,就找來幾個知情的學生了解情況。
原來是小A想幫忙打掃陽光房,跟小B借布,小B不借,于是倆人就爭執(zhí)起來了。
其中失聲痛哭的孩子小A是我們班的“特需生”,平時總是忙著奔波于各個老師的辦公室之間,忙著改錯、補作業(yè),同學們都了解這個情況,每到她值日的時候大家就搶著幫她把值日做了,所以她勞動的機會就特別少。那天她特意抓緊時間趕在中午大課間前補完作業(yè),改完所有的錯,就是為了能得到一個勞動的機會。對于她來說,這是一個通過自己辛勤付出換來的寶貴的勞動機會。
而小B呢?是每天負責打掃陽光房的小組長,在我們班,每天只有被老師表揚的孩子才有機會去打掃陽光房,小B覺得小A平時總完不成作業(yè),所以慣性思維認為她今天也肯定是沒有經(jīng)過老師許可,自己硬要來打掃陽光房的,所以遲遲不給她布。
這樣的問題相信每個老師都遇到過,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聽聽都有理,想想都沒理。按照以往的處理方法,把事情搞清楚,再讓兩個孩子互相道個歉就算解決了。
可是我覺得這件事不能這樣簡單處理,因為事件的主角不是一個普通的孩子,從她的表現(xiàn)不難看出她受的傷害很大。如果是因為小小的爭執(zhí),遠不至于失聲痛哭,說著“從今以后永遠不進陽光房”之類的話。一定是這件事讓這個孩子深深地傷透了心,她才會有這樣的表露。
靜下心來想想,到底是誰的錯?誰應(yīng)該先道歉?這些都不是問題的關(guān)鍵,我的當務(wù)之急是撫平孩子受傷的心,先處理好孩子的情緒,再去處理問題。因為如果處理不好,這件事就會在這個孩子心中留有陰影,產(chǎn)生后續(xù)的影響。
另一個孩子一句簡單的道歉能達到目的嗎?小B情緒也這么激動,可能先給小A道歉嗎?看著她們淚流滿面的樣子,我的腦子飛速地旋轉(zhuǎn)著。
“在(6)班的三年多時間里,你們每天最在乎的事是什么?”我任憑著自己的情感,脫口而出這個問題。
小B毫不猶豫地回答:“來上學,當然最在乎每天學到了什么啊?”
但小A的反應(yīng)卻不一樣。仿佛我的這個問題,又一次觸碰了小A內(nèi)心深處最柔軟的神經(jīng)。她再次失聲痛哭,幾乎是喊著說了以下的話:“三年多了,我每天最在乎的,是有沒有人喜歡我,有沒有人愿意和我一起玩兒!我喜歡這個集體,我喜歡大家,我想為大家做事兒。別不喜歡我,我能寫完作業(yè)……”
這樣的回答顯然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但卻在我的意料之中。“尊重和接納每一個孩子”是我在班級管理和日常教育中解決所有問題的前提。既尊重教育規(guī)律,又尊重個體差異;既接納每一次意外事件,又接納每一個犯錯的孩子。有的時候理解孩子的做法,與孩子們共情,遠遠比區(qū)分事情的對錯重要多了,畢竟教育的本質(zhì)目的是塑造人——每一個具體的事情也好,每一個教育活動也罷,都是塑造學生的途徑罷了。
很長一段時間,教室里鴉雀無聲,每一個人的眼角都悄悄流下了淚水……
這時,小B走到了小A身邊,輕輕地抱住了她,并在她耳邊輕輕地說:“對不起,我挺喜歡你的。”
聽了小B的話,兩個人抱在一起大哭起來。我倒顯得有些多余了。
從此以后,兩個人成為了好朋友。
是淚水化解了這場矛盾,是“理解”串聯(lián)了兩個孩子的心,而老師,只是架設(shè)了一座心靈的橋梁而已。
上面的故事,在大人看來其實只是一件小事,尤其對于老師而言,更是一件司空見慣的平常事,但是在孩子心里,這是一件天大的事,關(guān)乎她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
冷靜地思考,整件事中誰也沒有做錯,只是缺乏足夠的溝通。如果教師這個時候簡單處理,可能會節(jié)約很多時間和精力,而且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問題,但實際上,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在孩子的心中留下陰影。如果這個時候抽絲剝繭去分析事情的來龍去脈,追究誰對誰錯,最終錯失了疏導孩子情緒的最佳契機,也得不到好的結(jié)果。
我們要找到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先處理情緒,后處理問題。讓孩子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爆發(fā)出來,問題就不攻自破了。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