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富春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因方便直觀、靈活多樣、變換仿真等諸多優(yōu)點而受到廣大教師的青睞,不能因使用信息技術而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浪費時間,更不能因使用信息技術手段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與普及,既給我們提供了改革課堂教學的條件,又對小學語文的教育教學提出挑戰(zhàn)。
一、營造師生平等的課堂氛圍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滔滔講述者俱多,學生自主學習者甚少,互動學習的機會更少。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失去了釋疑的機會,一些疑點總是自始至終很難得到解決,長期下去,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可疑點包括生字的掌握、句段的理解、修辭手法的運用等就越積越多,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逐漸降低,學生因此也就變得沉默,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率不高。而新課程改革理念恰恰給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案——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和老師一起去學習。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積極構建融洽、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小學生對自己所學的科目產(chǎn)生情感,讓小學生在課堂上有學習的欲望,有問題可問,有問題敢問。
(一)要樹立“班級即樂園”的教學理念
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有一顆同理心,時刻關注每一名學生每天在學校的行動、語言、交往和思想變化,要用自己的言行和思想感染每一名學生,幫助他們樹立學習和生活的自信心,鼓勵、引導每一名學生沿著正確的發(fā)展方向前進,使每一名學生感到班級是他的第二家庭——溫馨、開心,使每一名學生感到自己是班級中不可缺少的一員,使每一名學生感到每一位教師都是自己的知心人,有問題可以請教教師,有心里話可以向教師訴說。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班級這個大家庭中快樂學習、靜心學習、認真學習。
(二)要有“教育即服務”的教育思想
融洽的師生關系關鍵在于教師的創(chuàng)造。我們要設身處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積極向上、活潑生動的教學情境,營造快樂、和諧的學習氛圍。一方面我們要做到全心全意為教學服務。在吃透教材、全面掌握學情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課件,通過圖文并茂的課件展示、生動靈活的教學過程,讓全體學生共同參與到學習當中,從而使每一名學生在豐富、快樂的課堂中汲取知識的養(yǎng)料。另一方面我們要做到全心全意為教育服務,即全力做好“育人”工作。我們的重點工作是要做好學生的德育、身心健康教育以及安全(網(wǎng)絡)教育。學生就像一棵小樹不停地成長,在水分、養(yǎng)料、陽光等充裕的條件下最愛旁逸斜出,教師就像園丁一樣將其主干外的斜枝進行修剪,讓其端端正正地向上生長。
二、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進行課堂教學
(一)培養(yǎng)學生主動發(fā)問的意識
筆者在“推門聽課”和學校的教研活動中發(fā)現(xiàn),注重設疑、解疑的教師所代班級在學校舉行的演講比賽、能力競賽、大課間活動表演、實驗技能競賽等各項活動中學生思路清晰、動作敏捷、成績優(yōu)異,而關心檢測成績、注重練習的教師所教學生表現(xiàn)呆板、不善言談。正因為如此,我們在教學設計中一定要注重存疑,教學過程要引導學生質疑、解疑,要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把在備課中預存的疑點一定要提供給學生質疑、解疑。
為了培養(yǎng)學生主動發(fā)問的意識和質疑習慣,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表情、每一個動作和發(fā)問的每一點進步。筆者在教學中常常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經(jīng)常有“欲答而縮”或想回答問題卻遲遲不舉手的情況。對于學生的這些表現(xiàn),教師要及時發(fā)現(xiàn)并讓他們回答問題。這樣既能讓學生有表達的機會,又能抓住學生質疑的機會并認真引導,以使他們獨立地解決問題從而獲取新知識?!坝袑W才有思,有思才有問。”學生有了質疑習慣與釋疑能力,語文課堂就會變成師生互動交流知識的場所。
(二)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教育家布魯納說過:“教會學生學習比學習什么都重要”。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重點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要教會學生“看書”,實施“悅讀教育”
基于語文學科的特點,我們必須把閱讀放在首位,采取選讀、精讀、課前略讀、課堂研讀、課后反思讀等靈活多樣的方法,讓學生愛讀、多讀、有選擇性地讀。學生只有多讀教材,才能快速地識別字詞,正確地理解句段的含義,從而能在整篇文章的品讀中慢慢地揣摩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譬如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喜歡閱讀的《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在引導小學生閱讀時,可以先選取如《小紅帽》《白雪公主》《狼和七只小羊》等學生常常聽到的故事來激趣,然后再根據(jù)學生的情況進行個別指導閱讀。在學生閱讀結束后,教師可以通過白板或多媒體將所閱讀的故事通過動畫的形式給學生播放,這既能使小學生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還能使其與教師一道去認識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教師也可以就勢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對故事內容和人物形象的看法。
2.關注個體差異,實施差異教學
積極運用分組研學手段。教師要根據(jù)平時掌握的情況,將所教學生按學習基礎、智力狀況和接受能力等分成3~6個學習小組(分組太多,教師無暇顧及,影響學習效果),每個學習小組按“一優(yōu)、二中、一差”的人數(shù)比例安排。在研討交流中,優(yōu)秀生可通過活躍的思維和積極的發(fā)言帶動其他組員;中等生在研討交流中能得到啟發(fā),提高表達能力;學困生在研討交流中能得到他人的幫助。同時,教師還要設計階梯式練習,即基礎題、發(fā)展題和思考題?;A題是學生一定要掌握的,所有學生都要按時完成;發(fā)展題是稍有一定的難度,成績中上的學生要完成的;而思考題只提供給優(yōu)生思考、完成。
3.重視學以致用
組織豐富的課內、外活動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有效手段。課內活動的主要形式有辯論會、時事演講、小記者采訪、小品表演、撰寫小論文,還有挑戰(zhàn)自我、智力比拼等融知識和娛樂于一體的競賽活動等;課外活動的主要形式有實地(問卷)調查、專題訪問、出專題板報、資料收集等。這些活動既能活躍教學氣氛,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思維,又給學生提供了較為廣闊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的空間和舞臺。
三、摒棄“成績就是成才”的應試教育思想
在自己所教的學生中,總有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思維敏捷,回答問題積極,檢測成績優(yōu)秀;有一部分學生因家庭情況、社會影響和學校教育等原因在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得迷茫,成績總是落后或徘徊不前。因此,教師會受學校領導的批評和家長的指責,還會為自己所教成績的學校排名而發(fā)愁。殊不知,我們的勞動對象不是沒有情感的石頭,不是隨意可以采擷的花果,而是充滿喜怒哀樂的、活生生的“人”。成績的高低雖然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自己工作的成效和學生的學習情況,但對學生的長遠發(fā)展來說是不能起決定作用的。愛因斯坦上小學時在課堂上做板凳,但他后來創(chuàng)立了“相對論”,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齊白石是近代中國畫壇享有盛名的藝術大師,但他在12歲前隨外祖父讀過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種田,什么活都干;馬云是阿里巴巴的創(chuàng)始人,他曾經(jīng)因學習差,高考落榜兩次,數(shù)學成績是個位數(shù)。因此,在教學工作中,我們必須摒棄“唯分數(shù)論”思想,不用分數(shù)給學生下定義、定目標,不用分數(shù)區(qū)分學生的好壞。我們必須有“每個學生都是祖國的棟梁”的教育理念,我們必須積極學習,與時代同步,主動探索適應新時代、適應班級、適應學生的教法,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帶領下茁壯成長。
四、優(yōu)化語文訓練環(huán)節(jié),提高復習效率
小學生自學能力較弱,往往需要教師的監(jiān)督才能持續(xù)學習。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語文教師可以將本節(jié)主要教學內容錄制成微課,讓學生在課后進行自主復習。微課由于用時較短,且凝聚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部分,學生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將課上學習的主要內容回顧一遍,這樣既能加深記憶,又能促進理解,可以直接帶動學習效率的提高。小學生每天在寫生字或寫語文作業(yè)時,不可避免地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一名語文教師面對幾十名學生,不可能清楚地記得每個學生犯過的具體錯誤。在此情形下,教師在優(yōu)化教學時只能憑心中的印象來確定整改思路。現(xiàn)在,借助信息技術,計算機系統(tǒng)自動記得每個學生犯過的具體錯誤,于是會在恰當時機重復推送相同的語文習題,這樣就可以有效檢驗該生是否已經(jīng)在某段時間內加強了薄弱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和訓練。通過計算機后臺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教師也能知道在哪些題目上自己的學生容易出錯,其為教師優(yōu)化教學提供了直接的參考依據(jù)。
參考文獻:
[1]劉儒德.信息技術與教育相整合的進程[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7(9).
[2]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術的新高地[J].中國電化教育,2001(2).
[3]余勝泉.基于Internet的學習模式[J].中國電化教育,1998(4).
[4]江麗.淺析小學語文課外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考試周刊,2020(13):29-30.
[5]李菲.多元文化背景下初中語文的人文精神滲透研究[J].新課程(中),2016(2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