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馳 郭 彬 張偉南 曲建華
(內蒙古錦聯(lián)鋁材有限公司, 內蒙古 霍林郭勒 029200)
自Hall-Heroult(霍爾- 埃魯)熔鹽電解法產生至今,鋁的生產一直采用該方法[1]。其基本原理是:以Al2O3為原料,以冰晶石為熔劑,以炭素為兩極,采用預焙陽極,通入直流電,在電解槽內進行電化學反應,在陰極得到鋁液。預焙陽極由石油焦(骨料)和瀝青(粘結劑)制成,在電解生產過程中,預焙陽極被氧化,由于石油焦和瀝青的抗氧化能力不一致,部分石油焦顆粒從基體上脫落,進入熔鹽電解質中形成碳渣[2]。電解質中的碳渣,會增加電解質的電阻,導致電解質導電性降低[1]。因此,碳渣需要及時打撈出來。
碳渣是含氟危險廢物,不能棄置和漏天存放,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置。碳渣的無害化處置方法有浮選法、焙燒法、真空冶煉法及流化床技術等[3],這些處置方法都大大增加了能源消耗和處置成本,而且處置過程會產生廢氣和廢液。
有文獻[4]記載,碳渣在溫度500 ℃下即開始燃燒,到600 ℃時燃燒加速,在600 ℃條件下焙燒4 h,電解質中的碳和水分基本除盡。筆者自2011年開始,在高鋰鹽和低鋰鹽電解質體系電解槽上進行碳渣燃燒試驗及應用,即把電解槽產生的碳渣放在新更換的陽極炭塊上部,利用電解槽自身的熱量,在有氧條件下,實現(xiàn)碳渣燃燒,最后得到的熔融電解質進入槽內,實現(xiàn)碳渣的零排放,大大節(jié)約生產成本,減少資源、能源浪費。
研究不同溫度下鋁電解碳渣的燃燒情況。
電子天平、馬弗爐、振動磨樣機。
在一定溫度及有氧環(huán)境下,鋁電解碳渣中的碳、氫等可燃物燃燒,以氣體或其他形式揮發(fā),剩余產物為電解質。
1.4.1 全碳渣燃燒溫度選擇
將碳渣經碳化鎢研磨器研磨后,稱取13 g樣品分別在溫度500 ℃、600 ℃、700 ℃、800 ℃條件下燃燒。根據(jù)碳渣燃燒的速度,在溫度700 ℃以下燃燒5 h,在溫度700 ℃及以上條件下燃燒3 h。
1.4.2 全碳渣燃燒過程及最終結果
碳渣燃燒過程及最終狀態(tài)見表1。樣品為同一車間平行除水樣品,碳與電解質分離較差,碳含量較低,電解質含量較大。經分析,樣品碳含量為20.9%,其他物質含量79.1%。
表1 不同溫度下碳渣燃燒過程及最終狀態(tài)
1.4.3 燃燒剩余物成分分析
從表1看出,在非封閉狀況下,溫度700 ℃以上,碳渣中的碳燃燒充分,溫度700 ℃以下,碳渣中的碳燃燒不充分。
在溫度800 ℃條件下,碳渣燃燒剩余物經過鏡下鑒定、X射線衍射及電子探針分析,主要成分見表2。
從表2看出,燃燒剩余物大部分是Na3AlF6和其他氟化物,與電解槽電解質成分一致,證明在碳渣燃燒過程沒有改變碳渣中的成分,剩余物進入電解槽后,電解槽不會產生不良反應。
表2 碳渣燃燒剩余物化學成分分析 %
1.4.4 含覆蓋料(殘極返回料)碳渣燃燒
1.4.4.1 采用1 mm粒度覆蓋料
通過1 mm標準篩制取覆蓋料(粉末狀+小顆粒)30 g,將其覆蓋碳渣,在溫度600 ℃、700 ℃環(huán)境下分別燃燒5 h、3 h。結果見表3。
表3 不同溫度下含覆蓋料碳渣燃燒過程及最終狀態(tài)
續(xù)表3
1.4.4.2 采用大顆粒覆蓋料(5~10 mm)
采用大顆粒覆蓋料(5~10 mm)將碳渣覆蓋(模擬生產場景物料狀態(tài)),在溫度550 ℃、600 ℃、700 ℃條件下分別燃燒5 h、5 h、3 h,具體情況見表3。
1.4.4.3 采用大顆粒覆蓋料(5~10 mm)并延長燃燒時間
采用大顆粒覆蓋料(5~10 mm)將碳渣覆蓋(模擬生產場景物料狀態(tài)),在溫度350 ℃、400 ℃、550 ℃條件下分別燃燒30 h,具體情況見表3。
全碳渣燃燒試驗表明,碳渣在高溫環(huán)境下會燃燒,不同溫度下燃燒效果不同。在溫度500 ℃以下,碳渣很難燃燒;500 ℃時,碳渣開始燃燒;在600 ℃環(huán)境下,碳渣需要5 h才能燃燒充分;在高于700 ℃環(huán)境下,只要2 h,碳渣就能充分燃燒,且碳渣中電解質熔融,冷卻后會結焦。
模擬生產場景進行的添加覆蓋料碳渣燃燒試驗表明,在溫度500 ℃以下,覆蓋料與碳渣無變化;在550 ℃條件下燃燒8 h,碳渣呈灰白色,燃燒完全;在溫度600 ℃以上,碳渣燃燒加速,5 h后碳渣完全燃燒;在溫度700 ℃以上燃燒時,燃燒超過3 h,碳渣易與覆蓋料熔化粘結,導致氧氣濃度變小,碳燃燒困難。
眾所周知,無論是高鋰鹽電解質體系,還是低鋰鹽電解質體系,鋁電解槽的電解質溫度一般為910~970 ℃。陽極炭塊浸泡在電解質中,而且持續(xù)導電發(fā)熱,所以理論上陽極炭塊最終的溫度應該在900 ℃以上,具備碳渣燃燒的溫度條件。
現(xiàn)場采用熱電偶,測量A、B兩個車間各5臺槽使用15 d的陽極上臺階表面及覆蓋料的下部、中部和上部的表面溫度,結果見表4。從覆蓋料的粒度(5~20 mm)和保溫料的密封結構(未使用Al2O3)狀況看,顆粒之間沒有完全密閉,空氣可以進入覆蓋料內部。電解槽的下料點及電解質與覆蓋料之間的空腔是連通的,所以空腔內是有氧空間,具備燃燒的條件。
表4 使用15 d的陽極、覆蓋料各部分溫度
從表4可以看出,覆蓋料的中部溫度和下部溫度均能達到500 ℃以上,具備碳渣燃燒的條件。目前國內電解槽的陽極更換周期為28~40 d,完全有足夠的時間來實現(xiàn)碳渣的緩慢燃燒。
2011年4月,在國內某高鋰鹽電解質體系200 kA電解槽上應用碳渣燃燒技術,即在更換的陽極上添加日常撈出的碳渣,然后用顆粒度稍大的覆蓋料(5~20 mm)作為該陽極的保溫料。全系列添加推廣應用5年,整體過程實現(xiàn)了碳渣的零排放。由于高鋰鹽電解質體系槽槽溫偏低,最后覆蓋料中含少部分未完全燃燒的碳,顏色較正常,稍有加深,但覆蓋料的特性未發(fā)生變化,電解槽運行正常,生產指標正常。
2021年1月,在國內某低鋰鹽電解質體系電解槽試驗碳渣燃燒技術,2021年6月正式在3條電解生產線上推廣應用。500 kA系列碳渣燃燒前、后的實物如圖1所示。
圖1 500 kA系列碳渣燃燒前后對比
從圖1可以看出,碳渣覆蓋在陽極間縫中間,覆蓋料顆粒(5~20 mm)縫隙均勻,陽極使用到最后,殘極完整,中縫的碳渣基本完全燃燒,并形成了空腔,燃燒的剩余物(電解質)直接進入了槽內。經過10個月運行,返回的覆蓋料顏色正常,含碳量沒有明顯變化,電解槽運行正常,生產指標正常。
上述碳渣燃燒試驗及實際應用表明,碳渣直接添加在新更換的陽極上,然后用顆粒度稍大的覆蓋料做保溫料,具備碳渣在整個陽極周期內燃燒所需要的氧氣和溫度條件,此試驗驗證了電解系列碳渣向外可以實現(xiàn)零排放。
碳渣是電解鋁行業(yè)的危險廢物之一,目前的處置費用和環(huán)保稅費約2 000元/t,而且處置過程中還會產生廢氣、廢水等二次污染。因此,直接在鋁電解槽內使用自身產生的碳渣,讓碳渣循環(huán)消耗掉,產生的電解質直接進入槽內,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環(huán)保效益良好。
在日常的管理和操作過程中,由于覆蓋料的粒度和工藝技術條件波動影響,可能會存在個別碳渣燃燒不充分現(xiàn)象。生產實踐表明,這些不完全燃燒的碳還在覆蓋料里連續(xù)循環(huán),與電解質接觸少,進入其中的碳含量較少,在炭塊質量符合電解質量要求的前提下,不會對電解槽正常生產產生影響,電解槽生產指標正常。