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靜
近期,我參加了一次區(qū)級賽課。這次賽課提前兩天通知課題,我接到的課文題目是二年級下冊《小毛蟲》。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這篇課文,所以一收到課題,我就逐字、逐句、逐圖地研讀起了教材。讀完教材后,我翻閱了幾本參考書,這些參考書無一例外地將小毛蟲成長的第三個階段定義為“蝴蝶”,并且用上了“破繭成蝶”這個成語。我當時想都沒想,直接在教案中用“蝴蝶”來稱呼小毛蟲破繭之后的形態(tài)。在苦思冥想、徹夜難眠之中,教案初稿出爐了。
第二天上午制作課件時,在搜索電子教材的過程中,我無意發(fā)現(xiàn)之前的教材當中,課文在描寫小毛蟲破繭之后羽化的那段文字旁插圖是一只蝴蝶,但是最新版教材中將插圖換為了一只看似蛾子的昆蟲,有一對羽毛狀的觸角。教材為什么將“蝴蝶”插圖換了?
于是,我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同學科的老師說我想多了,這并不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沒有人會在乎這只小毛蟲最終變成的是什么。在落實識字寫字教學的同時,只要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因為小毛蟲樂觀自信、堅持不懈,努力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才有了最后的華麗變身就行了。低年級的閱讀教學,還是在隨文識字方面多下點功夫吧。但同事的勸說還是沒有令我信服。
這樣的賽課,無疑是在和時間賽跑。于是,我就按照“蝴蝶”的說法繼續(xù)制作課件。同時,我的同事在幫我打印“小毛蟲”“繭”“蝴蝶”的照片制作板貼,伙伴們的鼎力支持讓我倍感溫暖。
在教學設計中精講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也就是小毛蟲破繭后生出一對“靈巧輕盈”“色彩斑斕”的翅膀時,我準備設計出示一小段小毛蟲破繭、羽化的視頻。低年級的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相信這一小段視頻有助于他們感受小毛蟲之前的努力與堅持都是值得的,正是有了小毛蟲之前的“盡心竭力”“耐心等待”,才有了這奇跡般的華美變身。變身后靈巧輕盈的“蝴蝶”與之前那個“可憐笨拙”的小毛蟲形成強烈對比,學生會與文字的描寫形成心靈的碰撞,對小毛蟲形象的情感體驗達到一個高潮,也是為體會文章主旨做鋪墊。不過,在查找毛蟲破繭成蝶過程的視頻時,我查到的都是破蛹而出的“蝴蝶”,而不是從“繭屋”里出來的“蝴蝶”。我就此問題請教了科學老師,結果她也不甚清楚。美術老師得知我遇到了找視頻的麻煩,便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在一個繪本動畫片中,幫我截取了一段破繭成蝶的影像,并且還利用專業(yè)編輯軟件為其配上了恰如其分的背景音樂。視頻雖然只有十秒鐘,但是讓我好生歡喜,反復觀看著,頭腦中已經想象出了學生觀看時驚嘆的表情。
課件做好了,板貼做好了,在試教的過程中,每當我說出“蝴蝶”這個詞的時候,心中還是會沒有底氣:為什么沒有找到哪怕一個毛蟲織繭屋,而后“蝴蝶”破繭而出的視頻呢?這更加重了我的顧慮,心中有一個聲音在警示自己:“你自己首先得弄明白這幅插圖到底是什么,可不能教錯了呀!”這是我第二次對“蝴蝶”這個說法產生了質疑。
時間轉瞬即逝,心存疑慮的我有點心神不寧。周圍的同事又勸說我道:“你這是鉆牛角尖了,為什么一定要弄明白這幅插圖上的昆蟲是什么呢?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對于羽化后翅膀的描寫那么豐富細膩,文字那么優(yōu)美,你領著學生去體會這份美,讀出這份美就行了,感受到小毛蟲前后的巨大對比就行了,教學目標就達成了。”這話說得也有道理,課文中的詞句那么優(yōu)美,如果這確實是“蛾子”,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恐怕反而還會限制他們對這份美的感受和想象。何況,編輯精良的動畫片段一定能為課堂增色不少。
但是,心中的那個聲音又響了起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你可不能誤人子弟呀!”不甘心的我還是靜下心來查看了好幾個蝴蝶羽化的視頻,發(fā)現(xiàn)蝴蝶幼蟲一般在植物葉子背面隱蔽的地方,吐幾條絲將自己固定住,之后直接蛻皮變蛹,無繭。這與文中描寫小毛蟲鍥而不舍堅持吐絲結繭的描述明顯不吻合,此時是我第三次對“蝴蝶”這個說法產生了質疑,也是最徹底的一次。
那么現(xiàn)在教材插圖上畫的到底是什么昆蟲呢?我突然靈機一動,將課文截圖發(fā)給了在金陵圖書館工作的一位友人,請他幫忙向一位相熟的科普博主咨詢。對方很快發(fā)來了一個鏈接,原來插圖中的昆蟲名叫寧波尾大蠶蛾,鏈接中詳細準確地記錄了它從毛蟲形態(tài)到吐絲結繭,再到最后破繭羽化的過程,圖文并茂,完全和課文及插圖描述一致。原來有些大型蛾也長著無比漂亮的翅膀。至此,謎團解開。
于是,我重新修改了教學設計,為了避免“蛾子”一詞可能給孩子們帶來“不美”的印象,我在教學中并不說小毛蟲破繭羽化后成了什么,只是說它破繭后生出了一對“靈巧輕盈”“色彩斑斕”的翅膀。我也將板貼重新打印,選擇了那篇觀察日志中的相關圖片。那個蝴蝶羽化的動畫片段也換成了漂亮的大蠶蛾破繭而出的真實視頻。再次試上,我心里終于踏實了。
如果不是教這篇課文,我還真不知道“破繭成蝶”其實是個美麗的誤會,因為蝴蝶并不作繭。我好似課文中的小毛蟲一般,依靠堅持與努力,確定了在多種教學參考書中小毛蟲破繭化為“蝴蝶”這種說法是不準確且不科學的。《孟子》有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贝_確實實,教師的教學首要的是求真,“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建康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