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苦有色
摘要:武定彝族民歌是我國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按照民俗學慣用的以題材內容為劃分的方式,將武定彝族民歌劃分為生產歌、婚禮歌等種類,每個種類的民歌都與武定彝區(qū)獨特的民俗事象息息相關,反映著豐富的彝族民俗文化。本文運用民俗學理論闡明武定彝族民歌的民俗活動、民俗現(xiàn)象和其中所蘊含的的審美文化內涵,并探討其藝術價值。通過民歌了解武定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從而更好地認識武定彝族民歌傳承發(fā)展的價值。
關鍵詞:武定彝族民歌;生產民俗婚禮民俗;文化內涵
民間詩歌,簡稱民歌,“民歌”就是“原始社會的詩”[1],有關民歌發(fā)生學的言論,我國歷代詩人、學者零星有所論及,如“‘感于哀樂,源事而發(fā)(《漢書·藝文志》)以及‘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春秋公羊傳》)”[2]民歌起源于物質生產和人類自身繁衍的生存實踐活動,起源于勞動人民客觀生活的、主觀內在的、敘事抒情的要求?!懊袼孜幕莻鬟f著我國群體文化基因的文化。民俗文化是人為的,也是為人的,人的個體生命不能永生,其依靠生命的繁衍而保存生命的基因,而使得人的生物基因能夠傳遞,而人類承載的民俗文化可以傳承人的文化基因?!盵3]民歌作為民俗文化資料的重要載體,是傳承民俗的一種重要工具。武定彝族民歌擁有悠久的歷史,約千年以前,當武定的彝族先民們披氈裸足,扛著弓弩、帶著獵犬,奔波于深山野林之間時,他們就有用歌謠來表達他們狩獵和放牧日常的習慣。
武定彝區(qū)形成了以狩獵、放牧和種植相結合的農業(yè)生產模式,為了統(tǒng)一勞動步調,增加勞動樂趣和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他們在長期艱苦的生產實踐中創(chuàng)作出“勞動生產歌”,也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了極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婚禮歌”。這些民歌通過民間的口耳相傳,作為保留在文藝作品中的歷史文化遺跡,有著寶貴的認識和審美價值,用民俗的角度研究它,可以讓我們窺見過去武定人們的生活狀況、行為方式和精神情感,彌補歷史資料的不足。
一、武定彝族生產歌中的生產民俗文化內涵
廣義的勞動歌是指勞動號子和在勞動中唱的與勞動生活有關的歌,勞動號子以與勞動動作相配合的強烈聲音節(jié)奏和直接促進勞動的功用為基本特征,漢《淮南鴻·道應訓》:“今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后亦應之?!边@是有關勞動號子的早期記載。[4]勞動歌來源于勞動生產,有指揮勞動秩序和活躍勞動氛圍的功能。現(xiàn)存的武定民歌中勞動歌數(shù)量不多,是當?shù)貜V大勞動人民在勞動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沒經過雕琢”[5]、“全是天籟”[6],研究勞動歌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當?shù)厝藗兊纳鐣a習俗,體現(xiàn)民歌的認識價值?!读一鹩谢鹕瘛返奈谋荆?/p>
火從哪里來,用石擦出來。
燒火在山頂,火苗像跳舞,坐在篝火旁,牽著手跳腳,篝火有火神,火神是我神。
篝火燃起來,惡狼不敢來,虎豹不敢挨。
野豬和豹子,聞著火煙味,見著紅火光,往山箐逃跑。
火有火之神,火神是我神。
射麂子來燒,攆馬鹿來燒,燒得黃生生,肉香撲鼻來。
你撕一塊吃,我撕一塊吃,大家都在吃,大家都在跳。[7]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千年前的武定彝族先民是以狩獵、放牧間以零稀的種植業(yè)為生,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生產模式演變?yōu)橐赞r耕和放牧為主,農耕有別于機械化的精耕細作,更傾向于一種交雜了畜牧業(yè)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具有明顯的周期性和規(guī)律性特征。唱詞直白地唱出了武定彝族當時有打獵的生產習俗,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生動鮮活地還原了武定彝族先民們用石頭生火,把從野外打來的麂子和馬鹿烤來吃的生活畫面,塑造了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也描寫到了彝族先民神靈崇拜和萬物有靈信仰的現(xiàn)象和先民們在深山野林打獵時要想辦法對付毒蟲猛獸的生存環(huán)境:“山區(qū)的獵戶深深懂得,如不能在獵物面前取勝,就有被野獸吃掉的危險。生存的強烈愿望迫使他們產生出了許多戰(zhàn)勝毒蟲猛獸的經驗和方法?!盵8]
做弩歌
砍棵麻栗樹,要做一把弩。
樹筒有多長?不長也不短。
竹片剖多寬,不窄也不寬。
弓弦結多緊,不松也不緊。
背弩打野獸,只聽弩聲向。[7]
歌詞用樸實的語言描述了當時的彝族先民主要以打獵為生的生活場景,表明可以通過勞動民歌來認識當?shù)厣a方式和歷史現(xiàn)狀。彝族自古以來就與山為伴,從大自然中獲取獵物,一個陶醉于大自然,自由灑脫的民族,在向自然界索取中,獵民們積累了保護生態(tài)的意識和經驗,在生活中形成了一系列禁忌。
放羊調
正月里來正月正,放羊小妹站起來,左手拿起放羊鞭,右手打開羊圈門。
二月放牧是春分,春風吹來草發(fā)芽,小羊不吃春分草,要吃水邊青草葉。
三月放羊是清明,我們手拿草紙去上墳,有兒墳上飄草紙,無兒墳上草青青……[7]
《放羊調》是在野外放羊時唱的歌,從唱詞中能清晰了解到彝族多種生產方式并存的現(xiàn)象,運用對比的表現(xiàn)手法,把姑娘奔波、貧窮孤獨的生活和其他富有的人家滋潤熱鬧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栩栩如生地再現(xiàn)了放羊小姑娘一年四季放羊的場景,畫面開闊且優(yōu)美,整首歌情、景、意、象具備,唱詞朗朗上口,成為當?shù)匾蛥^(qū)家喻戶曉的民歌。由于自然條件的原因,游牧成為當?shù)匾妥迦说纳孢x擇,積累了放牧經驗的先民們用唱歌的方式把這些放牧的經驗傳授給后人,體現(xiàn)出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喜歡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由豁達的品質。
采花朵調
昆明有好人,好人去栽花。
三月雨水天,刮土壘樹腳。
三月天晴日,放水來澆花。
花根日漸深,花枝伸過墻,花朵慢慢開。
花開十二朵,朵朵都美麗。
地里蠶豆花,埂上辣子花,壩上蒜苗花,樣樣花都美。
好人愛栽花,勤人愛種地。
富人摘花朵,百姓摘蒜頭……[7]
《采花朵調》的唱詞敘述了武定彝人喜歡栽花、種蠶豆、辣椒及蒜苗的生產習俗。武定地區(qū)肥沃的空閑土地,給該地區(qū)發(fā)展種植業(yè)提供了最基本的場所條件,種植業(yè)就成為了該地區(qū)主要的生產方式。唱詞的節(jié)奏旋律給人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從中也可看出根據(jù)節(jié)氣種植和收割的生產規(guī)律,表現(xiàn)了彝族人民用雙手創(chuàng)造生活的樂觀向上的精神內涵。
如今,武定彝族的“生產歌”有民間停止的狀態(tài),只有在各種比賽或節(jié)日時才演唱,主要原因是現(xiàn)今科學技術和工業(yè)化的快速發(fā)展,武定彝區(qū)傳統(tǒng)農業(yè)已逐步走向衰落,擁有勞動能力的年輕人都到外地去打工掙錢,勞動歌未能在民間勞動場所演唱,勞動歌的消除疲勞、提高勞動效率的內部基本動力功能也消弱了。“生產歌”有一人單唱和多人合唱等形式,它是由人、集體和自然三要素組合而成的,蘊含著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觀等文化內涵,對樹立和培育人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及推進和諧社會的發(fā)展有積極性價值。
二、武定彝族婚禮歌中的婚禮民俗文化內涵
婚禮歌與婚禮儀式緊密相連,是在婚禮儀式上唱的歌謠,由于人們生活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和社會生活的不同,各地的儀式按當?shù)氐膫鹘y(tǒng)進行,形成了民族和地區(qū)之間的儀式文化差異,但按照人們的生命規(guī)律的共性可以把儀式分為出生儀式、成家儀式和葬禮儀式等。各個民族所舉行的婚禮儀式不同,舉行婚禮儀式時所演唱的歌謠也不同,如哈薩克族婚禮時用冬不拉演唱《阿依特斯》這首民歌,漢族婚禮時演唱《哭嫁歌》等,各個民族根據(jù)當?shù)氐牧曀籽莩煌幕槎Y禮儀歌曲。
武定彝區(qū)的婚禮很有民族特色,婚禮歌與當?shù)氐幕槎Y習俗有密切關系,從武定婚禮歌中挖掘武定的婚禮習俗,繼而可以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武定彝族“婚禮歌”的內容主要是由“哭嫁”、喜慶婚禮、祝福一對新人、勸導新娘等歌曲組成,這些歌除了提高婚禮的熱情氛圍和娛樂的功能之外,還有教育及控制婚禮秩序的功能。武定彝區(qū)傳統(tǒng)的婚禮保留了濃郁的彝族風情,儀式與相對應演唱的曲子有緊密的聯(lián)系,整個婚禮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哭嫁、出嫁、迎客進門、婚宴、交接新娘、留客送客等環(huán)節(jié)[8],“整個婚禮貫穿著祝愿新人吉祥如意、家道發(fā)達興旺的主題?!盵9]場面宏大有趣,極具觀賞與研究價值。
“哭嫁”即邊哭邊唱《哭嫁歌》,也是一種古老的婚俗,據(jù)民俗專家分析,很可能是母性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過程中,“搶婚”習俗的遺存現(xiàn)象,在漢區(qū)和部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均有流行。武定彝族的哭嫁歌有傳統(tǒng)唱詞,也有即興發(fā)揮,彝族的哭嫁一般是在婚禮前一周開始,“體現(xiàn)出明顯的地域和民族特征”[10],晚飯后,鄰里鄉(xiāng)親聚集在新娘家哭嫁,火塘內燒起旺火,大家圍著篝火或坐或站,新娘要哭訴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和離別之情,其他姑娘們也輪著表演哭唱,“會哭嫁是是女性學習人生儀禮所必須掌握的基本功?!盵11]武定彝族的哭嫁歌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一是對父權制下“父母之命,媒酌之言”的控訴。爹媽想把女兒嫁出去,哥弟想要身價錢。哥弟是主人,女兒是客人,地位懸殊,只有用哭來抗議和宣泄心中的情緒;二是對故土和親人的眷戀。鄉(xiāng)土之戀、養(yǎng)育之恩及兄妹之情交織一起,使得唱詞悲戚哀愁,句句戳人淚點;三是對新環(huán)境的擔憂。不知夫家如何,對未來生活充滿擔憂。
能歌善舞的武定彝家女人們,從小就被博大精深的羅婺文化所熏陶,從羅婺文化中吸取了精華,她們張口就能唱出哭嫁歌,這些哭嫁歌有酣暢淋漓的哭訴,也有悲傷凄切的心聲。潤腔特點有倚音、連音,高亢婉轉,節(jié)奏舒緩悠長,如叢林溪谷中的潺潺流水,至今仍保持古樸的原生態(tài)氣息??蕹问蕉喾N多樣,有一個人哭唱的,也有二人對唱的,還有一群人齊唱的。值得一提的是,新時代的哭嫁習俗實際內涵有所變化,哭嫁歌具有“哭在臉上、樂在心里”的新特色,其娛樂性功能也有強化的趨勢。父老鄉(xiāng)親們因姑娘將要遠嫁而唱《離父母愁苦》:
勉強唱一調,不唱不像客。
烏蒙山頂上,別的它不長,長棵吉利樹。
樹發(fā)芽那天,一座山都綠。
……[7]
唱詞開頭用了比興手法,敘述性地從樹“發(fā)芽”到“結果”說起,把姑娘比作“果子”,用“果子”離不開“葉”來比作姑娘父母,生動貼切地表達了姑娘離開父母后孤苦無依的心酸無奈之情。這是彝家女兒出嫁后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因為遠嫁思念故鄉(xiāng),嫁人后面對的新環(huán)境和新人物關系,而且大多數(shù)婚姻都是父母兄長之命的封建婚姻,和丈夫沒有情感基礎,也因此更加孤苦伶仃和思念家鄉(xiāng),只有姑娘自己用時間去撫平心中的創(chuàng)傷。出嫁的前一晚新娘有哭唱《不睡纏父哭》的習俗:
打鼓響遍天,敲鑼響山谷。
公雞你莫叫,天呀你莫亮。
今天晚上呀,不睡喊我父,不睡叫我母。
過去喊父少,今晚喊不停;
……[7]
唱詞用直白的言語述說了是出嫁前一天晚上新娘無法入眠的情景,因為自己翌日就得離開家園,“前途未卜,于是就會傷心地纏著父母哭”[12]。真切地表達出了新娘在出嫁前的五味雜陳的心情,在哀婉的哭訴聲中,用賦有哲理性的語調和形象生動的語言,把她細膩哀怨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精致,聽者無不為之動容,展現(xiàn)出彝族哭嫁歌的文化風采。
武定彝族的哭嫁歌的內容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它是一部抒情敘事長詩,節(jié)奏音樂時而高亢,時而低訴,時而歡樂,時而凄涼,歡樂時旁邊的人都會笑聲明朗,凄涼時人人都會落淚,從聲調韻律到唱詞節(jié)奏旋律無不優(yōu)美。從這一曲曲豪放、質樸、委婉、深邃、凄切的哭嫁歌中,可以品嘗到歷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風采。[13]
“出嫁”也是在新娘家的最后一個婚禮環(huán)節(jié),新娘家會盡他們所能舉辦一個很隆重熱鬧的姑娘告別單身儀式,因為在彝族人看來姑娘結了婚就是別家的人,過了這個儀式新娘將進入人生下一階段。反映出嫁習俗的武定民歌有《嫁淑女調》:
生男生女一樣難,生下娃娃要洗身,要用背布背長大。
生下地后不易養(yǎng),抱在火塘下方坐,擔心客來踩著她。
娃娃抱在左邊坐,老人眼花會踩著。
娃娃抱在右邊坐,姑娘心急會踩著。
養(yǎng)得累脫一層皮,想得干枯一葉肺。
娃娃養(yǎng)成大姑娘,姑娘長大要嫁人,藏在屋里藏不住。
……[7]
唱詞主要運用了敘事的表達方式,直白地講述了爹娘養(yǎng)育女兒的不易,深切地表達出了女兒出嫁母親心里又空虛又擔憂的百感交集的心情,是女兒出嫁當天父母心里的真實寫照。也描寫了出嫁時有送親隊伍跟隨的習俗。此曲有宣泄內心情緒和補償內心空虛的功用。因為客人都是遠道而來的,不熟悉去往夫家的路,使得有接親習俗,有關于武定彝族迎親的民歌有《岔路迎客》:
前天一整天,今天一下午,聽說客要來,總等不見來。
屋里老人們,走到屋后看,屋后不見客;走到屋前看,屋前不見人。
太陽落山時,正是好時辰,客人已來到。
路上撒松毛,不撒路兩邊,撒在三岔口,放上一瓶酒,斟酒敬客人。[7]
“婚宴”是最關鍵最熱鬧的婚禮環(huán)節(jié),武定彝家在婚宴正式開始前有客人搶食吃的習俗,一方面是為了逗趣,另一方面有祝愿新人婚后幸福美滿,五谷豐登,生活越來越好的意思。大家齊唱《客人搶食樂》:
山中有老虎,大中小三只。
大虎偏頭看,很想吃食物,想捉不想捉。
中虎歪頭看,很想捉食物。
小虎躲樹下,在偷看食物。
胡與虎相瞅,看誰捉得食。
大河邊翠鳥,小鳥望大鳥。
……[7]
主人家把豐盛的菜肴擺上桌,大家一起熱鬧地共進晚餐。晚飯后,男方家要搭青棚踩地氣,讓新人踩地氣時由男方家吟唱《搭青棚踩地氣》。這個習俗一方面是為了有趣,活躍熱鬧的氛圍,同時也反映了彝族人熱情好客的性格。第二天中午要舉行取福祿儀式,家門、親戚、送親的全部圍坐在桌子旁,畢摩吟頌《取福祿經》,為主人家招福祿魂,這體現(xiàn)了彝族的祖先信仰,寓意是祈禱祖先賜予這家人幸福生活,五谷豐登和人畜興旺。
“到了婚禮的第三天早晨,要請畢摩為所有人招回福祿神時”[14],畢摩要吟誦《福祿調》,祈福祖先神保佑主人家五谷豐登、人畜兩旺及歲歲平安。貴賓在離開前齊唱《囑咐調》:
不唱唱一調,媽媽的女兒,嫁到他鄉(xiāng)后,見不到媽媽,心里急得慌。
我這個姑娘,如壇中豆芽,又小又細嫩,不經風雨打。
我這個姑娘,撿柴不爬山,沒爬過高山。
我這個姑娘,舀水不下箐,沒下過深箐。
我這個姑娘,找菜不跨籬,沒跨過籬笆。
離開媽媽后,叫我怎么過?[7]
貴賓們各端一碗酒,領著新娘走到男方家的祖宗牌位前,將酒和花獻上,讓新娘叩頭,寓意新娘已是新郎家的人了,要認祖歸宗。歌曲直白地敘述了姑娘在娘家時安逸舒適的生活,表達出送親兄弟們希望夫家人能好好對待新娘,讓她過上舒適安逸生活的美好愿望。最后,送親隊伍要在離開前把新娘托付給男方家,希望男方慢慢教導及多多原諒她,于是齊唱《交女調》:
……
不下地找菜,找菜有黃葉;
不下箐挑水,挑水挑渾水;
不上灶煮飯,做飯煮爛飯。
不懂不會的,好好地教她。[7]
此時,男方就要做出回應,表示一定會好好對待新娘,把她當作自家人,于是新郎就吟誦《領受女調》。接著主人又獻唱《祝客人平安》,來祝貴賓們一路平安吉祥。
綜上,本文運用民俗學理論來探討了武定彝族民歌民俗及其文化內涵,唱詞多采用比興手法,有很強的文學研究價值。民歌所反映的民俗現(xiàn)象和活動較多,筆者只闡明了生產歌、婚禮歌所蘊含的民俗文化,從民歌的內容到文化內涵,反觀彝族人的生活面貌、生存意義和人際交往理念等,綜合分析了彝人的道德情操、心靈世界、價值體系和行為規(guī)范等內在品質和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使武定人潛移默化地在日常生活中內外兼修,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這種大美境界逐漸印刻在武定彝人的習俗之中,使達到社會安定太平,人民生活安靜祥和的整體社會面貌,表達出他們“詩意的棲居于大地”的美好生活愿景和人生訴求?;舨妓辊U姆說過:“習俗并不是永恒不變的,因為即使是在傳統(tǒng)社會,生活也并非永恒不變?!蔽涠ㄒ妥迕窀枳鳛槲覈窀璧闹匾M成部分,對豐富祖國的文化多樣性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社會變遷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下,武定彝族民歌正在瀕臨著消亡,因此,地方有關部門應該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來切實保護武定彝族民歌,使之能可持續(xù)地發(fā)展下去。
參考文獻
[1][5]徐建新.民歌與國學[M].成都:巴蜀書社,2006:51、54.
[2][3][4][8][9]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8、8、208、7、139.
[6]周作人.歌謠,自己的園地[M].江蘇人民出版社,1923:2.
[7]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彝族畢摩經典譯注第四十三卷:武定彝族民歌[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下引此書,不再加注。)
[10]喬建中.中國經典民歌鑒賞指南(上)[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14.
[11]余海章、戴承元.紫陽民歌文化研究[M].西北大學出版社,2008:40.
[12]宋阿依姆.彝族民歌唱詞研究——以云南楚雄地區(qū)為例[J].當代文壇,2017,(01).
[13]尹湘云、殷雄.邊陲彝韻:滇西彝族民歌的藝術特色[J].保山學院學報,2016,35(03).
[14]王新星.云南楚雄彝族與紅河彝族民歌特點的對比研究[D].云南藝術學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