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曉成
18世紀的德國學者奧爾格·哈曼曾說過:“詩是人類的母語”,幾乎每個民族的祖先,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詩歌作為最初的文學形式?!皟和翘焐脑娙恕?,這是教育界耳熟能詳?shù)慕逃鹧?。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兒童都是一位詩人,只要撥動他們心靈的琴弦,就能彈奏出最美妙的樂聲。”可是,一線教學中常常是這樣:作文幾乎成為兒童書面表達的唯一方式。但很多教師也漸漸開始反思:作文的標準化、考試的功利化已潛移默化地“逼迫”兒童習作走向喪失兒童本真語言特質(zhì)的所謂“高端化”“成人化”。
針對這些問題,筆者用了8年時間進行研究實踐,探尋“童年遇見詩”寫作課程的建構(gòu)(注:“童年遇見詩”寫作課程是筆者帶領(lǐng)數(shù)個班級進行兒童詩創(chuàng)作的核心主題名稱),力求使兒童表達走向有趣、本真、多元,豐富兒童的學習與生活。
“童年遇見詩”寫作課程建構(gòu)的理念核心是兒童文化。具體言之,“童年遇見詩”寫作課程既是兒童文化在一種學科實踐中的彰顯,也是教育者對兒童文化的探尋。那么,什么是兒童文化?王一軍教授在《兒童文化課程:理論、實踐與案例》中提到了劉曉東博士關(guān)于兒童文化的一段闡述:兒童文化是兒童表現(xiàn)其天性的興趣、需要、話語、活動、價值觀念以及兒童群體共有的精神生活、物質(zhì)生活的總和。
從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看,“童年遇見詩”寫作課程恰恰是兒童精神、兒童生活最為真切的表現(xiàn)載體,它始終與兒童攜手,始終與兒童成長和諧共生。
“童年遇見詩”寫作課程不是為了將學生變成詩人,也不是為了積累語言素材、應(yīng)付考試需要等一切功利性目的,它是兒童精神的詩意棲居。從內(nèi)容的層面上看,它是鏡子,反射出兒童個體童年生活的光芒;它是倉庫,儲存著兒童個體純真的童年秘密;從形式的層面上看,它沒有嚴格的框架與標準,因而更顯得自由開放,開辟了除作文之外的可以讓兒童真實表達自我的新平臺。雖然“童年遇見詩”寫作課程的實踐過程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但其核心理念始終都是——為了兒童,守護童年!
1.發(fā)現(xiàn)“童趣”。兒童世界就是一個妙趣橫生的世界。一片葉子伴著風起舞,兒童會覺得那是極為有趣的;一只小蝸牛在雨后的花壇里漫步,幾個朋友會湊在一起觀察很久很久;一瓶顏料翻了,兒童會用它涂抹出成人看不懂的多姿圖案,即使自己早已變成大花臉,依然樂在其中……“童年遇見詩”寫作課程在理念上觀照了兒童的眼中之趣、心中之趣,在精神層面保持了兒童的純真、質(zhì)樸、天然、好奇等天性。鼓勵兒童將自己的“趣味資源”轉(zhuǎn)化為兒童詩創(chuàng)作素材,讓每個兒童自由地描繪極具個性色彩的奇趣世界。
附班級學生兒童詩一首:
旅 程
我們的旅程/走路、開車、坐飛機……/文具的旅程/不一樣
它們的旅程/被手抓著干活/被放在黑漆漆的鉛筆盒里/它們討厭手
怪不得/我寫作業(yè)時/它們都在奮力掙扎
(四年級 余仕明)
2.生長“童言”。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認為兒童擁有一套天賦的“語言獲得裝置”,能夠?qū)⒔佑|的語言材料加工,自動生成出一套能夠編造新語句的句法、語義和語音規(guī)則來。兒童詩形象生動、音律優(yōu)美的特點,讓兒童讀起來節(jié)奏明快、容易記憶。同時詩歌寫作又淬煉了兒童遣詞造句的能力,豐富的想象和形象化的表達又培養(yǎng)了兒童準確生動描繪事物的能力。由此可見,“童年遇見詩”寫作課程就是通過牽涉、激活、錘煉、調(diào)節(jié)、融通、深化等途徑,在豐富兒童的“語言獲得裝置”上下功夫,讓兒童語言得到詩意的滋潤與灌溉。
附班級學生兒童詩一首:
花之吟·春
當黎明的第一縷曙光降臨人世間/當黎明的第一顆露珠滴入藍湖
春的又一次輪回轉(zhuǎn)動/飛出一個個溫潤光點
尋找春天生命的奇跡/在這片彩色的夢幻世界里/我與花兒有個秘密約會
(四年級 王一諾)
3.養(yǎng)護“童心”。高爾基曾說過:“人的幻想是沒有止境的,兒童的幻想更是無邊無際,因為孩子的心靈比成人的心靈更加秘密。”反觀當下,兒童在成人面前其實是將自己的心靈嚴密裹實的,這可以從一篇篇“假、大、空”的學生習作中看出來。兒童迎合著成人,寫著與自己的年齡極為不符合的話語,儼然一副“老態(tài)龍鐘”的模樣。李贄《童心說》有言:“夫童心者,真心也?!薄巴暧鲆娫姟睂懽髡n程的宗旨就是要讓兒童自然輕松地傾吐自己的“真心”。
附班級學生兒童詩一首:
雨滴的苦惱
滴答滴答/小雨落下/把螞蟻淋得狼狽回家
嘩啦嘩啦/大雨傾灑/把花草打得歪七扭八
人們一個勁地怨我/怨我為何下這么大
唉,他們不知道/我只是來人間賞花
伙伴們都嚷著跟來/我也沒有辦法
(四年級 馬夢瑤)
4.尊重“童思”。意大利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說:“兒童是成人之父?!眱和瘜Υ挛锟偸怯凶约旱恼J知,他們的很多話語都是看似稚嫩,但細細回味往往顯得意味深長,直抵事物本質(zhì)?!巴暧鲆娫姟睂懽髡n程正是讓兒童思想有了一片全新的萌發(fā)之土、生長之地,在這里,兒童以自己純粹的目光審視世界,詮釋哲思。在“童年遇見詩”寫作課程里,“童思”被理解、尊重。
附班級學生兒童詩一首:
震 驚
“天哪!”/“什么事?”/“廚房有只螞蟻!”/“沒什么好震驚的!”
“救命?。 ?“怎么啦?”/“家里飛進個蜜蜂!”/“沒什么好震驚的!”
“我的天!”/“發(fā)生了什么?”/“窗戶邊的蜘蛛想爬進來!”/“沒什么好震驚的!”
唉,為什么小事,大人總是很震驚!/而大事,卻總是很淡定呢?
(四年級 胡琳惠)
需要指出的是,童趣、童言、童心、童思不是獨立存在彼此割裂的,無論在教師研究的兒童精神領(lǐng)域,還是兒童呈現(xiàn)的作品里都是相互融通、合為一體的。
兒童生活的世界是豐富、多元的,包括兒童遇到的、與之接觸的一切人、事、景、物,包括他們通過情感、思想、想象所知道的東西,都是兒童一切活動的背景。
觀照兒童生活,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兒童的情感思想在其生活里常常具有跳躍性。兒童能夠敏捷地從一個生活主題進入另一個主題里,他們的情感也能夠從剛才和玩伴的扭作一團迅速地切換成和好如初。他們會將在某一個特定時間空間里(哪怕極為短暫)經(jīng)歷的事件、萌生的情感視為自己生命中的全部。但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機械灌輸式的教學,忽視了兒童個體的理解、想象與創(chuàng)造,忽視了對兒童常態(tài)的捕捉,缺少指導(dǎo)兒童理解自己生活的意識。因此,這也是兒童在諸多語文教學領(lǐng)域中不能真正“發(fā)聲”的一大原因。
“童年遇見詩”寫作課程理念強調(diào):其一,兒童生活是兒童詩創(chuàng)作的源泉。“童年遇見詩”寫作課程呈現(xiàn)的全部是兒童個體、群體的生活。只要是真切地發(fā)生在兒童世界里的,就可以化作詩行。其二,要發(fā)揮兒童在課程中的主體性、能動性,重視與兒童生活的嫁接與融通。“童年遇見詩”寫作課程竭力與兒童的生活世界觸碰、融合,促使兒童按照自身的發(fā)展需要塑造自己,也在自己的活動中改變自己,并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在不斷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中獲得全面進步,最終達到形成創(chuàng)造性生活主體的目的。
“童年遇見詩”寫作課程是兒童本位的課程,是兒童主動參與實踐的課程,兒童生活是它的內(nèi)容,兒童文化是它的基點。兒童在這樣的課程里以對自己生活的理解建構(gòu)對世界的認知,并不斷地獲得對自身的價值認同。同時,兒童也反作用于“童年遇見詩”寫作課程,促使其不斷發(fā)展、優(yōu)化,更加適切兒童的需要,起到發(fā)展兒童的作用?!?/p>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力學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