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祥
于慎行(1545年—1608年),明代兗州府東阿縣(今山東濟南平陰縣東阿鎮(zhèn))人,明朝晚期政治家、文學家,字可遠,更字無垢,號谷山,謚號文定。因其曾于明萬歷年間任翰林院東閣大學士,后世人習慣稱之為“于閣老”。17歲鄉(xiāng)試中舉,隆慶二年(1568年)中進士,選為庶吉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官、修撰,日講官,侍講侍讀學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
于慎行為人忠厚平恕、襟懷坦白,為官清正廉明,不管對皇上、對首輔還是對同僚,皆心胸坦蕩、真誠相待。他高風亮節(jié)、古道熱腸,得到朝野內(nèi)外的高度評價,是明朝后期重要的楷模型官員。
同時,于慎行是晚明重要的詩人、文學家、史學家。神宗一朝公認他與臨朐馮琦為“文學之冠”,被譽為“人品事業(yè),宇內(nèi)第一”。
于慎行一生勤勉,著述豐富。著有《史摘漫錄》18卷,《谷城山館文集》42卷,《谷城山館詩集》20卷,《讀史漫錄》14卷,《谷山筆麈》18卷。尤其是他的《谷山筆麈》記述了明朝萬歷以前的典章、人物、兵刑、財賦、禮樂、釋道、邊塞諸事,考溯精當,纖悉具備。對于研究明代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宗教,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他關(guān)心桑梓事業(yè),主持編修了家鄉(xiāng)的《東阿縣志》《兗州府志》。其中《兗州府志》被定位為中國歷史十大志書之一。
于慎行家族在晚明時期被譽為“山左三大名門望族”,其家族的發(fā)端始于東阿縣苫山村“父子三進士”的劉約、劉隅、劉田家族,劉田的女兒劉淑人即為于慎行的母親。劉隅在平陰縣洪范池鎮(zhèn)創(chuàng)建的東流書院成為當時著名的地方思想學術(shù)中心,李仁、劉約、劉隅、于玭、于慎行、喬學詩、孟一邁、邢同等歷史文化名人都曾在此讀書或授業(yè),留下了許多詩篇佳作。
于慎行少年時曾在苫山村的北樓讀書,現(xiàn)在為劉氏宗祠,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平陰縣東阿老城里,于慎行故居已經(jīng)修復完成,成為東阿古城內(nèi)的重要景點。位于平陰縣洪范池鎮(zhèn)紙坊村的于慎行墓地,規(guī)模宏大,氣象森嚴,陵園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但格局尚在,墓道兩側(cè)的白皮松為國內(nèi)最大集中連片的古松林。
目前,苫山村為“山東省歷史文化名村”“山東省鄉(xiāng)村記憶工程保護單位”,東流書院在平陰縣洪范池鎮(zhèn)書院村保存有遺址,而東流泉依然流淌不息,是濟南市七十二名泉之一。
于慎行游歷甚廣,平陰的云翠山、獅耳山、黃石山、龍溪河(現(xiàn)在的浪溪河)畔,留下了他諸多的摩崖石刻、碑刻、詩文等,在其生前居家期間,請“會稽金生”為其生平繪制了《東閣衣冠》畫譜,用36幅工筆重彩繪畫,概括了其跌宕起伏的一生。于慎行的學生、明末四大書法家之一的邢同依據(jù)其生平事跡撰寫了《東阿于文定公年譜》,詳細地記錄了其生活起居、讀書致仕、在朝在野等生活實錄。這些史料對于研究明朝歷史文化尤其是平陰、東阿一帶的歷史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綜上所述,于慎行是黃河兩岸一座文化的高峰,與于慎行相關(guān)的歷史文化古跡、著作、史料等是一筆相當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可以作為黃河文化重大題材來進行挖掘。
于慎行文化、文物資源主要分布
于慎行的諸多文物、文化遺跡分布很廣,根據(jù)其生活、學習、入仕、賦閑居家、游歷等軌跡,以山東省平陰縣、東阿縣和北京故宮等地為主,具體的地點和內(nèi)容如下。
1.平陰縣洪范池鎮(zhèn):于慎行墓地。于慎行墓地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損壞嚴重,但墓地總體結(jié)構(gòu)沒有改變,神道兩側(cè)石像生存有部分底座,被毀的石刻部分壘砌在附近“文革橋”上。墓地前塋門保存良好,塋門兩側(cè)陰刻楹聯(lián)一副:“大明先師三代帝王受教誨,朕賜仙居莊嚴肅穆浴皇恩”,門楣上書“于氏前塋”。 為萬歷親撰。于慎行讀書、教書、著作地東流書院。于慎行后人聚集地紙坊村、謝莊村。于慎行所留下的石刻、碑刻文物遺跡所在地龍池公園:于慎行墓志銘、其墓地部分石刻等;云翠山碑記石刻:“天柱峰”“壁立萬仞”摩崖石刻;著名道教場所南天觀“云翠山天柱觀記”碑等。
2.平陰縣東阿鎮(zhèn):東阿古城于慎行故居、專門為于慎行設立的舊東阿古城東南門均已修復,于氏族譜碑;獅耳山虎窟山觀及奉國寺、黃石山于慎行碑刻遺跡。于慎行在鄉(xiāng)居期間交友、教書、著述多在東阿進行,東阿古城里流傳有于慎行的諸多軼聞傳說。
3.東阿縣苫山村:苫山村是于慎行外公居住地,現(xiàn)保留有劉氏宗祠、《苫羊山志》。于慎行整個家族的文化起源得益于苫山村的劉氏家族。于的祖輩從文登遷到東阿縣后,在東阿縣的楊柳村居住,后遷到東阿縣城,因此于慎行的父親得以在東流書院就讀,成為于氏家族文化的發(fā)端。
4.平陰縣文廟:縣博物館藏《于慎行畫譜》《于慎行母親劉淑人畫像》《于慎行畫像》,于慎行撰文的《東丞公墓志》《張公生祠碑記》《東岳廟碑記》《明故公府家丞東村秦翁墓表》等。平陰文廟及平陰縣博物館是于慎行文物的集散地。以上文物的解讀,更有助于樹立起豐滿立體的于慎行的形象。
5.德州市臨邑縣:邢侗公園、邢侗研究會。邢侗是于慎行最重要的學生之一,兩個人的交往被傳為佳話。
6.山東省圖書館:館藏明代《東阿于文定公年譜》?!稏|阿于文定公年譜》一書是明代的手抄本,原著者是邢侗,是一部非常翔實的人物敘事著述,事無巨細地記述了于慎行的生平,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于慎行生活中有趣的一面。
7.北京故宮:于慎行中進士之后被選為庶吉士,直接進入朝中工作。這使他有了很高的行政的起點。他的主要工作分為三個階段:一是編修志書,通過于慎行修志書,我們得以解讀中國古代文化體制中“修史”的重要性,可以糾正江湖傳說、戲說的不嚴肅的歷史觀;二是做皇帝的老師,作為一國之君的老師,既要有淵博的知識,又要有高尚的品德,學習和工作都是多么艱辛;三是任禮部尚書,于慎行主持編修的《大明會典》是一部完整的禮儀體系,這在當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我們可以以此為支撐,推廣我們的禮儀文化。
8.其他區(qū)域:陽谷縣張秋鎮(zhèn)、泗水縣泉林鎮(zhèn)、靈巖寺、泰山等地方,都或多或少地留有于慎行文化遺產(chǎn)和生活、游歷軌跡,需要我們進一步挖掘、研究和整理。
于慎行文化的價值及現(xiàn)代意義
對于現(xiàn)代社會而言,于慎行的意義主要有兩點:一是偉人的楷模價值,二是歷史文化的研究價值。
于慎行在朝中的故事廣為流傳的有兩個:一是和張居正的“陳情事件”。簡單說是張居正掌握朝中大權(quán),因此不想回祖籍為父親守孝,違背了當時的規(guī)制,遭到了眾臣的聲討,于慎行也在其中,因此遭貶。張居正死后被滿門抄家,朝中一邊倒地批判張居正,只有于慎行站出來寫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指出對于張居正要功過分開客觀評價,這顯示了于慎行公正無私、仗義執(zhí)言的品德。
于慎行二次任用以后,曾任禮部尚書,因為萬歷皇帝的“立太子”事件,讓他和他的學生萬歷皇帝之間產(chǎn)生矛盾。萬歷皇帝遲遲不立太子,導致宮內(nèi)疑慮重重,矛盾四起。作為禮部尚書,立太子是他分內(nèi)的工作,于是他多次上書皇帝早立太子,因此得罪了皇帝,再遭罷免。這顯示了于慎行以國家為重、不計個人得失榮辱的精神?!睹魇封n略》稱其“深沉勁挺,不為町畦,大為正人所倚信”。
于慎行曾三次去官還鄉(xiāng),在長期的賦閑中,行走鄉(xiāng)里、教書育人、著書立說,編著了《兗州府志》《東阿縣志》等。他廣交文友,素有聲望。對于地方文書編纂的索請從不拒之門外;他友鄰睦里,寬厚待人,與村民相處多退避禮讓,展示了其高風亮節(jié)、豁達儒雅的大家氣度和精神。
后人評價于慎行“當朝第一完人”,是對其人生的高度禮贊。
也有人批評于慎行在朝內(nèi)沒有得志得勢。早期,有人建議于慎行攀附當時的內(nèi)閣首輔高拱,于慎行并沒有去做。這些優(yōu)秀的品德和行為對于當下的公務員等在職人員來講,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因此于慎行個人形象是經(jīng)得起評價的,是可以當作楷模來敬仰和學習的,我們要尋找的就是于慎行的這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