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煜
莊子《逍遙游》有“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其中“野馬”二字所指何物,歷來多有爭論。有認為是水汽的,有認為是熱氣的,有認為是塵埃的,還有認為是海市蜃樓的。筆者以為,這幾種觀點其實并不矛盾?!耙榜R”表示熱空氣、水汽或塵埃所形成的影影綽綽、游蕩飛舞的樣子。在高溫下的水面、路面或者沙漠上,空氣受熱不均引起空氣密度變化,看起來就是晃動、流動的樣子,在特定條件下有時甚至會形成海市蜃樓。而懸浮在地表或空中的水汽、塵埃是一種微小的顆粒,稱之為氣溶膠,在光線照射下,模糊晃動。由于光在顆粒表面的散射,有時還會形成清晰的光路——丁達爾現(xiàn)象。
覺得“野馬”指塵埃的,認為“馬”字通“塺(méi)”,正好表示塵土之義。清代孫星衍對《一切經(jīng)音義》中“野馬”校正道:“或問:‘游氣何以謂之野馬?答云:‘馬,特塺字假音耳。野塺,言野塵也?!?/p>
另有觀點認為“馬”字可能通“沫”。“沫”者,水泡也,液體形成的細泡。“野”字可能有兩層含義,一是野外、曠野、遠處,二是無拘無束、自由飄蕩的樣子?!耙榜R”意思是飄散流動、晃晃悠悠、影影綽綽、似動非動的水泡、水汽,可以指曠野遠處水面、沼澤等表面的霧氣,也可指太陽照射在荒漠表面引起的熱對流以及沙漠戈壁中遠處的海市蜃樓。也有觀點認為“野馬”說的是水汽蒸騰或熱氣影綽,狀如野馬奔騰或者是野馬奔騰時形成的飛揚塵土。鐘泰《莊子發(fā)微》中就有類似的闡釋:“‘野馬者,澤地游氣,曉起野望可以見之,形如群馬驟馳,故曰野馬。野馬、塵埃,皆氣機之鼓蕩,前后移徙,上下不停,故曰‘以息相吹?!惫P者認為這段文字的解釋頗為準確:遠處曠野的熱氣涌動,就像流水一般,又如萬馬奔騰、起伏不定,所以“野馬”有水汽、熱氣之義。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是說這些水汽啊、熱氣啊、塵埃啊,是大地生長萬物的氣息吹動引起的。這里的“生物”并非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學科意義上的生物,而是天地化生萬物之義。古代中國人認為大地也會呼吸,就像人肺或者風箱。春天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天地交合,品物流形。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則閉塞成冬。這種氣息的流動或升降也會形成風?!抖Y記》有“前有塵埃,則載鳴鳶”,孔穎達疏:“鳶,今時鴟也。鴟鳴則風生,風生則塵埃起?!笨梢妷m埃意味著風起。大鵬就是乘風扶搖而升空的。司馬彪云:“野馬,春月澤中游氣也?!背尚⒃疲骸按搜郧啻褐畷r,陽氣發(fā)動,遙望藪澤,猶如奔馬,故謂之野馬也?!边@些都是說春季陽氣發(fā)動,引起了水汽升騰。
有趣的是,漢譯佛經(jīng)中“野馬”一詞也大量出現(xiàn)。《增一阿含經(jīng)》:“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為幻法。”這里聚沫、浮泡、野馬三者并列,結(jié)合后面的芭蕉空心、幻法無常,可以看出三者都和虛幻、短暫有關(guān),或者相同,或者相似。
而唐代韓偓《安貧》“窗里日光飛野馬,案頭筠管長蒲盧”中的“野馬”,就顯然指的是塵埃了。用科學的語言來說是,陽光透過窗戶照射到室內(nèi)空氣中懸浮的塵?!簿褪菤馊苣z上,在微小顆粒的表面散射而形成了一種叫丁達爾現(xiàn)象的光學效應。辛棄疾《水龍吟》“回頭落日,蒼茫萬里,塵埃野馬”,劉克莊《賀新郎》“千古惟傳吹帽漢,大將軍、野馬塵埃也”,這些詩句中的“野馬”說的都是塵埃。
(常朔摘自《咬文嚼字》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