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琪
七位導演以不同敘事風格呈現(xiàn)了香港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歲月剪影,記錄了波瀾壯闊的時代發(fā)展浪潮,為觀眾回顧、了解香港社會和香港電影提供了一個最佳視角。
【劇情簡介】這是一部由洪金寶、許鞍華、譚家明、袁和平、杜琪峰、林嶺東、徐克聯(lián)袂執(zhí)導的劇情片,以20世紀50年代的香港為起點,七位導演各自抽選一個十年作為背景,執(zhí)導一個與香港有關的故事,通過七個單元故事呈現(xiàn)一個立體多元的香港,記錄香港一路走來的發(fā)展變遷,展現(xiàn)香港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時代光影。
香港電影百年沉浮,星光燦爛,締造了眾多流傳甚廣的經(jīng)典作品,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珍貴的青春記憶?!镀呷藰逢牎肥怯上愀劭胺Q“夢之隊”的七位導演聯(lián)手執(zhí)導的影片,七位殿堂級導演猶如七位出色的樂手,共同組成了這支“七人樂隊”,深情演繹,合奏出一曲余音繞梁的美妙樂章。
七位導演發(fā)揮所長,各出奇招,以時間為線索,以七個故事縱向展示了香港的發(fā)展,為香港繪就了一幅流光溢彩的歲月畫像。七個故事分別是洪金寶的《練功》、許鞍華的《校長》、譚家明的《別夜》、袁和平的《回歸》、杜琪峰的《遍地黃金》、林嶺東的《迷路》以及徐克的《深度對話》。
《練功》是發(fā)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故事:一群在天臺上練功的孩子趁著師父下樓喝茶,派一個小女孩“盯梢”,然后大家一起偷懶“躺平”,最后卻被師父發(fā)現(xiàn)。在受到懲罰和教訓后,孩子們開始全心投入訓練。洪金寶說影片中的故事都是自己小時候經(jīng)歷過的,是個人學習武術記憶的再現(xiàn),也反映了香港電影以武打片發(fā)端的特性。作為影片開篇單元,《練功》雖然只是一個十多分鐘的短片,卻讓觀眾了解到香港武行成長的艱辛。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如果沒有這些習武之人流淚流汗的付出,香港武行很難將香港武俠電影打造到世界高度,全世界也就無法看到中國功夫的精彩。中華有神功,功夫在傳承,正是因為有他們持之以恒的堅守,中華功夫才能代代相傳,綿延千秋。從這一點來看,《練功》以小見大,內(nèi)蘊豐富,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校長》的故事來到了60年代,以一位老校長和女教師為主角側面切入那個年代。作為當代華語電影優(yōu)秀的女導演,許鞍華細膩柔情的風格在這個故事中呈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通過幾個細節(jié),她把女教師的形象塑造得典雅唯美,比如女教師為了給尿褲子的孩子遮羞而做出的行為,展現(xiàn)了她作為一名老師的善良與責任,以及她作為一位女性的善解人意。吳鎮(zhèn)宇飾演的校長執(zhí)筆忘飯,不茍言笑,卻在深夜批改作業(yè)時會心發(fā)笑。直到故事后半段,導演才交代女教師對校長心懷愛意,但因為女教師患病早逝,這段感情最終沒有生根發(fā)芽。短片歌頌了教育工作者誨人不倦、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無私奉獻精神。這一段落也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香港雖不富裕,人性卻充滿純真與善良。許鞍華說:“我拍了曇花和其他一些花花草草,其實是想說這些平凡的人,生生死死都沒有人知道,可是他們活得很有尊嚴和價值?!?/p>
《別夜》講述了80年代一對戀人因女方舉家移民而被迫分離前的最后一夜。譚家明導演摒棄了宏大敘事,以兩個年輕人的“初戀”與“初夜”為切入點,講述了80年代移民熱潮下個人遭遇的情感悲劇?!秳e夜》是七個故事中臺詞最多、沖突最強烈的一個,男女主角為了“去和留”爭吵不休,最終也無法避免天各一方的結局。女主角家中粉屋綠墻的裝潢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色彩奪目的美術設計不僅填充了故事內(nèi)核,也彰顯了青年熱情奔放的性格底色。綠色的墻壁代表著希望,男女主角的愛情卻因移民走向了絕望,希望和絕望在這個敘事空間形成了強烈的碰撞,充分表達了那個時代年輕人面臨的情感迷茫。
袁和平導演的《回歸》以“1997年”為時間背景,卻未直接提到香港回歸祖國這一標志性事件。作為香港最負盛名的動作片導演,袁和平這一次另辟蹊徑,以溫馨的親情戲作為載體,借祖孫兩代之間的情感變化體現(xiàn)“回歸”的意義。片中,爺爺一個人居住在香港,兒子一家移民國外,孫女因為學業(yè)要在爺爺家暫住一段時間。通過相處和磨合,爺孫倆實現(xiàn)了彼此的理解和文化的相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最后,孫女搬回了香港居住,闔家團圓。爺爺不善言辭,但他的愛如山深沉;孫女的愛則是潛移默化的,從不接受到慢慢理解。兩人磨合的過程,離不開血脈的牽連和文化的認同,回歸是必然的大團圓結局。
杜琪峰的《遍地黃金》與他的名作《奪命金》所傳達的“金錢對人性的扭曲”主題幾乎一脈相承,刻畫了小市民一夜暴富的白日夢。片中,三個年輕打工人渴望通過投資實現(xiàn)財富自由,終于下定決心進入股市一搏時,卻犯了一個低級錯誤,誤把茶餐廳的簡餐代號當作了要買的股票代號。但這個看起來要讓三個主角賠光積蓄的低級錯誤,意外地為他們掙來一點“錢途”。杜琪峰借電影與時代對話,面對變化中的環(huán)境和社會,發(fā)出“我們是不是太過恐懼”的疑問,發(fā)人深省。
第六部分的《迷路》是林嶺東導演的遺作。他利用父子關系,形成了新與舊、老與少的對話,體現(xiàn)了香港的日新月異,片中穿插著大量的歷史資料,與當下的香港形成對照,喚起老一輩香港人的追思。對于過去甘苦的追憶,實際上是對下一輩的希冀。在看待現(xiàn)代城市發(fā)展與傳統(tǒng)文化消亡間的矛盾時,林嶺東的態(tài)度相當豁達:“年輕人,將來是你們的世界,由你們做主。”他緬懷過去的同時也贊同進步,“不發(fā)展又怎會有進步呢?”
徐克執(zhí)導的《深度對話》為《七人樂隊》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是七部短片中最具趣味性的先鋒之作。故事很新穎也很大膽,有一種“套娃”的感覺:在未來,醫(yī)學進步到允許采用扮演與逼迫診療方式,醫(yī)生和病人的身份隨著情節(jié)發(fā)展不斷翻轉,無法分得清誰是醫(yī)生、誰是病人。鏡頭一步步拉遠,病房外還有圍觀者,但圍觀者也正在被觀看,原來監(jiān)視之外,更有無窮無盡的監(jiān)視。故事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徐克把問題交給觀眾自己去思考。這是一部充滿狂想和哲思的短片,體現(xiàn)了徐克一貫的創(chuàng)作風格,讓人不禁想起人們評價香港電影時最常用的一句話:盡皆過火,盡是癲狂。
時值香港回歸25年,《七人樂隊》不僅帶領觀眾回溯時代變遷,更傳達了對香港電影的深情表白。雖然是一部拼盤電影,卻實現(xiàn)了主題的融合連貫,七位導演以不同敘事風格呈現(xiàn)了香港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歲月剪影,記錄了波瀾壯闊的時代發(fā)展浪潮,為觀眾回顧、了解香港社會和香港電影提供了一個最佳視角。七部短片放在一起恰如七位樂手合奏,奏響了一曲蕩氣回腸的時代之音。
《七人樂隊》由導演杜琪峰牽頭拍攝,談起創(chuàng)作初衷,他說主要有兩個目的:第一是采用膠片拍攝,向過去的膠片時代致敬;第二是向新一代的青年導演表明,香港導演一直都是團結的。所以該片的一大亮點就是膠片拍攝,讓電影自帶一種時光的濾鏡,營造了強烈的年代感和復古韻味,讓觀眾更加了解香港、愛香港。
蒼茫盡處,歲月蹉跎。經(jīng)歷過香港電影最輝煌歲月的七位重量級導演齊聚一堂,通過膠片拍攝,共同致敬香港的過去和未來,致敬香港電影最好的時光。這是一場全局式的深情獻禮,每一部短片都凝聚了導演對香港的真摯情感,也讓我們看到了香港電影人的匠心和團結。在商業(yè)片層出不窮的當下,《七人樂隊》的出現(xiàn)猶如一股清流,洗刷了喧囂浮躁,為觀眾帶來如沐春風般的心靈撫慰。
(編輯 謝云鳳 28611263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