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文本解讀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和有效保障。怎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文本內涵,展現(xiàn)語文閱讀的價值,讓語文課堂更為靈動、有趣,這是我們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基于學生維度 填補情感空缺
在最初進行文本解讀時,教師應當立足學生的視角思考,學生對文本會產生哪些疑問、有哪些解讀上的障礙。與此同時,教師應嘗試用科學的方式引導學生,突破學生的文本解讀難點,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文本解讀效果。
例如《梅花魂》一課,可能很多學生總是難以入情,更理解不了外祖父為什么只是看一幅《墨梅圖》就會情不自禁落淚,不知道梅花在這篇課文中代表了什么。為了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教師應在這些疑問的基礎上嘗試著填補學生的情感空缺,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情感共鳴。比如在課堂教學前,教師引導學生以組為單位搜集生活中和梅花相關的歌曲、詩詞或者物件。在上課時,學生紛紛帶來了有著梅花元素的衣服、書法作品、雨傘、發(fā)飾等。通過這些物品,學生認識梅花的獨特意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互動,讓學生試著思考之前引起他們疑問的地方。此時學生才真正領悟外祖父愛梅的原因——因為他是中國人,因為梅花是中國的代表,所以他才如此鐘愛梅花,因為見“梅”思國。與此同時,教師可為學生播放一則相關的紀錄片,紀錄片講述的是海外華僑對祖國的思念之情以及難以回歸祖國的沉痛之情。在紀錄片的渲染下,學生對文中祖父的愛國之情有了深切的體會。
二、立足作者維度 促進文本理解
小學生進行文本解讀時,勢必存在一些難度,教師不妨從作者這一維度切入文本,使學生通過了解作者以及創(chuàng)作背景這一渠道實現(xiàn)對文本的高效解讀。
例如《祖父的園子》一課,這篇文章選自蕭紅的《呼蘭河傳》。為了使學生深入體會文本的內涵,教師從一開始便要求學生從作者這一維度切入文本。具體來說,教師在上課前,要求學生從互聯(lián)網搜集和作者蕭紅有關的信息,然后將這些信息進行整理,而后在課堂上和其他同學分享,說一說自己對作者及其創(chuàng)作背景的解讀。這樣的教學設計激發(fā)了學生的課堂積極性,給予了學生充分的展示空間,為學生更好地創(chuàng)造了獨立思考、發(fā)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學生分享后,教師做出相應的評價和總結:在《呼蘭河傳》中,作者用細膩、生動的筆觸描繪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尤其對祖父的園子著墨最多。教師的評價與總結為學生的理解做了強化,也使得學生能夠主動認識到,作者在寫下作品時的境遇和情感。學生有了這樣的認識,才更有利于學生進行后續(xù)的文本解讀。
三、立足詞語維度 提升解讀效果
教師還可以從文章的詞語入手引導學生解讀文本,通過對詞語的賞析見微知著、以小見大,促進學生對文本內涵、審美以及思想價值的理解。
例如,《在柏林》一課,在學生已經了解了課文的主體內容后,教師不妨從原文最后一段中的“寂靜”一詞入手,和學生展開深入賞析,讓學生揣摩當時的對話場景,為什么原本嬉笑的人們突然沉默不語。當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學生便會結合上下文展開深入思考。在思索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小組互動,分享彼此的觀點,最終學生達成了一致的共識:車廂突然靜下來,是因為人們?yōu)樽约旱男袨楦械叫呃ⅲ绕淠莾蓚€嘲笑老婦人的女孩子,她們他根本不曾想到,自己之所以擁有幸福安寧的生活,主要是因為這些上戰(zhàn)場奮勇殺敵的士兵,他們犧牲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才換來了短暫的和平。而這位神志不清的老婦人,原本同樣有著幸福的生活,但不幸的是,她的三個兒子都犧牲在戰(zhàn)場上,接受不了現(xiàn)實打擊才會得了失心瘋。而老兵也沒有機會安享晚年,而是不得不上戰(zhàn)場保家衛(wèi)國,其后的命運更是難以揣測。通過這樣的情節(jié)設定,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戰(zhàn)爭的痛恨、以及對因戰(zhàn)爭而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人們的深切同情。
四、立足編者維度 理解文本重點
除了前文中提到的學生、作者以及詞語的解讀維度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立足編者的維度,理解文本的表達重點。因為語文教材是編者經過細心、周密的編排才會形成如今的文本體現(xiàn),而這同樣是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徑。教師在教學課文之前,不妨鼓勵學生思考一下編者編著文章的意圖,通過解讀意圖來嘗試著理解文本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從文本的導語以及課后習題兩個角度入手,試著思考編者將文章選入教材的目的。通過這樣一番思考,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勢必更深一層。
例如,在教學《草原》這篇課文時,教師首先要求學生讀一讀本單元的導語部分,因為導語往往對本單元課文的解讀活動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單元導語看似簡短,實則“有力”展現(xiàn)了編者對于學生學習目的的指導和期望?;诖耍瑢W生更要充分感知這短短文字中包含的深意,挖掘重點,從而建立閱讀目的性,加以提升閱讀效率。在導語的閱讀和理解以后,學生發(fā)現(xiàn)本單元的導語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其一,想象所讀的內容;其二,在寫作時發(fā)揮想象,詳細描寫文章的重點部分。由此可見,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教師一方面需要加強學生對文本畫面的聯(lián)想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導學生進行習作練習,做到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其次,教師要求學生翻到課后的習題部分。本文主要包括三個課后習題。其一是要求學生想象大草原的美麗景色;其二抄寫原文中的經典語句,試著回答括號中的問題;其三是引導學生體會文本的情感,寫一寫自己與他人惜別的經歷。而這樣的課后習題設計,無疑是對導語部分的拓展延伸,是為了呼應主題、實現(xiàn)學生情感“升級”的重要媒介。通過對導語以及課后習題的分析,教師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應從想象和習作兩點入手,在要求學生完成習題之時,設計一些能夠激發(fā)學生想象的學習環(huán)節(jié),比如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多媒體情境創(chuàng)設等,促進學生在品味習題深層內涵時,更為投入,從而提升其思考習題的有效性,因而能夠深刻把握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文本解讀效果。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導語和課后習題部分,可幫助學生把握編者的意圖,掌握文本解讀的要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從多元化的維度進行文本解讀,不僅有利于學生準確理解文章的內涵,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聯(lián)想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吳強旭 揚州市沙口小學)4805250B-243A-4A8A-9AF3-D58095B5BA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